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个心智成熟的人:人生可以不走弯路
26673900000014

第14章 心智成熟的人,聪明地看人、看事、看自己(2)

找到新工作以后,她火速到人事部办理了离职手续,既没有跟同事告别,也没有跟主管打招呼就匆匆离开了公司。她说,主管的苛刻和刁难让她只想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那里。

不久以后的一个晚上,她接到了以前同事的电话。同事告诉她,主管生病住院了,念叨着对张丽太严格了,要是张丽能去医院看她,让她当面向张丽说一声“对不起”就好了。

张丽听说后便去医院探望自己曾经的上司。她和主管的这次会面让她看到了主管和蔼可亲的一面,却也让她追悔莫及。原来,主管早就得知自己身体有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而主管选中了张丽成为她的接班人,所以主管严格要求张丽,希望张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谁知张丽并未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张丽因为没有领会主管严格要求她的真正意图而失去了晋升的机会。虽然人事变动属于公司机密,但如果她能够与主管多沟通,多思考一下主管的动机,或许她就能够明白主管对她如此严格的动机是器重而非刁难。

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有和张丽类似的遭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不善于通过表象的细节看清本质,尤其是在自己本就带有主观偏见的情况下,就更难客观、正确地认清人或事的本质。

因此,要想成为洞悉事物或人的本质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主观偏见的束缚,试着从对方的角度、他人的立场来分析问题。就如同上例中的张丽,如果她能够站在主管的立场来分析问题,她就会明白:对一个威胁不到自己、自己讨厌的人,最好的对待方式是置之不理。而不是每天检查她的工作,费尽口舌指出她的缺点,毕竟作为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的职场人,谁会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如此去刁难一个无关紧要又讨厌的人呢?而这样的严格要求、时刻敦促很可能是将要委以重任的“信号”。

同时,要想弄清楚人或事的本质,应该尽量和相关的人多沟通,尽量多掌握一些相关的信息,这样,我们的判断就会准确得多。当然,我们还应该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以防自己偏听偏信。

目光长远,才能成功

在森林中住着一只云雀,有一天,它在树林里捉虫的时候看到了农夫提着一个盒子走了过来,云雀问道:“你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可以告诉我吗?”

农夫说:“我盒子里提的是虫子,我要把虫子拿到集市上去换一些羽毛回来。”

云雀一听,连忙说道:“我有漂亮的羽毛,把我的羽毛给你,你把盒子里的虫子给我吧,飞来飞去地捉虫子实在太辛苦了。”

农夫一听,说:“好啊,现在咱们就交换吧。”就这样,云雀用自己身上一根羽毛与农夫换了可以吃的虫子。

在之后的日子里,云雀每天都在拔身上的羽毛和农夫进行交换,直到云雀身上的羽毛被拔光了,它再也不能飞翔。当寒冷的冬天到来的时候,云雀又冷又饿,悲惨地死在树林中。

云雀失去了羽毛,失去了可以飞翔的本事,它虽然获得了短暂不劳而获的“幸福”,却永远失去了可以生存的力量。

生活中,像故事中的云雀一样目光短浅的心智不成熟的人有很多,他们看到的只有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得失,最后往往落得和云雀一般的下场。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目光长远一点,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要从长远来看怎样做才对自己最有利。那些心智成熟的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杨澜,一位广为人知的智慧女性。当年,她主持的《正大综艺》如火如荼,备受大众喜爱。然而,在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杨澜并没有被“无限风光”遮蔽了双眼,她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她看到了作为主持人事业发展的局限性,也看到了自己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她毅然地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主修传播。

两年之后,杨澜回国,选择了凤凰卫视,开办了“杨澜工作室”,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她一共采访了120多位名人,其中包括澳门前特首何厚铧、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著名作家李敖等。她于1999年2月被《亚洲周刊》评为泛亚地区20位社会和文化领袖之一,并于2001年1月被《亚洲周刊》评为21世纪影响和塑造中国命运的12位精英之一。

如今,杨澜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阳光文化”,成就非那些同期的当红主持人可比。

不得不说,杨澜为我们树立了心智成熟的典范。她目光长远,没有被眼前的成就遮蔽双眼,她看到了自己几年后甚至十几年后的发展前景,发现了自己以及所从事的事业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她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出国深造,为自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试想,如果她目光短浅地满足于《正大综艺》当红主持人,恐怕她的结果只会是被更漂亮、更年轻、更优秀的新人所取代,不可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

总的来说,心智不成熟的人目光短浅,一切着眼于眼前,因小失大;心智成熟的人目光长远,明察大势,从长远的角度来权衡利弊得失,是能够“笑到最后”的人。

把挫折看成财富

维吾尔族有一句谚语:“坏事的道路顺溜溜,成事的道路弯曲曲。”人生道路上的弯弯曲曲,就是不断出现的挫折,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挫折,那成功的路就会漫长而遥远,用尽一生也追逐不到。对于挫折,我们该如何看待才算是心智成熟,才算是正确呢?

