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成就效率:41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
26671900000016

第16章 转变思维,高效行走职场(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地将自己送入了生活的快车道,身心疲惫地让自己追逐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内心的焦虑与躁动来自于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来自于每个人脆弱的内心。用速度提高效率、改善生活质量,赶时间,成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生活方式。匆匆忙忙地上班,忙忙碌碌地工作,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不停,但好像还是有着做不完的事。工作就像一台榨汁机,带走了生活里的快乐,内心深处的安宁也随之消失了。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职场到处都充满了压力。每一名工作者,都要面对不稳定、不可测的环境,要面对来自上司的压力,来自同事的挑战……面对扑面而来的压力,我们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而应直面压力,转变思维,以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勇敢地迎上去,接受它,化解它。

极限思维:10/10/10法则,决策“先行官”

10/10/10法则,是一种有效率的决策方式,第一个10代表当下的想法,第二个10代表十个月,代表可预见的未来。第三个10指代十年,代表未知的未来。在职场中这个法则可以直接命中工作、问题的核心,因为几乎所有决策,都会与我们当下、中程与未来的资源需求产生某种程度的冲突,产生某种程度的联系。每一个决策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也必须思考其短中长程的潜在后果。在永无休止的严酷考验中,此法则可成为绝佳的虚拟顾问,促使我们搜集必要的信息,测试我们的假设,找出可能的解决方式,并探究所有解决方案可能带来的种种结果。

长期目标是指期限超过一个月的目标,将其写下来,置于书桌或墙上等显眼处,随时可以透过视觉掌握整体进度状况。随时意识到长期目标的存在才有持续力。中途即使想偷懒也会因看到长期计划表而产生如果今天偷懒,目标实现日期就会后延,甚至无法达成的想法,从而给自己一些压力。中期目标一般期限为一周至一个月的时间。拟定的过程中应谨守不要过度的原则。一周内做好规划任务后,要安排一至两天的休息时间,一定要给自己缓冲空间。每天进步一点就好,不要一味追求速度,避免为了一些芝麻小事就自责“我真是个没有毅力的人”。设定目标时绝对不要为自己设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把时间配置写在纸上透过视觉化提醒自己掌握时间,开始行动以免在不知不觉间虚掷光阴。短期目标就是一日的工作安排,以小时为单位,设定一天的工作流程。

例如,你在一家杂志社上班,正在准备为期刊组稿时,一位知名教授送来了一篇由曾发表过的作品拼凑成的文章,里面可能还满是学术用语。在编辑会议上,这位教授也同时参加,他坚持要在期刊上刊登这篇文章。但你就是不肯就范“为什么我们要刊登这样一篇不太好的文章呢?”这时你就可以运用10/10/10法则来处理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进行思考:假如这篇文章刊登,10分钟以后的结果就会变得很糟糕,为了努力扭转杂志社的形象,势必大受打击。但如果马上退稿,来自上级的压力也不容易承受。10个月以后呢?登了这篇文章就相当于开了一个恶例,其他难缠的教授也会接踵而至地把不够好的文章送来,你会更加难以阻挡。然而,如果退回教授的稿件,你可能会惹恼上司。10年后就变得不同了。首先一个问题是:十年后有谁还会留在杂志社?还有就是杂志社的品牌形象绝不会因一篇文章就损失殆尽,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另一方面虽然你有编辑的头衔和职业操守,但如果没有他人的支持和资源,这份工作是无力独撑大局的。最终,你也许会认识到:如果拒绝这篇文章,可能会让杂志社付出沉重代价。因为假如拒绝了教授,杂志社就会成为学校的敌人,而这对杂志社的长远目标来说不会有任何帮助。于是你决定刊登教授的文章。

这个例子尽管不够真实,但道理是实实在在的:只有把眼光放长远,才更能看出事物的本质,做出更好的决策。工作时难免会陷入一些困惑或冲突之中,但只要深思熟虑,工作就能够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和价值,以及真正的精神方面的喜悦。

也可以把10/10/10法则归类为极限思维。极限思维,指的是把所思考的问题和条件进行理想化、极限性的假设,当把假设一步步推到极端的时候,问题的实质也便凸显出来。例如,一位老师对学生们说:“人多力量大,比如一个人独自造一条船的话,要耗费一年的时间,如果12个人一起造船的话,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完成。由此可见,人越多干活越快,他们之间是成正比的。”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地猜测道:“如果365个人一起造船的话,按理就应该只需要一天,8640个人只需1小时,而51840个人只需一分钟就可以把船造出来。”对于此,老师无言以对。因为老师的前提“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人数和时间的关系才会成正比。这个学生使用的方法就属于极限思维法,把所知的事实进行无限的放大,这样就能够发现问题的破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之策。

再举一例以期能够了解和学会运用极限思维法。实际上,童年的牛顿并不仅仅是因为看到苹果落地,就立刻想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思考方法是沿着极限假设的方向进行拓展: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会飞上天?假如苹果树长到10英尺高,苹果还会落地吗?会;那苹果树长到100英尺呢?同样会落到地上;要是长到1000英尺、10000英尺……还是会落地。但如果苹果树长到月亮那么高,苹果还会落地吗?当然不会,因为苹果肯定是落到月亮上了,而不再是地球。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在苹果树长高的过程中,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必定有一个地方属于未定状态,这时苹果既不会落到地球上,也不会落到月球上,而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究竟是由什么力量决定的呢?这种奇妙的极限思维所引发的奇特问题深深困扰着年轻的牛顿,促使他一步步去探索万有引力的奥秘。

时间是一切事物及意义的变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把现在作为数值来进行意义计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意义总量的多少及影响却常常视而不见。况且时间这一变量变化的不仅仅是数值上的大小,还存在正负差异,现在来看具有正面意义的行为,到未来时可能会让自己追悔莫及。因此在决策时,引入时间这个变量,极其重要。

