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6783600000121

第121章 孙子兵法(3)

【师说】

为了防止将帅墨守成规,孙子论述了如何灵活变换作战的问题,即“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的主张,指出将帅在指挥作战时,应根据实地情况,随机应变,积极灵活地改变作战方案。战争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如果我们像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最后只能一败涂地。而“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的重要思想又要求将帅应全面看问题,既应看到有利的一面,也应该看到不利的一面,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不仅是为将之道,也是我们的生存之道。权衡利弊得失,舍害取利,我们才可能规避风险,取得成功。

【知识卡片】

《孙子兵法》像《周易》《论语》一样,是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它是活的,是灵动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积淀。《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书,还是一部讲智慧的书,更是一部讲生存的书。

【故事链接】

赵括与长平之战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赵括太轻率地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变更了全部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围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士气大减。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也无济于事,最后赵括死于秦军之箭。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行军篇 凡处军相敌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处军:处置,安顿。指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战斗、驻扎的处置方法。】相敌【相敌:观察、判断敌情。】:绝山依谷【绝山依谷:通过山地,需傍依溪谷行进。】,视生处高【视生处高:军队驻扎,要居高向阳。】,战隆无登【战隆无登:在高地与敌作战,不宜自下而上仰攻。隆,高地。登,攀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绝水必远水:横渡江河一定要在离河流稍远的地方驻扎。】;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令半济而击之:乘敌人尚未全部渡过河时进攻他们。半济,正在渡水。】,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无附于水而迎客:不要近水结阵而待敌。】;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无迎水流:勿居下游之地。】,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斥泽:盐碱沼泽地区。】,惟亟去无留【亟去无留:迅速离开,不得滞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必须傍水草背倚林木而扎营。】,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平陆处易:遇开阔地,亦需择平坦之处安营。处易,在易攻易守的地方部署军队。】而右背高,前死后生【前死后生:《淮南子·地形训》:“高者为生,下者为死。”地势前低后高。】,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四军之利:上述处山、处水、处斥泽、处平陆等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四帝:指上古时期四方氏族部落首领,一般指南方赤帝、东方青帝、北方黑帝、西方白帝。】。

【译文】

孙子说:大抵部署军队、侦察敌情时应当注意:军队通过山地必须靠近溪谷行进,驻扎在面南朝阳的山冈高地;敌军占领高地与我作战,不要自下向上攀登仰攻,这是山地部署军队的原则。军队渡过江河必须在离江河稍远处驻扎;敌军若渡水来战,不要在水上迎击,让敌人渡过一半时发起攻击,这才有利;如要展开决战,不要在接近江河处抗击敌军;沿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在面南朝阳的高地,不要面迎水流在敌军下游驻扎或布阵,这是在江河水流部署军队的原则。军队穿过盐碱沼泽地带,就要迅速通过不要滞留;假若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一定要依傍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军队在平原旷野地带作战也需选择易守易攻的地势安营扎寨,而背后应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上述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平原旷野四种地区部署军队方法的有利之处,正是黄帝战胜四方部落首领的原因。

【师说】

本篇强调“视生处高”“绝斥泽,惟亟去无留”;反对人海战术和军事上的盲动主义;主张将帅应有崇高的威信,集中使用兵力,准确判断敌情;要求赏罚并用,宽严结合,官兵一致,体魄健壮。这些作战指导思想和建军原则,在古代无疑是进步的,即使对现代军事指挥员来说,也不无指导意义。我们知道,在战争中军队对环境的利用,以地形为最重要。孙子已充分认识到战争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和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制约性。孙子对战争中人的因素与地理因素关系的这种辩证认识是很宝贵的。

【知识卡片】

本篇从战术行动角度,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地理条件提出了“处军”的不同原则和举措,这既是古代战争中利用地形地物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现代光辉思想在古代的萌芽;本篇对各种征候的分析,是对古代军事上“相敌”经验的高度概括。

【故事链接】

井陉之战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三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二十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

在井陉之战中,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的得失高下是显而易见的。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兵法·九地篇》)这一心理状态,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精彩篇章。井陉之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兵法的运用,贵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这正如宋代岳飞所说的那样:“先阵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这方面,那位曾经在两千一百多年前“战必胜,攻必克”的风云人物韩信堪称表率。

地形篇 地形有通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通:通达,指四通八达的地区。】者,有挂【挂:悬挂,牵碍。指前平后险,易入难出的地形。】者,有支【支:指敌对双方皆可据险对峙,不易于发动进攻的地区。】者,有隘【隘:两山峡谷之间的地带】者,有险【险:指山川险要、行动不便利的地带。】者,有远【远:指敌我双方距离较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先居高阳:应率先占据地高向阳的地形,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利粮道【利粮道:保持粮道畅通。】,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而,也,亦。】,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敌虽利我:敌人以利诱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引而去之:引兵伪装退去。引,去,离开。】,令【令:使。】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必盈之以待敌:一定要用足够的兵力堵塞隘口,以对付敌军来犯。】;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从:顺随。】,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在险阻之地,我当抢先占据地高向阳之处,争取主动,以待敌军。】;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难以挑战:因地势远,不宜先求战。挑战,挑动敌人出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地之道也:指上述六者乃将帅指挥作战时利用地形之原则。】;将之至任【将之至任:将帅应负的重大责任。】,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我军可以往,敌军可以来,这样的地形叫“通”;在地形平坦、四通八达的(通形)地区作战,要抢先占领地高向阳的地带,保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这样打起仗来就有利。军队可以前进,难于后退,这样的地形叫“挂”;在这种地形复杂、易进难退的地区(挂形)作战,敌军如果没有防备,我军就可突然出击战胜它;敌军如果有防备,我军出击却没打胜,又难于退回,这对我军不利。我军出击不利,敌军出击也不利,这样的地形叫“支”。在这种敌我双方皆可据险相持、难于发动进攻的(支形)地区作战,敌军即使以利引诱我军,我军也不要出击;应带兵伪装退出,调动敌人出兵一半时再突然回击,这样打有利。在两山狭谷之间,道路狭隘,车兵步兵无法展开的地区(隘形)作战,如果我军首先占领,必须配备足够的兵力守堵隘口,对付敌军来犯;假如敌军抢先占据了它,并以足够的兵力把守了隘口,我军就不宜去攻打;敌军如果兵力不足,我军就可以去打。在山川险峻、行动不便的地区(险形)作战,如果我军首先占领了它,必须占领地高向阳的地带对付敌军来犯;如果敌军抢先占据了,我方就应带兵撤退,不宜去攻打。在路途迂回曲折、敌我营垒相距较远的地区(远形)作战,双方所占地理形势均等,这就难于挑动敌人出战,即使出战对我军也会不利。以上六条,是利用地形作战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师说】

