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26671200000021

第21章 政府与经济学:人们一直在关注的宏观调控(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免费享受一些产品和服务。比如路灯、公园、路边的椅子等。总的来说,公共物品能够分成三种:一种是纯公共物品,兼具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比如路灯、灯塔;另一种公共物品在消费时具有非竞争性,但是不具有非排他性,有些经济学家称之为俱乐部物品,比如休闲会所里的游泳池、高尔夫球场;最后一种公共物品在消费时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公共资源,比如公共绿地。

俱乐部物品和公共资源一般被称作“准公共物品”,因为它们不能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情况下,这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拥挤性”,也就是说当消费者的数量非常多,达到某个数值之后,边际成本就会变为正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始终为零)。比如后面一节案例中提到的镇公地,当羊群数量达到某个数值之时,草地就会不堪重负,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

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都应该由政府来提供,最为典型的例子包括国防、基础研究以及反贫困等。这主要是因为这类公共物品和服务无法由私人市场获得。

经济启示录

关于灯塔和烟火的案例说明了两点:一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二是,公共物品理应由政府提供。此外,由公共物品也可以引发我们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思考,比如为什么反贫困需要由政府出面牵头等。

公地悲剧:17世纪那场因过度放牧而引起的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公共设施常常是刚装上后没多久就会被破坏,但是维修起来的速度特别慢。假如你家附近的公共长椅坏了,你会主动去维修吗?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公共设施是公共物品,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东西关心的更多,而对公共物品的关心很少,这就导致了“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的概念来源于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7世纪,某个小镇的生活是这样的:这个小镇上的人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养羊是其中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小镇上的很多家庭都以养羊为生。平时,羊群都在小镇周围的草地上吃草,这块地就是镇公地。这块草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家庭,它是小镇所有居民的集体财产,任何居民都可以在草地上放羊。由于这块草地很广阔,任何人都能够得到他们理想的优质草地,镇公地具有非竞争性,居民们免费在这块草地上放羊也没有导致什么问题。小镇上的所有人都是幸福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上的人口不断增长,在镇公地上吃草的羊也不断增长。土地的承载力是有限的,随着羊群数量的增加,土地逐渐失去养护的能力。最后,羊的数量变得非常多,而这块公地寸草不生了。因为公地上没有草了,小镇居民不能再以养羊为生了,并且之前小镇上因养羊而兴盛起来的羊毛业也衰败了。就这样,小镇上的很多家庭没有了收入来源。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悲剧?为什么养羊的家庭会不断增加羊群的数量,最终彻底破坏了镇公地呢?

曼昆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激励和私人激励是完全不同的,要想保护草地需要全镇所有居民的集体行动。倘若养羊的家庭一起行动,就能够让羊群减少到草地能够承载的规模,但是由于每个家庭的羊群不过是导致问题发生的一小部分原因,所以几乎没有家庭有主动缩小自己羊群规模的激励。

公地悲剧的发生也是由于外部性。因为一个家庭的羊群在草地上吃草,就意味着降低了别的家庭的羊群能够获得的食物的质量。人们在扩大羊群规模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这个外部性,最后导致了羊群规模如此之大。

实际上,如果镇政府能够预见到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办法来预防。比如,政府可以强制规定每个家庭养羊的数量,采用对每只羊征税的办法将外部性转化为内在性,或者是采用拍卖有限的牧羊许可证等办法。此外,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办法,小镇可以将草地平分给每个家庭,每个家庭就会用栅栏将土地圈起来,因为土地归自己所有,人们就会自觉保护草地,控制羊群规模。这种策略和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的实质相同,将土地从公共资源转变为私人物品,人们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就会主动保护土地的质量。

从公地悲剧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个人使用公共资源的时候,这个人就减少了别人从这个资源中获得的收益。因为这种负外部性,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使用。这也是为什么公用设备最容易破损、公共场所卫生往往脏乱差、国有企业很难盈利等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国著名军事谋略家刘伯温在《郁离子》中写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名叫瓠里子的官员打算从吴地乘坐官船到他的故乡广东,他到达河岸之后才发现岸边的船很多,有一千来艘,根本不知道哪条才是他要乘坐的官船。他问送行的人如何才能找到官船,送行的人说:“这太简单了!船篷很旧、船橹折了、布帆也很破的船肯定就是官船了。”瓠里子照这个标准去找,很快找到了官船。他叹息一声,说:“唉,世风日下,官府的东西竟然破坏得如此严重。”

这个故事里,官船之所以破坏非常严重,就是因为官船是公有的,很少有人像珍惜自己的船只一样珍惜官船。正如先哲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那样:“很多人共同拥有的东西往往很少有人关心,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程度都远远大于对和别人共有的东西的关心程度。”

悲剧的根源是由于人的私欲得不到有效的抑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这句话最早用来形容“大锅饭”,用来形容公地悲剧十分贴切。“既然草地是和其他人共有的,我不用别人也会用,别人增加羊群的数量,我不增加,我就吃了亏。别人不减少羊群,我干嘛要减少?”几乎每个牧羊人都会这样想,于是大家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基于这种思想,所有的人都无限度地使用草地,“同归于尽”成了无法摆脱的命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公共设施经常被破坏且长期无人修理,而自己家的东西若是坏了就会被很快修好,这就是因为公共设施是公有的,没有人像爱护自己家的东西一样爱护公共设施。此外,政府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假设规定谁破坏了,谁就必须维修,并且罚款或警告,那么谁还敢随便破坏公物?

