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26671200000017

第17章 厂家与经济学:每个企业领导人都应该知道的经营方法(3)

2004年,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的概念。2006年,他在其著作《长尾理论》中正式提出了长尾理论。他认为,只要消费者可以找到并且买得起更适合个人独特品位的商品,他们一定会抛弃那些毫无个人特点可言的大众商品。这一理论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并且被哈佛大学评为年度最具有创新特色的商业概念之一。长尾理论警示企业,要重视利基市场。利基市场是指那些大企业忽视的细分市场,这些细分市场实际上也能为企业带来不错的收益。安德森如是说:“几乎每个月都有成千上万的听众有偿点唱一些冷门歌曲。长尾最让人震惊的是庞大的数量,假如把足够多的冷门叠加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超越流行市场的大市场。”

然而,两年之后的2008年,哈佛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安妮塔·埃尔贝斯就对“长尾理论”提出了质疑。埃尔贝斯教授认为人是从众的,长尾理论并不可信。埃尔贝斯教授对在线视频租赁与音乐购买的销售模式(因为这两个市场被安德森证明长尾理论是有效的)进行了严谨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确实有很多消费者不时在线购买冷门商品,不过同时,这些消费者也会购买更多的热门流行商品。埃尔贝斯教授说:“事实上,偏好非流行冷门商品的细分市场是不存在的,核心消费者由于需求广泛所以会偶尔购买所谓的长尾商品,但是非核心消费者则以购买热门流行商品为主。”

对于哈佛教授埃尔贝斯的反驳,安德森认为他们之间的观点之所以相悖,是由于他们对长尾理论中的“头”(热门)和“尾”(非热门)的界定不同。

长尾理论的诞生,彻底推翻了经济学上的“二八理论”。抛开关于这两个理论究竟哪个更有效的问题不谈,不可否认,长尾理论确实帮我们解释了商业上的很多有趣现象。比如,亚马逊网上书店的销售数据显示,畅销书并没有占据“二八理论”所谓的80%,非常畅销书因为数量的庞大占据了销量的50%以上。

浅显地说,长尾理论应用在商业上,就是通过某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将长尾上的有共同兴趣的个体集中到一起,并且专门为这个群体提供优质的服务。Google是一个运用“长尾理论”迈进世界搜索引擎领先地位的典型。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米特这样说过:“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对Google制订战略计划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Google的目标客户正是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他们几乎没有做过大规模的广告,他们没有能力支付高额的广告费给广告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可以打广告。

据了解,一个小企业在百度上投放广告的最低费用是3000元,而在Google只需要50元。但是即便如此低价,Google的利润仍然是巨大的,2006年,第一季度它的广告收入是22.5亿美元,而以大品牌或大企业为主要客户的雅虎,同期的收入只有13.81亿美元。这些数据足以表现长尾理论的有效性,小需求的确不可忽视。

再比如,中国的唱片业一直以来深受盗版的侵害,彩铃等数字音乐的成功研发,为唱片找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用户群,虽然购买一个彩铃的花费很少,但是积少成多,这笔收入仍然是客观的。

不过,这并不是说长尾理论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单凭它指导企业发展具有很大的风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长尾并不是说单单把众多中小企业和个体的需求集合到一起就够了,它需要一个坚挺的头部,需要头尾之间的联系密切有效。

第二,长尾属于滞销品或冷门产品,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的是畅销品,滞销品或冷门产品的销售只能以保本为前提,不可能取代畅销品的位置。否则,企业很可能因本末倒置陷入困境。

第三,在传统商业领域中,市场失灵的现象经常发生,以长尾商品为重点,很可能压垮企业。

总而言之,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长尾理论。正确认识和使用它的个人或企业,才能获得理想的收益,否则就有失败的风险。企业在制订战略计划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市场情况,切不可一味崇拜理论模型。

经济启示录

“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安德森认为非热门或滞销产品等长尾存在一个庞大的市场,企业好好发掘这个细分市场,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安妮塔·埃尔贝斯则认为长尾理论并不可信。事实上,长尾理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和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处理畅销品和滞销品之间的关系。

不过长尾理论确实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有时候关注那些被人们忽视的“长尾”,也许比关注那些人们都看重的“头部”,更容易获得收益。

价格战:“自相残杀”成就了谁

2011年5月,随着天气的日渐炎热,网上书店三大巨头——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以及京东商城网的打折活动也搞得热火朝天。挑起这次价格战的是京东商城网,5月16日京东商城图书正式宣布5万种少儿图书采取4折封顶的销售策略;很快卓越亚马逊网也加入进来,展开“15万种畅销童书4折疯抢,少儿图书全场5.5折封顶”的促销活动;当当网也不甘落后,将图书折扣降到3.9折。

5月18日,京东商城网CEO刘强东发微博说:“这些书3折就可以盘进来,有10%的利润已经足够了。”然而,20日,他又表示:“自2011年6月1日起,所有在京东商城销售的图书,京东拿出销售额的3%直接补贴给作者。”那么,如此低的折扣,这些销售商还有利润吗?这些图书销售商之间“自相残杀”究竟是为了什么?谁才是价格战背后的真正赢家?要想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了解价格战。

曼昆从“消费者选择”的角度阐释了价格战,他认为,价格战是消费者选择的必然。

经济学上认为价格战是各个商品品牌或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打击竞争者、清理库存等目的所采取的降价竞争。

现今社会,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产品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换言之形成了买方市场。这样一来消费者挑选产品的机会多了,对于产品的质量、价格等方面的要求也高了;而对于企业来说,他们要面对的关于技术、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也就更激烈了。于是,商场时时上演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其中数价格战最为常见、最为有效,在打击竞争对手方面最有力度。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美国费城西部的某个小城的某条街上开着两家布店,这两家店门对门。因为这两家店买的布料是相同的,所以两家的老板经常吵架,打价格战更是常事。比如,一家店门口挂上“床单特价,仅售6美元”的牌子,另一家就会立刻打出“本店只售5.9美元”的宣传,两家店的老板谁也不服谁,于是就不断降价,直到有一家承受不住认输为止。而输掉的那家店的老板就会去大街上骂赢的那一家店的老板,说他连本钱也不要,简直疯了。就这样,小城里的人都越来越喜欢来这两家店买布料,因为每次他们打完价格战,顾客就能买到非常便宜的布料。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了三十几年,直到其中一家的老板因病去世了,另一家老板也以年老为由退休了,“战争”才算结束。

然而,没多久一个让全城震惊的消息出炉了,这两家布店的老板居然是亲兄弟!他们利用价格战抛售滞销的布料,并且成功运作了一辈子!

通常情况下,挑起价格战的一方总能得到某些好处。有的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崛起为行业领头羊;有的大大提高了知名度,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赢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商家钟情价格战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