孙子指出,六败情况的产生,“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指出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将领而不是自然条件;“地形者,兵之助也”,指出地形对用兵作战只起辅助作用,不起决定性作用。从孙子分析六败的原因可以看出,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主要是由主帅、各级将佐和士兵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的,他反对地理条件决定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孙子把认真研究、利用地形、警惕防止六败列为“将之至任”;强调“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是“上将之道”;主张将帅对于不知“战道”而瞎指挥,随意下令“无战”或“必战”的国君,可不予理睬;提出将帅要“知兵”“知彼知己”“知地知天”,力求做到“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不仅对古代将帅提高德才学识修养有指导作用,对今天的将领也同样适用。

【知识卡片】

本篇着重论述如何利用地形取得战争胜利,同时兼顾了地形、天时、我情(军心、将才)和敌情在战争中的交互作用。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地形学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史上全面论述决定战争胜败诸要素的典范。

【故事链接】

刘裕灭南燕

东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南燕主慕容超见东晋内乱,从义熙二年(406)起,多次派兵袭扰东晋边境,南下攻掠淮北。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南晋民,纷纷筑堡自卫,抗击南燕军。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慕容超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役苛重,激起民众强烈反抗。

刘裕为抗击南燕,外扬声威,遂欲挂帅北伐。时朝臣多劝阻,刘裕不从。五年四月,自建康(今南京)出发,率舟师溯淮水入泗水。五月,东晋军至下邳(今江苏邳州市南古邳镇),留下船舰、辎重,步行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北)。所过皆筑城,留兵守卫,以防南燕骑兵袭后。刘裕拟择捷径,自琅邪经莒县(今属山东),越大岘(今沂山)直趋临朐(今属山东)、广固。大岘山高七十丈,周围二十里,上有穆陵关,峻狭仅容一车通过,号称“齐南天险”。刘裕部下担心南燕军控扼大岘,或坚壁清野,则此行不仅无功,且将不能自归。刘裕认为,慕容超等贪婪,无深谋远虑,必不能守险清野,遂督兵急进。六年二月初五,刘裕下令四面攻城,燕军难以抵御,开城投降。慕容超仅率数十骑突围,结果遭擒,被杀于建康。南燕亡。

九地篇 用兵之法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散地:指士卒近家,战不利则心易散,故言散地。】,有轻地【轻地:军队进入敌境未深,可以轻易撤回。】,有争地【争地:谁先占领就对谁有利的军事要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汜(sì):水决后又流入。】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三属:三国交界的地方,意为与多国交界的地区。】,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此句指先到达可以得到诸侯列国的援助。】,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深入敌国,所过城邑众多的地区,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汜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进入的道路狭隘而回归的道路迂远。】,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不速战求生则会被消灭之地。】。是故散地则无战【无战:不宜作战。】,轻地则无止【无止:不宜停留。】,争地则无攻【争地则无攻:敌已占据争地则不可进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衢地则合交:在行地,则当结交诸侯,陷敌于孤立。】,重地则掠【重地则掠:在重地作战则掠夺敌资粮。】,汜地则行【汜地则行:在汜地就应迅速通行。】,围地则谋【围地则谋:处围地则发谋以取胜。】,死地则战【死地则战:在死地则力战以求生。】。

【译文】

孙子说:(有关地形的)统兵作战规律,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汜地、围地、死地九种。诸侯的军队在本国国土上与敌国军队作战,士卒易散,叫散地。军队开进敌国的国土不远,士卒易逃回本国,叫轻地。我军先占领了对我利,敌军先占领了对敌也有利,这种兵家必争的地区叫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可以开来,这种交通方便的地区叫交地。几个诸侯国交界之处,先到的军队可得到各诸侯国的帮助,这种道路四通八达的地区叫衢地。大军开进了敌国较深的腹地,背后有敌国许多城邑,这种形势严重的地区叫重地。在山岭森林、险峻河川、水网沼泽上行军,所有这些道路容易被水毁坏的难走地区叫汜地。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军的道路迂远,敌军用少数兵力就可以击败我众多军队,这种像包围圈的地区叫围地。迅速英勇战斗就能生存,不迅速英勇战斗就会覆灭,经过死战才能生存的地区叫死地。因此,军队在散地就不宜作战,在轻地就不可停留,在争地若已被敌军抢先占领了就不要强攻,在交地就不要使交通断绝以确保各部联络,在衢地就广泛结交毗邻诸侯国,在重地就抢掠粮秣,在汜地就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巧设奇谋突围,到了死地就拼死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