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假装”的智慧:美丽女人也可以“无所不知”
26674600000008

第8章 心理学(1)

懂一点心理学是一种时尚,女人了解一点心理学,会给人一种神秘感,当然也让人感觉这样的女人知识渊博。试想,生活中的一个细微现象你都能用心理学知识解释给大家听,人们不经意的言行也能被你通过心理学知识来猜透,这样的女人,势必是蕙质兰心的,善解人意的,交往中也会无往而不胜。

1.心理探索和相关技巧

心理学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很多人都喜欢和心理学沾一点儿边。掌握一定的心理技巧确实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好感。

然而心理学博大精深,真正掌握心理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掌握一点儿心理小技巧,便可以让你在与人交流时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例如,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多说“是、好、对”,总能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如果想要测试和别人的距离感是否缩短,可以利用“杯子技巧”——找一个地方和对方一起喝饮料,聊了一会儿后,把自己的杯子移到对方的杯子旁边,当然要假装不经意地移动杯子,如果这时候对方没有把杯子移开,就说明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了;在与别人交流时,要不经意地露出自己的手掌,让对方看到,借此来说明你是一个坦荡的值得交的朋友;面对不喜欢的人,也要面带微笑,可以假装很认真地倾听,但是在脑中可以想一些其他的事,比如他搞笑的场景;如果想和一个陌生人快速熟识,初次见面时可以下意识地模仿他的一些行为,但是要掌握一个度。

当然知道这些并不代表你懂心理学,如果你想伪装成一名行家,那你应该了解更多的信息。比如你可以告诉别人怎么样通过对方的一言一行来判断一个初次见面的人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性格。

如果一个人喜欢眨眼,就说明这个人心胸狭隘,不能够给予太多的信任。遇到这样的人,如果要进行交涉,最好直接说明。

如果一个人习惯盯着别人看,那就代表这个人警戒心非常强,不会轻易表露内心的情感,如果遇见这样的人,要注意不要过分热情,也不要轻易开玩笑。

如果遇见喜欢提高音量说话的人,他们多半比较自我,当然也非常自信。如果你不会奉承别人,最好不要和这样的人来往。

如果遇见一个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说明他的个性比较随和,有事情找他帮忙的时候,可以与对方套交情。

有些人一坐下来就跷脚,这种人充满自信和企图心,有较高的行动力,下定决心就会立刻采取行动。

如果一个人一边说话一边摸下巴,说明这个人非常谨慎,而且有很强的戒备心理。

如果一个人将两手环抱在胸前,这样的人做事也很谨慎,有很强的行动力,但是容易坚持己见,有时候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如果看见一个人手机吊饰复杂,那么这个人通常有很多朋友,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而手机挂饰简单的人,他们不注重表面的交友,追求一生得几个知己就足矣的生活状态。

一个人在紧张或是有压力时,会不经意地摸颈部、摸额头,或者是摸耳垂,如果是女性,则会摸项链,男性则往往会拉领带。

……

其实这些说得更专业一点就是行为心理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他的某些行为表现出来。

一个女人如果能够掌握一些行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便会成为他人眼中最善解人意的女人。

2.张口就来的心理学效应和法则

要在心理学方面充当专家,还必须要知道一些常用的心理学效应和法则,这样,在与别人谈话时,你就会有更为丰富的谈资。无论说到什么现象,你都能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来加以分析解释,如此,你当然会成为别人眼里“无所不知”的女人了。

蝴蝶效应

就是极其微小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巨大的反差。这个效应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他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个发现,巴西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拍动翅膀,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旋涡在空中与其他气流汇合,这就可能导致一个月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在心理学上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如果一个人事工作者能够充分掌握、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做到人尽其才,从而达到最佳的工作效能。

木桶效应

一个木桶,里面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最低的那块木板。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若想取得最佳的绩效,就必须要使每一个人都均衡发展,不要只培养那些优秀的人才,而忽视了最低的那块木板。同样,对于个人而言,想要让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就一定要注意全面发展,不要让自己有些方面很优秀,有些方面却很落后,这样天长日久,也会陷入木桶效应的误区而被掣肘。

毛毛虫效应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进行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几英寸远的地方放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地爬行。这群毛毛虫就这样一小时、一天、两天地兜圈子,连续七天七夜后,终于筋疲力尽而饿死。

法布尔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应该很快就会停止这毫无意义的绕圈,转向旁边的食物。然而,毛毛虫却因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白白付出了生命。后来,心理学家们把这种习惯于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人称为“跟随者”,把跟随带来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在自然界中,其实不只是毛毛虫这样,许多更高级的生物身上,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鲦鱼,它们因个体弱小而群居生活,所有的弱小者都跟随群体中最强大的鲦鱼活动,即使它们的首领因某些原因而失去了自制力,行动发生紊乱,其他鲦鱼也一样盲目追随,进而遭遇和它们首领相同的悲惨命运。

毛毛虫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便是在人类社会,这样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我们沉湎于坏习惯中难以自拔,因循守旧不思创新进取等,都是毛毛虫效应在起作用。

鲶鱼效应

在挪威,沙丁鱼是人们的挚爱,因此沙丁鱼非常畅销,尤其是活蹦乱跳的沙丁鱼往往能比那些死鱼卖上多好几倍的价钱。遗憾的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大多在路途中就已经死了。为了能使它们活着到达码头,渔民们尝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成功。

后来,人们发现将一条鲶鱼放进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原来,由于鲶鱼对周围环境很敏感,把它装入鱼槽后,它会不安地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个紧张的四处游动的家伙后,也会不安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抵达码头了。

后来,这种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认为: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激发群体中其他个体的竞争意识,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其效率。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也是企业领导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个效应有两个好处:一是企业因此增加了新的活力;二是刺激那些老的员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不要盲目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优势。

晕轮效应

这一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在对人知觉的时候,人们常常喜欢从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像月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扩散出全部好或坏的整体印象,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也就是说,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或较坏的评价。这就是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会影响人际知觉,从而作用于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感。例如,当你已经得知某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优点时,你就很可能会认为他其他方面也都很好,如此这般,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赋予更多好的品质;相反,倘若你已经指出这个人有着某种突出的缺点,那么,你就很可能会认为他其他方面也不好,于是,这个人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

我们常说的“一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等,就是晕轮效应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