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上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6783300000044

第44章 三十六计(10)

【师说】

连环计,就是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相互起作用。一计是拖累敌人,钳制住敌人,使其不能灵活行动,巧妙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另一计就是进攻敌人。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对敌作战时,只用一计,往往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一计套一计,计计连环,就很难识破,作用就会大得多。这些连环计,就是首先使敌人受到拖累,然后进攻。

如今,骗子利用手机短信诈骗他人钱财,就是骗子设计的一个连环计。他们冒充电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发一些连环短信,对他人进行诱骗,从而达到骗取他人钱财的目的。

【知识卡片】

据说,“三十六计”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后人沿用这一说法,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也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有心人就采集群书,编撰成了《三十六计》一书。

【经典案例】

毕再遇撒豆破金骑

公元1206年,南宋名将毕再遇和金兵交战。

金兵骑兵非常厉害,毕再遇认为与他们正面交锋不亚于以卵击石,于是命令部队采取拉锯战术。敌人前进,他就令队伍后撤;等敌人刚刚安顿下来,他又下令出击;等金兵全力反击时,他又率队伍跑得无影无踪。就这样,退退进进,打打停停,把金兵搞得疲惫不堪,不觉已经夕阳西下了。

一天下来,金军人困马乏。到夜晚,金军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毕再遇又来了,这次他命士兵准备了许多用香料煮好的黑豆,偷偷地撒在阵地上。然后,又突然袭击金军。金军无奈,只得尽力反击。然而与金军战不了一会儿,毕再遇又老调重弹,佯装败退。金军大将气愤极了,命令乘胜追击。谁知,骑兵一跑到被宋军撒满香豆的地方,队伍就乱了起来。原来,金军战马一整天东跑西追,又饿又渴,闻到地上有香喷喷的东西,就嘴馋起来。一匹匹战马只顾低头抢着吃,任凭金兵用鞭子抽打,也不肯前进一步。

在黑夜中,金兵控制不了自己的坐骑,一时没了主意,显得十分混乱。毕再遇这时已经率领全部队伍,从四面包围过来,一阵冲杀,杀得金军人仰马翻,大败而逃。

富翁误中连环计

一位富翁穿着一双精致的刺绣新鞋走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前面走来一个人,向他鞠躬,握手寒暄。富翁心里感到纳闷,说:

“我好像不认识你。”

那人听了,蹙目紧眉,说:

“你穿了一双新鞋,就忘了朋友啊。”

说着他就毫不拘礼地抓起富翁的帽子,扔到屋顶上,转身就走了。

富翁心里想:“这个人是有毛病还是酒喝多了,怎么啦?”

他正在想办法取帽子,迎面来了一个人,说:

“你要拿帽子吗?”

“是的,可是没有办法上屋,找不到梯子啊。”

“我来帮你忙,你踏着我的肩膀上去。”

富翁听了感激万分。于是,那人就在墙边蹲了下来,富翁提起脚就准备上去。

“你也太性急了,你的帽子宝贵,我的衣服也宝贵。”那人不快地说。

富翁听了很不好意思,连忙将鞋脱去,踏在那人肩上爬了上去。

富翁刚爬到屋顶取帽子,那人却拿着新鞋走了。富翁干着急却下不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新鞋被人拿走。

生活中,“连环计”用得最多的往往就是骗子的骗术。他们常常是拉帮结伙,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先用小利诱你上钩,然后再一步步把你引诱到他们精心设置的圈套里。等你吃亏上当受骗之后才猛然发觉:原来他们都是一伙的。因此,我们应谨慎提防骗子们花样翻新、手法多样的骗术。但起码的一点要做到:莫贪小利!否则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原文】

全师避敌【全师:使军队得以保全。避:躲避,避让。】,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出自《易经·师》卦。左次:有降级、退却之意。咎:灾祸,祸患,罪责。失:违背,违反。意思是退却待机就会避免灾祸,是符合正确用兵之法的。】。

【译文】

全军退却,用以避开强敌,这种退却是完全无罪的,而是以退为正,待机破敌,也是与正常用兵之法不相悖的。

【师说】

“走为上计”又作“走为上”“走为上着”。其意为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主动而有计划的退却,以避开强敌,保存实力,重新寻找战机,从而以退为进。这在计谋中,也应看作上策,因为世上没有常胜将军。

走为上是非常精妙而有章法的战略战术,全师避敌不等于“全师退却,避开强敌”的逃跑行为。全师避敌是有目的的撤退,目的是重新积聚力量,反败为胜。如同拳师出拳一样,先要把拳头收回来、握紧,才能打出去。

