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心理操控术:操纵他人心理,实现交际制胜
26666600000010

第10章 洞察他人内心的心理策略(2)

(2)不爱谈论自己:与那些喜欢以自己为话题的人相反,有些人对自己的相关信息严密防范,即使是一些可以公开的个人话题他们也不愿涉及。通常来说,这种行为倾向主要是源于3种心理:个性内向、主观意识不强;自卑,对社交多少有些恐惧;城府很深。

(3)以他人为话题:如果对方将第三者作为和你交谈的话题,对第三者的各个方面都滔滔不绝地加以评论(当然,这个第三者必然是你和对方都很熟悉的人),那么,对方多半是有某种企图。此时你应该好好地想一想:“他不停地说起第三者的意图是什么?”并且最好把话题岔开,千万不要随意附和他或者加以评论,一旦你这样做了,就等于走入了对方的圈套之中。当然,不排除有的人是天生的长舌,即使这样,把话题岔开仍然是你最好的选择,否则很有可能为自己带来人际方面的纠纷。

(4)将金钱视为禁忌:这类人对金钱很敏感,而这种敏感往往是来自于金钱上的自卑或者不安全感。一般来说,如果他是个有钱人,那么他的心灵一定正在被空虚所煎熬着,他害怕别人从他的手里夺走财产;如果对方是个物质相对贫乏的人,那么“如何获得金钱”多半已经是他生命的主题。总地来说,这类人之所以对金钱避而不谈,并非因为他们不把金钱当回事儿,而是他们太看重金钱了,太现实,认为金钱至上,有物质崇拜的倾向。

(5)爱发牢骚:谈话中,无论说到什么都喜欢发牢骚的人,大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的自信心很强,同时,他们对人对事也力求完美。自己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就埋怨自己,别人做得不好他自然不会放过,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世间总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牢骚自然很多。

(6)爱赞美对方:你一定碰到过在交谈中不停赞美你的人,他们赞美你的个性、爱好、品味、职业、家庭……虽然,你明知道他的赞美也许并不那么真心,但是你仍然很受用。这类人一般比较有心计,他在恭维你的同时,很可能在心里盘算着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多半有事请你帮忙。因此,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被他的赞美迷了心窍。

(7)突然转移话题:在谈话中突然转移话题,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对方突然将话题转移,并提出你难以接受的、非常苛刻的条件。这种情况,要么是你引起了对方的反感,对方有意刁难,要么是对方在试探你的诚意;第二,对方突然将话题岔到毫不相干的话题上。这种情况,多是因为对方对你们正在谈论的话题根本不感兴趣,所以将话题岔开。这类人往往支配欲和自我显示欲强,对他人缺乏尊重。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好话题,并且加以适当的分析,会增加你对对方的了解,进而提高你的谈话质量。

6.他表现和善,不等于他接受你

相信许多从事推销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客户对你特别客气、和颜悦色地听你说话时,十之八九这笔生意是做不成的。交谈到最后,对方总会说:“我考虑考虑吧……”过一段时间后,你再联系对方,对方便会直截了当地拒绝你。

由此可见,即使别人对你和颜悦色,也并不一定就是接受了你,事实上,这很可能是拒绝你的一种前兆。当你与对方洽谈时,如果对方完全是一派神情愉悦、态度和蔼的样子,你反而应该提高警觉,这时,对方心里可能有某种企图或想法是他极力想对你隐瞒的。或许他心里有着某种不安,或许他对你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反感……

人在遇到让自己产生不安的事物时,为了不让他人知道自己的不安,往往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反动形成,也是一种心理防卫手段。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时人们对那些自己厌恶的人反而格外地客气有礼,比如:刻薄的继母对继子,妻子对出轨的丈夫……继母想掩盖自己内心对继子的厌恶,妻子则不能接受丈夫对自己不忠的事实,这些不安的心理被她们以一种非常和善、客气的态度所遮掩着。所以,若因为对方亲切的态度就认为对方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个很大的错误。相反,对方对你越是和蔼可亲的时候,你越应该警觉,要仔细观察,看看这是不是对方为了隐藏内心的不安所使出的障眼法。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多湖辉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他的一位朋友因为违规停车而被一位警察抓到。不过,那位警察的态度非常和善,先说了一些“这部车子保养得还不错!你要到哪里去……”等一堆与违规停车毫不相关的话。朋友见警察的态度如此友善,一副好说话的样子,便老老实实地回答了他的问话,还暗自庆幸自己碰到了一个通情达理的警察,天真地以为可以逃过罚款。结果,那位警察仍然开了张罚单给他。而更让他生气的是,当晚,他从晚报上得知,自己的车子与当天发生的肇事逃逸案的凶车是一样的。

显然,他把警察的和善态度当成了一种善意,丝毫没有察觉到对方的真正意图而被对方和善的表象所迷惑,觉得对方有亲切感,从而不知不觉地放松了自己的防备心理,让对方窥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

那么,应该怎样分辨对方的善意是发自真心,还是出自假意呢?

通常情况下,如果对方的善意是其内心的伪装或者另有所图,那么他的善意会显得很突兀、没有原因、不合常理;而且,他虽然对你十分友善,但一旦涉及抉择,他就会表现得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相反,如果对方对你的善意是真诚的,那么这种善意往往是有据可循的,是合乎逻辑的。

的确,人心是世上最难测的,不过,只要你用自己的心认真去感受,辨其真假并不是不可能的。

7.探知他人的真实情况

算命先生、占卜师、问神婆等所谓能未卜先知的人,其惯用的、通用的方法是:不管来算命的人是谁,都先说一堆含糊其辞的话。

比如,算命先生对来算命的人说:“你的父亲没——死——啊!”实际上,这句话是有歧义的,人们可以理解为“你的父亲没死啊”,也可以理解为“你的父亲没,死了”。不过,那些父亲仍然健在的人倾向于理解为前者;那些父亲已谢世的人则倾向于理解为后者。这样,来算命的人就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算命先生言中了事实,真是未卜先知,随后自然就对算命先生的话奉为神旨了。殊不知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在作祟。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当别人没有指名道姓地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把他的评价加在自己的身上。

心理学家指出,当人与收缩性很大、比较笼统的暗示、话语、图形、声音等信息接触时,有一种显著的心理倾向,就是把自己以往的经历、现阶段的状况、所怀有的心事与接触物结合起来,对照考虑,让二者变得吻合,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对号入座”。

正是由于人的这种心理倾向,算命先生那些可以有各种理解的、含糊其辞的话,在去算命的人看来,竟然与自己的情形十分吻合,从而产生了各种荒唐的解释。

也就是说,人们对模棱两可的暗示或抽象不明的接触物的解析和反应往往反映了其真实的内心世界。有鉴于此,很多心理测验都采用了这一方法,在性格测验方面有名的“洛夏赫法”就应用了这种原理。

在人际交往中,你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去探知对方的心理。

首先,当真实情况还不明朗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诱导性的询问来探知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你怀疑朋友最近在谈恋爱,你想要探知事情的真相,那么你完全可以摆出一副“我已经了解事情的全部情况”的神态,告诉对方,“你不用再瞒我了,我都看见了,那天你们在××街区……”这个“××”要说得对方能够听见声音却又听不清到底是什么。这样,对方就会把自己的真实情况与你含含糊糊的暗示结合起来,进而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无意间说出真正的约会街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