书城亲子听教育学家讲故事:成就天才的不朽神话
26665700000024

第24章 学习与思考:天才成长的养料(1)

语言是学习的基础

教孩子说话确实是件困难的事,尤其是对于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而言,面对那等待学习说话的儿女更需付出一份非常的努力。

卡尔·威特在教孩子说话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在小威特稍大一些后,父母就开始非常注重对他的语言教育。在餐桌上,父母会教他餐具和食物,平常的时候会教他身体的各部位,衣服的各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以及房子的每一处;到室外活动的时候,会教他花草树木的名称,有时候也会教小威特一些相关的动词和形容词等,这样的方式使小威特的词汇日益丰富。这个时期,他们坚持每天做这样的练习。

当小威特开始有了可以说话的迹象时,父母就开始坚持每天给他讲故事。威特的父母认为对幼儿讲故事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为孩子初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很陌生。面对一无所知的世界,孩子会手足无措,这时候,应尽早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而讲故事便是培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亲和力的最好媒介。

讲故事有太多的好处,它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能进一步丰富孩子的词汇。威特夫妇并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讲故事,为了产生最佳效果,他们还要让孩子复述已经讲过的故事。

在不断地进行生动地教育后,终于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据说,小威特五六岁时就已经掌握了3万多个词汇,而这么大的词汇量,即使是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惊人的。

威特父亲在教孩子语言时,特别注意的是不教给孩子半截子话。威特父亲认为,教孩子半截话,如“丫丫”(脚)、“汪汪”(狗)“咪咪”(猫)之类的语言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害而无益。他说,在孩子两岁左右时,只要缓慢、清晰地教他说正式的语言,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能发出音来。当然了,像“丫丫”、“汪汪”这样的词发音确实容易一些,但是那些正式的语言孩子也是可以学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本来教了就可以学会的东西放在一边,去教那些半截话呢?这样岂不是很愚蠢?

因此,威特父亲从来都不教儿子半截话,为了使孩子在一开始就学到标准的语言,威特父亲总是反复清晰地发音给儿子听,耐心地教他标准德语。并且一旦儿子做到了准确发音,威特父亲就会摸着儿子的脑袋表扬道:“说得好!说得很好!真是好样的!”而一旦小威特发音不标准,威特父亲就会对妻子说:“瞧,你儿子不会说什么……”妻子就会回答说:“真的吗?我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吗?”这样一来,使得小威特的自尊心受到些许的打击,为了不让父母小瞧,他也会主动卖力地学标准语言。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母的不懈努力和执着坚持下,小威特从小的发音就非常准确,而且不到两岁的时候,就可以缓慢、清晰、流畅地与大人进行简单地交流了。

在教儿子发音准确的同时,威特父亲还注意儿子的表达方法,他不让儿子仅仅停留在儿童的表达方法上,而是教儿子逐步了解和使用复杂的措词,并且力求这些措词的准确生动。为此,威特父亲要求家人必须相互配合,所有的人都得严格要求儿子,而不能一个严格要求,一个却纵容孩子。妻子也很赞同,因此,他们总是配合默契,并且还以身作则,在自己说话时坚持力求发音标准,语言规范,精选恰当的词汇。

另外,威特父亲还严禁仆人说方言和土话,在他看来,让儿子记方言和土话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他只许儿子记标准德语。因为只要能够记住标准读法,儿子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读懂书上写的东西。

除了卡尔·威特,许多著名教育学家都认识到语言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日本索尼电器公司创始人及名誉董事长井深大先生在其所著的《从0岁开始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倘若大人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输入一些有用的信息,就会有效地刺激孩子大脑神经的发育,这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是非常重要的。他甚至大胆地主张,孩子出生后15天,就应该对孩子输入有用信息了。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梁启超

1加1大于2

要教会孩子勤于思考,因为商机永远存在于会思考的脑袋里。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孩子,我们现在失去了很多,但是我要告诉你,我们并非一无所有,我们还有着唯一的财富,那就是智慧,当别人说1加1等于2时,你却应该想到1加1大于2。”后来,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有50万人被纳粹毒死,这对父子却幸运地活了下来。