实现这一计策首先要求将帅必须冷静,不可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不可以贪功好胜,要能够知己知彼,善于从全局把握得失,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全师避敌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全师,精妙之处在于避敌。

有意思的是,采用“走为上”计破除不利形势后,使得其他三十五计又可以重新施展,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圆圈。所以有时智者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将帅之才,甚至有“看败不看胜”的说法。

此计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因此,若能取胜,就不要先走。“走为上”的意思不是说此计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计谋,而是说在处于劣势时不要硬拼,及时撤离乃是上策。稍遇挫折,便丧失信心,望风而逃,这是典型的逃跑主义,不可与“走为上”相提并论。

【知识卡片】

强而避之。

——《孙子兵法·计篇》

不胜速走……退还务速。

——《吴子·应变篇》

实则斗,虚则走。

——《淮南子·兵略训》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

——《百战奇略·退战》

【经典案例】

楚庄王借势灭庸

楚庄王继位三年后,一改以前不理朝政的作风,励精图治,扩军备战,积极向外扩张楚国的势力。

后来,楚庄王以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一带)不依附楚国为由,发兵攻打庸国。庸国上下一心,奋力抵抗楚军的进攻,楚军一时难以取胜。

大大小小的战斗持续不断,各有胜负,庸、楚两国就这样僵持着。一次战斗中,庸国军队俘虏了一名楚将。由于大意,几天后,这名楚将竟从庸国逃回了楚营。

逃回的楚将向楚军主帅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庸国军队士气高涨,个个奋力抵抗,如果不调集大军来征讨他们,一时间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说:“依目前形势,我军只有使敌人斗志松懈后,才可以取胜。不如我军用假败的计谋,令庸军骄傲轻敌,等他们放松戒备,我军有可乘之机,再一举消灭他们。”

第二天,师叔带领楚军进攻庸军。开战不久,师叔佯装难以招架,带着楚军向后败退。

一连七天,楚军每战必败。庸军七战七捷,掳得部分楚军和战利品,庸军将领不由得骄傲起来,开始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庸军军心开始麻痹,斗志渐渐松懈,再也没有以前那种高度戒备的心理了。

这时,楚庄王率领部队赶来增援。师叔对楚庄王禀告说:“我军七次佯装败退,已经使庸军产生骄傲自大、轻视我军的情绪了,现在正是大王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

楚庄王立即下令进攻庸军。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哪里想得到楚军突然杀回,只得仓促应战,结果抵挡不住楚军的强大攻势,大败而逃,楚军顺势消灭了庸国。

师叔七次假装败退,就是为了在“走”的时候制造战机歼敌。

刘备借口脱身

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众投靠了曹操。曹操表奏汉献帝,封刘备为左将军,让他留在许都。刘备表面上得了官职,实际上无权无势,时时处处受曹操的控制。

刘备深为自己壮志难酬而苦恼,恨不能生双翅飞出许都。为迷惑曹操,刘备故意学习种菜。曹操觉得刘备胸无大志,渐渐地对他失去了戒心。

一天,刘备与曹操闲坐,军兵报告说袁术欲弃淮南而投河北。刘备听罢暗想:曹操欲灭袁术已经很久,我何不以此为借口逃离许都呢?于是,刘备对曹操说:“袁术北上必然经过徐州。我打算率一彪军马在半路截击他,置袁术于死地。”曹操犹豫了一下,然后说:“明日奏请天子后再起兵吧!”

次日,刘备恐曹操中途变卦,亲自奏请献帝,要求率兵去讨伐袁术。献帝应允后,曹操令刘备总督五万兵马出征。

刘备回府后连夜收拾鞍马,挂上将军印,催促关羽、张飞立即起程。关、张二人问其故,刘备答道:“吾在许都乃笼中之鸟,网中之鱼。这次出征,乃鱼入大海,鸟上青霄,再也不受笼网的羁绊了。”关、张听罢,如梦初醒,随刘备率兵马疾行而去。

刘备刚出许都,谋士郭嘉就得到了消息,他向曹操进言:“丞相为何遣刘备去讨袁术?刘备一去可就不复返了。此乃放龙入海,纵虎归山啊!”曹操遂起后悔之心,急令许褚率五百精兵截回刘备。

刘备在出师前为防止曹操变卦,不仅得到了曹操的将令,而且在献帝那里得到了钧旨。此时许褚来拦截,刘备三言两语便把许褚说得无言以对。许褚无奈,只得率众回许都向曹操复命。

刘备这一走,如同笼中之鸟重返山林。以后,他招兵买马,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操。后来,曹操每每想起刘备的出走,便嗟然长叹,悔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