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自古骄兵必败,所以,成功离不开谦虚谨慎。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懂得谦虚。除此之外,成功的人生还需要认真和进取。唯有认真,才能战无不克;唯有进取,才能不断创新。
稻穗越成熟,头垂得越低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评价别人的时候,常常往高里说,而说到自己的时候,则常常会委婉地予以否定,自谦“献丑”、“承让”等。
事实上,越是无能的人,越是希望指出别人的过失,越是竭力掩饰自己的无能,表演给世人看,唯恐有人说自己一个不字。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而越是有能力的人,则越肯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就好比稻穗,越是成熟饱满,它的头就垂得越低。
所以,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越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还有很多,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天,一群孩子参观了他的家,问他:“你是不是懂很多?”爱因斯坦说:“不多。”孩子们又问:“你不是大科学家吗?”爱因斯坦拿起粉笔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圈,道:“圈里面是我知道的,圈外面是我不知道的,我知道得越多,圈就越大,圈和外面接触的范围也越大。”
1952年,以色列选新总统,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力荐他参加竞选,他对此显得毫无热情,他说:“我对自然还了解一些,对政治却一窍不通,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
不久,媒体对这件事吵得沸沸扬扬,爱因斯坦只得出来辟谣,他说:“政治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他还再次引用了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当前,方程却是永恒的东西。”在他澄清后,吵闹声才渐渐安静下来。
这是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谦虚。越是谦虚,他越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上,因此,他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能不断地超越前人和自己。
可见,人生于世,处世为人,切不可骄傲。要看到,伟人、名人尚要做个谦虚的人,何况是我们?要是凡事面前,少有成就,甚至只是刚起步就开始夸耀卖弄,怎么能成大事呢?一来,人容易在别人给自己的光环下眩晕,因而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二来,骄兵必败,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
所以,与其做一只见人就开的孔雀,不如做一个低头的麦穗。只有把头低下,才能拥有成熟饱满的人生。否则,便可能荒废一生。
弘一大师就是一个深谙谦虚智慧的人。他一生功德圆满,德高望重,但是他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处世、为人、做事。
比如说,1937年3月,倓虚大师派书记僧梦参前往厦门请弘一大师去青岛讲律弘法。大师毫无精神准备,但“鉴于诚意甚殷,推却不过,于是便答应前往”,特别提出了三个条件:不为人师;不开欢迎会;不登报吹名,初冬仍返厦门。得到梦参允诺后,大师才决定前往青岛弘法。
照常理来看,开欢迎会,上报等,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能是出于尊敬,可能是出于对相关文化的重视。但是,也包含一定的宣扬的意味,大师之所以拒绝,是因为这有悖于他一贯的谦虚的。
倓老晚年在《影尘回忆录》说道:“上课不坐讲堂正位,都是在讲堂一旁,另外设一个桌子,这大概是他自谦,觉得自己不堪为人作讲师吧。”
这也正是大师能在佛法、佛道上猛进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论去哪里弘法,他都保持谦虚的态度,从不以大师的身份自居,因此他总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再如,大师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书的时候,是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是他仍然保持着谦卑的姿态,上课之前他都要对学生微微一鞠躬,每次和学生谈完话之后同样是微微一鞠躬。如此礼貌,如此谦虚,因而他能把最不受学生欢迎的两门课变成最受学生重视和喜爱的课。
如此博学、有成就的大师尚且要求自己谦虚处世、为人、办事,何况我们平凡人?大凡一切卓有成就的成功人士,无不和大师一样,始终做谦虚的自己。所谓“稻穗越成熟,头垂得越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不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当时刻要求自己做一个谦虚的人,这才是智者的所作所为。
不断反省,才会不断进步
反省是对自己的要求,需要真心诚意,不偏不倚。被逼“反省”是无用的,因为这纯属机缘问题,有的人做了错事不以为错,逼他反省他还是会重犯,因此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反省。常人做错了事情要么不以为然,要么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总之,反省对他们而言很难。
中国古代的圣贤都很在乎“自省”,儒家管此叫“慎独”,就是独自深思细想,在冥冥之中对过去进行总结,对世事通盘考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后以此为基础做下一步的打算和规划。可见,能主动反省自己的人,才会不断进步,否则,就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难以有进步,更别谈超越。
因此,聪明的人,会在攀爬人生这个阶梯的同时,不断发自内心地去反省自己,进而不断地完善自己。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会比常人爬得更高。而那些不懂反省的人,则可能站在某一处不再前进了。自此,他要么一辈子原地踏步,要么慢慢沦为别人的垫脚石,最后坠下阶梯,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或落魄者。下面这则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位年轻人觉得自己的心灵已经麻木了,他一直在抱怨生活无趣和永无休止的工作压力,于是他去看医生。医生诊断完之后发现这位年轻人的身体毫无问题,而是心理出了问题。
于是,医生问年轻人:“你最喜欢哪个地方?”