哈萨克族有一句谚语说:“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就是说一个小孩需要不断地跌跤,在跌跤中才能学会走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就如同不会走路的婴孩,需要在不断的挫折中取得成功。什么叫做失败?失败就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成功的起点。

将挫折看成不公、糟粕,就会心生埋怨、痛苦,对生活充满抗拒、排斥,而这些不良心理则会带来更多的挫折,让我们更痛苦。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将挫折看成财富,就可能迎来另一种人生。

挫折虽然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宝贵的财富。一位美国作家曾说:“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不要怕跌倒,只有这样才能在挫折中快速成长,进而不断完善自我。

没有挫折的生活将会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平淡的生活不会给人激励,平淡的生活只会淹没人的才华和进取之心。只有战胜挫折才能够激发我们对成功的渴望,所以,不要指望我们的人生路上一马平川,不要期望我们前进的道路会一帆风顺。我们应该做好走羊肠小道的心理准备,甚至在必要时我们还要自己给自己多设置一些障碍,这样才会对我们的成长更有利。

纵观古今中外一切杰出人物,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走向成功的。他们都曾经有过失败和不幸,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奋起与逆境抗争,坚信自己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都是在失败和挫折中成功的典范。

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原因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要知道,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试验了1600次,这意味着,为了发明电灯,爱迪生失败了1599次,可正是这么多的挫折和失败,爱迪生才从中找到了成功的道路。因此,他每失败一次,就靠近了成功一步。是经过不断的失败才让他发明了电灯。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被狗咬过一次,但他第二次偏偏又被狗咬了,这似乎很令人费解。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在于人们所采取的态度不同。同样是避免被狗咬,有人看见狗就大呼小叫、拔腿逃跑,结果适得其反,尚不知如果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狗会更加嚣张,被狗咬就理所当然了;而有人看见狗来了,就轻轻弯了弯腰,装作从地上拾砖头的样子,狗马上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即使从来没有被狗咬过的人,照样可以用第二种办法来对付狗。聪明的人是不会跌倒在同样的挫折里的。

艾青在《礁石》中写道:“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无止地打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在海边的遭遇就像人生,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挫折。但挫折只不过是心智成熟的人成功路上的一块垫脚石,是心智成熟的人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一个跳板。

识人之明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在识人的过程中,心智不够成熟的人往往很容易以偏概全——认识到某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缺点时,就会认为这个人其他方面也不好;相反,如果认识到这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优点时,就会认为这个人其他方面也是好的。这样的识人方式,往往会让人错把“仙芝”当“杂草”,错过了“贵人”;又或者错把“杂草”当“仙芝”,结交不该结交的人。

不要以为这种错误没什么,实际上,它可能会让我们吃尽苦头,甚至摧毁我们的人生。

19世纪,有位名叫娜坦丽的女人,号称是“莫斯科第一美人”,据说普希金被其美貌所吸引,可谓一见钟情。在普希金看来,娜坦丽有如此惊人的美貌,也必然会有高尚的品格,于是,他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与娜坦丽结婚了。结果,娜坦丽并非像普希金对她的判断那样,她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对于普希金的那些华美的诗篇她毫无兴趣。她爱慕虚荣,挥金如土,还常常要普希金陪她出席一些豪华的宴会。为此,普希金不得不丢下创作,从此没有了经济来源,但是娜坦丽依然挥霍无度,致使普希金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

普希金是才华横溢的,但他的心智却不够成熟,否则,他就不会爱上徒有其貌的娜坦丽,更不会受她所累而放弃事业、债台高筑,乃至最后与人决斗而亡。

是否具有识人之明,是否能为自己选择品行高洁的朋友、爱人,对我们的人生具有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朋友、爱人的良与劣甚至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高度。因此,心智成熟的人总是为自己选择值得结交的朋友、值得去爱的爱人,他们颇具识人之明,不会以偏概全地看人。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如同心智成熟的人一样具有识人之明呢?

清醒、理智地注意“投射倾向”

“投射倾向”就是说心智不成熟的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在反映着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对他人产生的知觉往往无形中包含着自己的东西。如果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不能清醒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以偏概全,产生各种偏见。比如,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看待别人,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萨心肠,为人十分善良;而有些人则总是从不好的方面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便是好事,他也会认为“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身的猜疑心很重。

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

心智不够成熟的人往往深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人第一印象好,便对其掏心掏肺;反之,则对人冷淡、排斥。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初次接触获得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虚假性,而第一印象一旦在双方脑海中形成,以后交往中所产生的其他信息也只是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因此,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不要让第一印象给自己和对方造成困扰。

不要定格于“刻板印象”

在生活中,心智不成熟的人提起教师常常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就和“唯利是图”挂钩,但这些往往并不是事实。这就是刻板印象,心智不成熟的人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类型,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职业普遍特征的归类,这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进行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人心各不相同,而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却并非认识对象的本人,有时刻板印象还是由偏见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认识到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假象。

不要一味“以貌取人”

心智不成熟的人大都以貌取人。以貌取人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带有很大的偏见。因此,我们在认识他人的时候,如果想有效地摆脱外貌的影响,必须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次的东西。

力求避免“循环证实”

心智不成熟的人对一个人存在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不自觉中就会表现在行为举止和态度上。时间一久,对方必定有所察觉,从而产生戒备之心。而对方的这种情绪也会流露出来,会使我们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如此循环证实,双方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因此,当与他人交往中,要客观地看待对方,抛弃曾经的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