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政府必须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责任到个人。这样,那些妄图破坏或浪费公共资源的人就会得到约束,公共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假如国家颁布法律对破坏公共设施的人实行刑事拘留或是罚款100倍,并严格执行这一规定,那么,即使公共设施不会被珍惜,也没有人敢破坏。

经济启示录

经济学家们认为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是因为负外部性,人们在增加羊群数量的时候不会考虑这一因素,所以羊群越来越多。此外,社会激励不足以让人们减少羊群数量,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爱护公共资源,保护公共设施,实际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因为一旦公共资源被损害,每个人都是利益受损的主体。

就业与失业:失业会有多可怕

就业从来就是一个让人敏感的沉重话题。一个人如果失业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很有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即便是在有失业救济金的美国,失业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对于公众来说,失业是可怕的,试想一下如果你失业了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25日,美国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已经连续12周超过40万人,这也就意味着美国的就业市场非常不稳定,失业率很高。那么,要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呢?著名经济学家罗格夫客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彻底解决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而解决失业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对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的投入。

有这样一则关于失业的笑话:一个人说“爱情能够解决失业问题。把所有的男人都放在一个海岛上,再把所有的女人都安置在另一个海岛上。”另一个人问:“嗯?这怎么会呢……啊,懂了……这样的话,男人们和女人们就都会忙着造船,这样所有的人就都有工作了。”面对失业这个沉重的话题,人们不得不苦中作乐,比如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都会揶揄地说:“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诸如此类的笑谈中透露的更多的是无奈与彷徨。

就业问题不仅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而且还牵扯着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企业决策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非常关注社会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进入了新的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人数也大量增加,就业成了许多国家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正如美国一些学者所言,美国的高失业率不仅是一个经济难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难题。对于我国来说也是如此。

在经济学范畴中,失业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并且愿意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却未能得到工作岗位的情况。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是用来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的,其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

失业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状况。当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时,很难说这样的经济状况是良好的、正常的。失业率过高往往代表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分配和利用,这样的经济发展是具有改进空间的。同时,失业率过高会导致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的人数过多,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定。

通过关注失业率的高低和分析其原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潜在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一般来说,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

第一,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现实中,人们通常不可能一次就找到自己满意、并且愿意终身从事的职业,在找到这样一份工作之前,往往会频繁地更换工作;而由于居住地的变更而要更换工作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在工作变更过程中出现的失业情况就属于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现象往往会导致求职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也缺乏自己需要的人才,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现在好多大学生毕业时都觉得工作不好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大呼缺人,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如何才能降低这种失业率呢?增加职业训练计划,提高就业信息透明度,都能使失业者确实掌握就业机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摩擦性失业率。

第二,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市场竞争、市场结构改变,或者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比如,由于经济的发展,IT行业的高端人才紧缺,而炼钢工人却因为钢铁业的不景气而面临失业;同样,在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许多职位都虚位以待;而在老工业区,许多工人却正在因下岗而发愁。这些都是因为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而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的周期往往要长很多,失业者往往要忍受长时间的失业痛苦,才能够重新找到工作,比如钢铁工人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将自己培养成为炙手可热的IT专业人士,而从老工业区举家迁移到经济特区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第三,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行业的生产受到气候、社会风俗、消费者购买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该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例如,生产冷饮的工厂在夏季的时候由于销量大往往会大量扩招,而冬季的时候,由于产品进入销售淡季,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了,于是开始裁减员工,这样就造成了工人的季节性失业。

第四,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从而使许多劳动力闲置,产生失业。周期性失业通常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才会出现。

当经济处于繁荣和复苏期,各个用人单位都争先扩充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大,失业率自然就低;当经济处于衰退和低谷阶段的时候,各厂商不看好投资前景,因此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这样失业的人也就相对增多。周期性失业往往不会只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一旦发生往往就会有数目惊人的失业大军出现。

失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不管是在哪个国家,不管其经济有多么发达,都会有失业者存在。大多数人都认为失业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西方经济学家却指出,比率合理的失业现象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比如在我国,大学生摩擦性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但是却能够促进人才的流通,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进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样,结构性失业虽然说周期相对要长,却能够促使人才自动更新优化,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整体优化。

经济启示录

经济学家罗格夫认为,进行科技创新和提高教育程度,是解决就业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政府来说,可以采取增加教育投资,对失业者进行再就业培训,引导失业者找到合适的岗位等措施;对于个人而言,扩大自己所掌握的就业信息量、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学习进步等方式都可以帮助自己再就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