“海边。”年轻人回答说。
医生接着说:“我给你开了三个处方,你拿着它们到海边去,你必须在早上9点、中午12点和下午3点分别打开这三个处方,并且只有在准点打开处方才行,若是不到时间,不得打开。”
这位年轻人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去了海边。
9点的时候,他打开第一个处方,看到上面写道:“专心倾听。”他开始用耳朵去倾听,他听到波浪声,听到海鸥的鸣叫声,听到海风私语声……
12点时,他按时打开了第二个处方,上面写道:“回想。”于是他把过去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光认真地回想了一遍,这让他内心充满怀旧之情……
下午3点整,他拆开了最后一个处方,上面写道:“回顾你的动机。”于是他开始回顾过往中的每件事,每个人,每个情形……然后不断地反省,这时候,他很痛苦地发现自己很自私,从不肯肯定别人,不能认同更为高尚与纯正的动机,他总是活在对他人的质疑与否定中……
正因为这样,所以他总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在生活上总找不到快乐,总觉得人生无趣,最后导致抑郁成疾,成为生活的边缘人,成为一个失败的人。
因此,人生要进步,就要不断地反省自己。要看到,反省能让一个人发生质的改变。弘一大师就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他常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大师晚年在福建行脚十年,也反省了十年,他自己总结为“残缺破碎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
为此,大师还为自己起了个名字,叫“二一老人”。所谓“二一老人”指的是“一事无成人渐老”和“一钱不值何消说”。
在深刻反省之后,大师还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
的确,要是一个人凡事都做得完满,那么就容易心满意足,甚至洋洋得意。如此一来,就难免会滋生骄傲或自负的念头,有了这样的念头,哪里又知道反省呢?
由上可知,大师总处于深刻反省自己的过程之中。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也是他修行高深的重要原因。
人生中,每个人都应当懂得反省自己,诚如古人所言:“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更为重要的是,反观自己,才能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才能认清自己,进而改进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大师的“闭门思过”,正是对我们最好的启迪。
谦虚为人,方能有大作为
《尚书》里说:“满招损,谦受益。”水满则溢,月圆则亏,事盛则败,花艳则衰,这既是事理也是人理。骄傲自满的人其实是最无知的人,“痞子”王朔说过,“无知者无畏”,这话并不是宣扬不谦虚,这话是进步的。还有一句话是“过度谦虚等于虚伪”,“过度谦虚”所指的是,嘴上谦虚,心里不服,以“谦虚”博取赞许,这就是虚伪,反倒是那些愣头愣脑的人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看上去很傻,却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听起来地道,靠谱。
聪明人往往也是真正谦虚的人,既不无知,也不虚伪。他们从不吹嘘,也不夸张,只是本着脚踏实地的态度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因此,他们总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情。
有个小蚂蚁路上遇见一头大狮子,小蚂蚁客客气气地问它:“你要去哪里?”大狮子道:“我要去大草原。”小蚂蚁说:“我也想去大草原。”大狮子说:“就你那速度,还想去大草原?”
它指着前面的一座大山说:“你能爬过去那座大山吗?”小蚂蚁说:“爬不过去,你带我去吧!”大狮子说:“好,你爬到我身上来吧!”
爬过了那道山,狮子遇到一个幽深的悬崖,悬崖又陡又深,狮子想,还是算了吧,万一蹦不过去我连命都丢了。小蚂蚁说:“你放我下来吧!”大狮子只得眼巴巴地看着小蚂蚁爬到幽深的谷底,再爬到对面的草原。
小蚂蚁谦虚,它“跨”过了狮子跨不过的“坎儿”,堪称万兽之王的狮子自大,它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蚂蚁“翻山越岭”。所以说,谦虚能让“小人”大有作为。
事实上,谦虚不仅能让“小人”大有作为,即便是“大人”,要想大有作为,也得先学会谦虚做人。一个有关刘邦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刘邦起事以后发展较为迅速,郦食其见状,立即求人帮忙觐见刘邦,想要为刘邦献谋天下之计。郦食其进了刘邦的大营,没有对着刘邦拜礼,而是侧着身子拜了拜刘邦。刘邦心中非常不快,于是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郦食其生气地道:“请问你是想攻打暴秦呢,还是想帮着暴秦攻打诸侯?”
刘邦斜着眼睛看了看这个60多岁的老头,不屑地道:“这还用问?当然是攻打暴秦了,你一个糟老头子懂什么?”
郦食其道:“现在你的人马那么少,用这点兵力去攻打秦国的虎狼之师,这不是自取灭亡吗?你想得到帮助,应该学会谦虚,更应当学会尊重长者!”
刘邦一听,忙起身把郦食其让到上座。郦食其这才把他的妙计讲出来。在郦食其的帮助下,刘邦成功瓦解了秦军,这为他后来攻入咸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若想成就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就先得学会谦虚。这样,才不会傲慢、自负,才能戒骄戒躁,做脚踏实地,时刻保持进步的自己。
在这方面,弘一大师就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大师曾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可见,在大师看来,谦虚是讲究道德的人的处世原则。事实上,谦虚也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漫画家丰子恺曾说:“(大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低声下气地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
为人师者,让学生觉得和蔼可亲是常见的,但是,在学生面前低声下气是鲜为人见的。这难道真的是因为大师觉得自己的课没有可学的必要性,或者是他本人不值得学生尊敬?显然,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大师谦虚,所以即便是在学生面前,也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有礼貌,有分寸的人。
把大师评为教育家,是不为过的。他对学生进行的“父亲式的教育”深深影响了他们,因此大师能让绘画和音乐这两门原本很受学生冷落的科目变成全校最受欢迎的科目,要是大师不具备谦虚这一素质,是难以改变那两门课的命运的。
他课前给学生鞠躬,跟学生谈完话后,也给学生鞠躬。这是他人所不为的,而他以此待学生,并不是他看轻自己,或是贬低自己,而是谦虚做人的表现。正因为如此,他的学生受他的影响非常大,这也正是大师能在教育学界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就再次证明,谦虚为人,方能大有作为。否则,必然会验证“骄兵必败”的道理。因此,生活中,我们应当向和大师一样谦虚的人学习,做一个尊敬别人,适当评价自己的人,甚至通常要“贬低”自己的人,这样才能在看到别人的优点的同时,比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长此以往,才能在对比中不断改进自己,进而积极进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