1946年,父子俩来到美国,他们在休斯敦开始做铜器生意。一天,犹太人父亲问儿子1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说是35美分。父亲说:“是,整个德克萨斯州的人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是儿子,你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却不能跟他们说的一样,你应该说1磅铜的价格是3.5美元。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把手看看。”

20年过去了,犹太人父亲去世了,犹太人儿子开始独自经营那家铜器店。这时,他开始做铜鼓,做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1磅铜卖到3500美元,而此时,那位犹太人儿子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了。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真正使他扬名的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国政府在清理翻新自由女神像时扔下了一堆废料,他们向社会进行广泛招标,然而,好几个月过去了,却依然无人应标。这个时候,正在旅行途中的他听说后,马上飞往纽约,他看了看自由女神像下那些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在没有提出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就找到有关部门,当即签了字。

他的愚蠢举动使得纽约的许多运输公司暗自发笑,其他的企业也对此颇为不解。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是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的,万一有什么闪失的话,就会被环保组织起诉。他们都在等着看这个犹太人的笑话时,他已经动工了,他首先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然后,他又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了小自由女神像,并且把木头加工成底座;那些废铅和废铝被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像身上扫下来的灰尘包装起来,卖给花店。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那堆在旁人看来一文不值的废料居然在他的手中变成了350万美元。而这个价格要比父亲当年所说的每磅铜的价格整整高出了1万倍。

要把智慧作为你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备品,因为它比任何其他财产都靠得住。

——第欧根尼

拆与装

生存的技巧就在于你敢不敢去探索知识,去探索未来。家长应当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支持孩子求知的行为,并在这个过程中向他灌输更多的知识。

埃瑞克5岁了,他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天,妈妈在洗衣服,爸爸在修剪草坪,埃瑞克独自在花园里玩耍。他正在摆弄哈里叔叔昨天送给他的玩具汽车。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小汽车可以遥控控制,想让它跑就跑,想让它停就停。或许是汽车里头装着什么神奇的东西,为了看个究竟,他动手把小汽车拆开了。可是,并没有找到答案,麻烦却来了,他无论如何都装不上了。

妈妈晾衣服路过他身边的时候,看到了玩具汽车已经成了一堆零件,便生气地说:“你太顽皮了。哈里叔叔送给的礼物,才两天,就被你拆成这样了,不仅哈里叔叔知道了会生气,爸爸妈妈也不会喜欢破坏东西的孩子。看爸爸怎么收拾你吧。”

埃瑞克有些害怕了,他不安地等待着爸爸的惩罚。可是爸爸边修剪草坪边说:“埃瑞克,稍等一下,爸爸马上就把草坪修剪好了,等一下我们一起把玩具装好,可以吗?”

埃瑞克很高兴爸爸知道他不是故意破坏玩具的。过了一会儿,爸爸修剪好草坪就过来了,他同埃瑞克一起摆弄起这些玩具来。不一会儿,就装好了,看着埃瑞克惊喜的表情,爸爸说:“埃瑞克,如果你没有看明白玩具的构造,我们就再把它拆开重新装一遍。”就这样,在拆装玩具的过程中,爸爸不断地给埃瑞克讲解玩具的构造,并鼓励埃瑞克自己完成组装小汽车的任务。几个小时过去了,在同爸爸一起反复地拆装后,小埃瑞克终于在爸爸不插手的情况下,又把玩具恢复了原状。这次,埃瑞克学到了很多机械知识。

很多时候,孩子都是爱惜自己的玩具的,他之所以将其拆开,并非是要故意破坏,而是想弄明白一些事情,这是求知欲的表现,说明孩子可以自己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应一味批评,或者严令禁止,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以为无论做人做事,宜动些脑子,加些思考,不苟同,不盲从,有自动的精神,有创作的心愿,总能有所树立,个人和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

