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6783600000034

第34章 三十六计(5)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巽而止蛊(gǔ):语出《易经·蛊》。蛊:八卦名。“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译文】

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击破另一支敌军。

【师说】

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逼真。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绝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即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知识卡片】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比喻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时,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

【经典案例】

毕再遇悬羊击鼓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时,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做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知只听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了。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兵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拥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自然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剥:卦名。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名曰“剥”。“剥”:落的意思。意为:有所往则不利。】。

【译文】

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如果从后面急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

【师说】

兵书《吴子》中特别强调不可轻易追逐逃敌。他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在旷野里,你派一千个人去捉他,也会十分困难,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怕对方突然袭击而损害自己。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是玩命不怕死,就会让一千个人害怕。所以,对弱敌必须围而歼之;如果不能围歼,暂时放它逃走也未尝不可,千万不可轻易追击。关门捉贼,是指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得以脱逃,情况就会十分复杂。穷追不舍,一怕它拼命反扑,二怕中敌诱兵之计。这里所说的“贼”,是指那些善于偷袭的小部队,它的特点是行动诡秘,出没不定,行踪难测。它的数量不多,破坏性很大,常会乘我方不备,侵扰我军。所以,对这种“贼”,不可放他逃跑,而要断他的后路,聚而歼之。

【知识卡片】

关门捉贼,是一种围困并歼灭敌人,特别是小股敌人的计谋。这个“贼”,指的是那些出没无常、偷袭我军的游击队伍。他们的企图,是使我军疲劳,以便实现他们的目的。

【经典案例】

黄巢关门捉贼占长安

公元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克唐朝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纠集残部,并请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黄巢的起义军。第二年,唐军部署完成,出兵企图收复长安。凤翔一战,义军将领尚让中敌埋伏之计,被唐军击败。这时,唐军声势浩大,乘胜进兵,直逼长安。

黄巢见形势危急,召众将商议对策。众将分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认为不宜硬拼。黄巢当即决定:部队全部退出长安,往东开拔。

唐朝大军抵达长安,不见黄巢迎战,好生奇怪。先锋程宗楚下令攻城,气势汹汹杀进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部队已全部撤走。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众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士兵们见起义军败退,纪律松弛,成天三五成群骚扰百姓,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成天饮酒作乐,欢庆胜利。

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高兴地说:敌人已入瓮中。当天半夜时分,急令部队迅速回师长安。唐军正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只杀得毫无戒备的唐军尸横遍地。程宗楚从梦中醒来,只见起义军已冲杀进城,唐军大乱,无法指挥,最后在乱军中被杀。

黄巢用“关门捉贼”之计,重新占据长安。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原文】

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睽(kuí):卦名。睽: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

【译文】

处于(扭转)不利的形势(局面),要考虑(阻止)它发展的方向(趋势),(利于)攻取附近的地方,就有利,(不利于)攻击远隔的地方,就有害。《易经·睽》卦说:“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志向不同,也可以结交。”

【师说】

远交近攻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总司令部甚至国家最高领导者采取的政治战略。大棒和橄榄枝,相互配合运用,不使敌人与自己的近邻结盟,对邻国则挥舞大棒,把它消灭。如果和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其实,从长远看,所谓远交,也绝不可能是长期和好。消灭近邻之后,远交之国也就成了近邻,“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新一轮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知识卡片】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

【经典案例】

秦始皇统一中国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困,有言不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困:卦名。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

【译文】

对处在两个强大敌人中间的国家,敌人胁迫它时,我方却援救它,立即出兵。《易经·困》卦说:“对处在困迫状况下的国家,光空谈而没有行动,是不会被他信任的。”

【师说】

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胜。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知识卡片】

假道伐虢(guó),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灭虢。”

【经典案例】

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苟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您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原文】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曳其轮也:出自《易经·未济》卦。曳:拖住。意思是拖住车轮,使车子不能前行。同理,抽掉房梁,房子必然要坍塌。】。