降压高效思维:化压力为动力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负担不断加强,由高度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已不断突出,许多企业中都弥漫着大量迷茫、失望、沮丧、挫败、疲惫等令人不安的情绪。许多人经常被工作压力压得团团转,失去私人时间和生活,而且精神还倍感焦虑。其实大部分压力毫无必要:

40%的担忧永远不会发生;

30%的忧虑涉及过去的决定,是无法改变的;

12%的忧虑集中于他人出于自卑感而做出的批评;

10%的忧虑与健康有关,而越担忧问题就越严重;

8%的忧虑可以列入“合理”范围。

当遇到压力时,最好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如果将降压高效融入思维中,你就会发现有时压力可以使人的生活更有斗志,更积极进步,当然也能够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因为适度的压力是事物前进的动力。而如果实在承受不了某种压力的时候,请切记不要让自己陷入其中,这时,可以通过看书、听音乐、和朋友交谈、外出旅游等方法让心情放松下来。待心情好转之后,再重新去面对。一旦如此,你便会发现压力其实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可怕。甚至在战胜了压力之后,心中会充满自豪感,也会增强信心。

许多人都把压力归结为外部因素,认为压力是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其实更主要的是从自身寻找问题,尤其要审视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当你感觉自己已承受不了压力的时候,请检查一下自己的思维,看看头脑里面是否有累赘之物加重了你的负担。然后换换空气,更有创造性地投入工作。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人适应不了突然没有压力的生活。例如,有些老年人因为退休,而离开了工作一辈子的单位,突然清闲下来后总有些不适应。原来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工作压力也突然没有了,目标也没有了,这总是会有许多不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一种适当的压力能够调动人的生理和心理各系统的积极性来应对各种事件,而一旦这种压力消失的话,人的身体各系统就会处于放松状态,这当然就会导致不习惯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压力也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当你顶着压力,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战胜压力,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的时候,心中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以及由此激发出的自信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压力,就要认识到压力产生的积极方面的作用。

摆脱压力的困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减压先要解心结。曾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从前,有一种小虫子很喜欢捡东西,在它所爬过的路上,凡是能够碰到的东西,它都会捡起来放在背上,什么都不肯丢下。慢慢地,东西越积越多,背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它被身上的重物压死了。

人也许觉得自己不会像小虫子那样愚笨和贪婪,但是,不能排除很多人的行为就是小虫子的表现,他们成天为“名、利、权”所拼命,也长年累月为之所累。人总是贪求太多,把重负一件一件披挂在自己身上,却哪一件都舍不得扔掉。最终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但却毫无察觉。

试想,如果一个人懂得取舍,能学会轻装上阵,学会善待自己,凡事不跟自己较劲,并懂得学会适时地倾诉、发泄、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他还会被这些所累,弄得身心俱疲吗?被生活压倒吗?

(2)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转移压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之一。压力太重,会让你不堪重负,那就索性把它放下来,不去想它,地球离了谁都照常运转。把注意力转移到让你轻松快乐的事情上来,比如和久违的朋友叙叙旧、喝喝茶,比如,自己去散散心,听听音乐,或者去旅游一下,回归一下大自然,这样你的心情肯定会因此而轻松许多。心态调整平和以后,坚强乐观的你自然就不会再害怕压力了。另外一个减轻压力的办法就是去释放压力。体育运动就是一种不错的发泄方式,在一番酣畅淋漓的运动之后,你会感到心理很轻松。这样,就把压力如同汗水一样释放出去了。

(3)学会感激压力。其实,生活中也不可没有压力。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需要用压力来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压力中。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一个人的工作热情,也能促使一个人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进取。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往往在债主威逼之时,能够产生出惊人的文学创作灵感。这就是一个压力产生成效的很好的例子。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总是在压力之下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还清债务之后,巴尔扎克总要停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奢侈的狂欢,来犒劳自己、放松自己。这就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法。尽管我们不提倡这样的放松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面对压力时的态度。

所以说,压力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积极意义,不管从个人来说,还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压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进步和发展。因此,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压力,并要在压力之下,不断地去挖掘我们的潜能。当获得成功之后,我们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或是工作的乐趣,只是此时,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要对当初让我们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一份感激,并与之共享成功的喜悦。

(4)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不仅能够让你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游刃有余,顶得住源源不断的工作压力,还可以在任何时候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自己能够升职加薪,即使在经济不景气、公司大裁员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够拥有一份好工作。

不断提升自己,也就意味着要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向新领域发起进攻,这样我们就能够成为职场上的常胜将军。

那么,是否只要我们不断埋头学习、抓住时机挑战自我就足以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了呢?其实,只是埋头在自己的世界里苦干是不够的。千万不要以为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就可以了,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同事,而且还能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有时候,增加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关键是要增压得当,一味增压反而适得其反。

兰姆布林是一家计算机公司的总裁,在冬季的一天大家正在开会的时候,供暖设备突然出了故障,室温很低,于是大家都赶紧发言想早点离开办公室。结果十分钟之内就解决了问题。这一点,引起了兰姆布林的注意,他把这个问题与提高工作效率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他创造了一种提高职工工作效率的方法:每当部门经理必须作出重要决定时,兰姆布林都会把他们请到一间63平方米的特殊冷气室,那里的气温在零度以下,而部门经理们只穿着普通衣服,可想而知谁也不想把时间耗费在讲废话上,解决重要问题仅需10~15分钟。从此公司中便出现了这个冷气办公室,而公司利润也增长了2倍。

建冷气办公室的方法,就是从外部环境出发,增加了员工的压力,这样就促使工作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