——邹韬奋

可怕的经验

扼杀孩子探索知识的天性,就是阻断孩子成为天才的路。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哪个父母不盼着自己的孩子成才的。然而,他们或许不知道,很多时候,仅仅是对孩子兴趣和好奇心的一点点不耐烦或批评,就可能断送孩子的一生。

一位母亲带着自己7岁的儿子去拜访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她想了解这位成功人士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

那位化学家并没有大讲他的成功之道。而是带着他们进了实验室。

小男孩是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神奇的地方,实验室里到处都有林林总总的瓶子和装在里边的五颜六色的液体,他看了看化学家,又看了看自己的母亲,又好奇地扫视了一遍整个房间。他太兴奋了,他情不自禁地试探性地把手伸向盛有蓝色液体的瓶子里。突然,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是母亲快步走到小男孩跟前,小男孩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母亲向化学家说了句抱歉,并要求化学家回答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

谁知,那位化学家却笑了起来,他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

母亲疑惑不解,她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化学家,始终不明白化学家的答案是何时告诉自己的。当然,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化学家把自己的手放进那瓶蓝色的液体里,笑着说:“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杯染过了颜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因此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生活总是不乏这样的父母,他们总以自己的经验来约束孩子的好奇心,殊不知,父母的经验可能会成为孩子探索创造的绊脚石。

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卢梭

牛顿与祖母

孩子对某种事物或学科的兴趣和思考就是一颗优秀的种子,种子的成长状况如何就要看培植它的土壤怎样了,父母的教育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应该为“种子”提供丰富的养料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牛顿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前两个月父亲就去世了。两岁那年,母亲改嫁,从此,小牛顿与祖母相依为命。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的功夫,小牛顿就上学了,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而且他性格孤僻。不过,小牛顿却很爱动脑筋,总是提出一些十分古怪的问题,祖母对小牛顿的提问总是倾其所能地给予答复。因为她认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对于他而言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喜欢发问是正常的。

一天,小牛顿又问祖母:“为什么那风车没人推却转动呢?”

祖母笑着说:“是因为风吹动了风车,是风力推着它转动的。”

“那风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祖母耐心地说:“我想你应该注意过,天气是变幻莫测的,有时晴,有时阴。晴天时,人们往往会感觉呼吸畅快,那是因为晴天的时候气压高;阴天时,人们就会感觉沉闷,那是因为阴天时气压低。气压高的地方空气浓重,气压低的地方空气稀薄,空气浓重的地方,气流就会向空气稀薄的地方流动,就这一流动,就形成了风!”

小牛顿不住地点着头,表示已经明白了。

小牛顿不光是喜欢问问题,他还对制作各种机械玩具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制作的玩具都很有创造性,看起来与众不同。

一次,祖母突然发现小牛顿一连几天放学回来得都很晚,而且回来的时候,总是发现他手里拿着一些小木片、小铁钉、细铁丝等。匆忙吃完晚饭后,他就独自坐在灯下认真地刻呀,削呀,有时还会停下来,在屋里到处找寻东西,有时还用小铁锤不停地敲打。虽然,家里不得片刻安宁,但是祖母并未责备他,她知道,她的小孙子一定是又在搞什么小发明!

果然,没过几天,小牛顿拿着他刚刚做好的一架小水车站在祖母面前。

祖母一看,满脸的皱纹都展开了,对他的这件作品赞不绝口。

第二天放学后,牛顿拿着自制的小水车,同他的小同学们一起兴致勃勃地向小溪边走去,他准备试验一下他的小水车。结果一试,居然真的转动起来了,而且灵巧极了。看着自己的作品,小牛顿心里高兴极了。

正在高兴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淘气的同学跑了过来,他一脚踩到小水车上,小水车就这样被踩坏了。小牛顿非常伤心,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久。后来,小牛顿悻悻地回到家中,边哭边向祖母讲述事情的经过。祖母慈爱地抚摸着小牛顿的头说:“我的孩子,不要难过,我们一起来再做一个,怎么样?”

祖母的教育和关怀,为小牛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对科学越来越感兴趣。后来,他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