【译文】

频繁设法改变敌方的阵势,借机把它的主力调开,待其自取颓败之时,就乘机前去攻打它,这就同只要控制车轮之后,就能够掌握车体的运行方向的道理相仿。

【师说】

偷梁换柱,一般指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此计在军事上与生活中都比较常见,它与“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意思一样。

偷梁换柱和反客为主在计谋的意思上好像有些相似,其实它们的手法目的是不相同的。偷梁换柱是偷偷摸摸的,通常用在内部人身上,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下手或者监守自盗,用自己不好的把别人好的换过来;反客为主则是把别人的东西全部据为己有。偷梁换柱偷得好就万事大吉,如虎添翼,一旦被人发现,就会冠以大盗、奸贼等头衔,弄不好还有生命危险;反客为主就不一样,实力显著,接手后大小统包,无人敢说不字。

古人认为,阵势有东西南北方位,天衡阵首尾相继,作为阵势的大梁;而地轴阵势则位居中央,作为阵势的支柱。梁、柱之间的兵力部署,必须由主力承担。因此,观察敌方的阵势,就能发现它的主力之所在。如果与友军联合作战,就应当随时改变它的阵势,暗中更换它的主力,或派出我方部队以代替友方部队作为梁、柱,这样,该部队就无法守住阵地,我方便可立即将其吞并,并马上把这部分兵力投入到另一次战斗中。这就是吞并一股敌人,再去攻击其他敌人的主要谋略。

【知识卡片】

《三十六计》约成书于明清之际,作者不详,是一部堪称“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

【经典案例】

曹操计解白马之围

公元200年,袁绍率精兵十万人,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与曹操的军队对峙。但曹操的兵力很弱,当时只有三四万人。

2月,袁绍派遣大将郭图、颜良攻打曹操的东郡,把曹军守将刘延包围在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南)。与此同时,袁绍亲率大军开赴黎阳(今河南省南浚县),准备渡黄河。

4月,曹操率军北上,前去援救刘延,以解白马之围。曹操谋臣荀攸根据袁强曹弱的形势,提出先调开敌军主力,再解白马之围的建议,被曹操采纳。

于是,曹军北进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北)佯渡黄河。袁绍果然分兵西进。曹操乘机去救白马,大破郭图、颜良军,斩杀颜良,大败颜军,解除了白马之围。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原文】

大凌【凌:控制,统治,压迫。】小者,警【警:警告,提醒。】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出自《易经·师》卦:“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意思是将帅使用果敢和强势的手段,才能得到部下的响应和拥护,在危险紧要关头,也能获得部下的顺从和尊敬。】。

【译文】

强者慑服弱小者,要用警戒的方法加以诱导。威严适当,可以获得拥护。手段高明,可以使人顺服。

【师说】

“指桑骂槐”又作“指狗骂鸡”。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在骂那个人。《红楼梦》第六十九回:“除了平儿,众丫头媳妇无不言三语四,指桑骂槐,暗相讥刺。”此计用于军事上是指:运用“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等警示性的手段,以达到树立威严和统领部下的目的。

古人认为,统领一向不听从调遣的部队对敌作战,如果有令不止,而用金钱去拉拢反而引起怀疑。这时,可以故意制造事端,责罚他的过错,借以暗中示警。所谓警告,是从另一方面使之折服,这便是使用强硬而凶险的手段慑服部属的方法。所以,也是调兵遣将的一种手段。

【知识卡片】

指桑骂槐中的“骂”非同一般,它不是指正面冲突,而是指间接地指出问题。骂得巧妙,让真正要“骂”的对象更加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这也是一种高超的交往艺术。

【经典案例】

罗斯福决定制造原子弹

1937年10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顾问萨克斯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委托,去见罗斯福,建议美国重视对原子弹的研究,抢在纳粹德国的前面制造出原子弹。不料,罗斯福对此并不感兴趣,十分冷淡地对萨克斯说:“我听不懂什么核裂变的理论,现在政府无力投巨资研制这种新炸弹,你最好不要为爱因斯坦这帮人跑来跑去了!”

事后,罗斯福觉得对萨克斯的态度有些过火。为表歉意,他邀请萨克斯共进一次早餐。萨克斯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在公园徘徊了一整夜,苦苦思索说服总统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