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6783600000087

第87章 左传(3)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曰:“虞不腊【腊:一种年终合祭众神的祭祀典礼。】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馆于虞:晋兵驻在虞国。】,遂袭虞,灭之。执【执:捉住。】虞公。

【译文】

晋侯再次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西虢国。

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然随着灭亡。晋国的贪心不可助长,外部的敌人不可忽视。借道一次给他就已经过分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说:‘车夹板和车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嘴唇,牙齿就要受冻。’这说的正是虞和虢的关系。”

虞公说:“晋君是我的同宗,难道会害我吗?”

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离开周地,所以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做了文王的卿士,为王室建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劳的典册还保存在官府里(可见虢与晋的关系比虞和晋的关系亲密得多。)。晋国打算把虢国灭掉,哪里还会爱虞国呢?况且虞国能比晋献公的曾祖桓叔和祖父庄伯更亲近么?晋君对桓、庄的后代是应该爱护的,但桓、庄两族有什么罪过,竟遭到杀戮!不就是因为他们使晋献公觉得受到威胁了吗?对至亲的人仅是因为地位尊宠,一旦感到有威胁,尚且杀害他们,又何况我们是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祭祀鬼神的祭品丰盛洁净,鬼神一定会保佑我的。”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并不对人人都亲近,只依附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至亲,只辅佑有德行的人。’又说:‘并不是祭祀的稷黍能远远散发香气,有显著的德行才芳香远闻,得到鬼神的辅佑。’又说:‘人们的祭物虽然相同,但只有那有德者供的才是鬼神享用的祭物。’这样看来,如果没有德行,人民就不会和睦,鬼神也不会来享用祭品了。鬼神所凭借依从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吞并了虞国,修明德行,再把丰洁的祭品奉献给鬼神,鬼神难道还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规劝,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的要求。宫之奇便带领他的家族离开虞国,说道:“虞国的灭亡到不了举行腊祭那天。晋国灭虞就在这次行动中,用不着再发兵了。”

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晋军回师时,停驻在虞国。于是袭击虞国,把它灭掉,并捉住了虞公。

【师说】

本篇通过宫之奇进谏和虞公拒谏,反映了春秋时代政治思想的变化与进步。

宫之奇的进谏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虞公贪图晋国的小利而借道给晋国攻打虢国。宫之奇从分析形势入手,并用辅与车、唇与齿的关系来比喻虢国与虞国的关系,说明保护邻国是为了保护自己,出卖邻国就等于出卖自己。“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成了千古著名的政治格言。第二层写虞公迷信宗族关系而不了解严酷的政治形势。宫之奇洞察历史,举出具体例证,说明政治上的利害冲突,早已撕破宗族关系的纱幕,揭露出晋国对宗族的无情和残暴。第三层写虞公迷信神灵是政权的护佑者。宫之奇指出,神只会护佑有德而得民心的人,要修德重民,才能保持国家的安全。总之,虞公所代表的是重宗族、重神权的守旧的政治思想,宫之奇所代表的是能适应时代形势、具有民本主义内容的新的政治思想。两个形象,两种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宫之奇政治眼光敏锐,思想深刻,说理形象;劝谏失败后,又料事如神,果断离开。这一切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知识卡片】

晋国假道伐虢

晋,国名,在今山西翼城东。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以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故事链接】

宾至如归

春秋时,郑国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晋平公摆出大国架子,没有迎接他。子产就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的宾馆围墙拆掉,把车马开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道:“我国为保证诸侯来宾的安全,所以修了宾馆,筑了高墙。现在你们把墙拆了,来宾的安全由谁负责?”子产回答道:“我们郑国小,所以要按时前来进贡。这次贵国国君没有空闲接见我们,我们带来的礼物既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从前晋文公做盟主时,接待诸侯来宾并不是这样。那时宾馆宽敞漂亮,诸侯来了,像到了家里一样。而今,你们的离宫宽广,宾馆却像奴仆住的小屋,门口窄小,连车子都进不去,客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被接见。这不是有意叫我们为难吗?”

士文伯回去向晋平公报告。晋平公自知理亏,便向子产认错道歉,并立刻下令重修宾馆。

僖公二十四年 寺人披见文公

【原文】

吕、郤【吕、郤(xī):吕指吕饴甥,郤指郤芮(ruì)。二人都是晋国大夫,拥护晋惠公。】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晋侯:指晋文公。】。寺人【寺人:宦官。】披请见。公使让【让:责备。】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宿(xiǔ):一晚为一宿。】,女【女:通“汝”,你。】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田:打猎。】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中宿:第二天。】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祛(qū):衣袖,也专指袖口。】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置:改变。】射钩【射钩:指管仲辅佐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曾射中齐桓公衣带钩之事。】而使管仲相,君若易【易:改变。】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刑臣:寺人披曾受宫刑,故自称刑臣。】!”公见之,以难【难(nàn):祸害。指吕、郤准备焚烧晋文公的宫室并杀死文公的计划。】告。

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公宫火。瑕甥【瑕(xiá)甥:瑕,吕甥,因其封地名叫瑕。】、郤芮【郤芮(?—前637):姬姓,郤氏,一作郄氏,名芮。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不获公,乃如河【河:指黄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译文】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晋文公威逼,准备焚烧晋文公的宫室杀死文公。寺人官披请求进见文公,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那次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当天就来了。后来,我陪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第二天就到了。虽说是奉了君命,为什么来得那么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衣袖现在还在,你还是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君臣之间的道理。如果还没有懂得为君之道,只怕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不能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臣子应该竭尽全力。至于您是蒲人,还是狄人,对我而言有什么分别呢?现在君王即位,就会没有蒲人、狄人那样的事件吗?齐桓公不计较射中自己的带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成就了大业。君王如果背道而驰,我自己会走开的,何必劳您下令呢?只怕到时走的人会很多,岂止我一个受过刑的人?”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吕、郤准备发难的密谋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

三月的最后一天,文公宫室果然被烧。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而杀了他们。

【师说】

本篇记叙的是晋文公回国后所发生的一次政治风波。晋惠公(夷吾)在晋献公去世后不太久就回国即位,吕甥、郤芮是他的亲信,他们曾派人追杀晋文公重耳。惠公死后,他们又辅佐惠公的儿子晋怀公,拒绝晋文公。所以,晋文公即位后,他们要发动叛乱,焚烧宫殿,杀死晋文公。寺人披告密,才使其叛乱阴谋失败。本文对这次事件,叙述得非常简洁,仅用十二个字写叛乱的动机和做法;最后又仅用23个字写叛乱的经过与结束。真可谓惜墨如金。

本文重点描述的是寺人披与晋文公的对话,塑造了两人的鲜明形象。晋文公得知追杀自己的仇人求见,不是对其进行报复,而只是说理责备,已经显示出他的冷静理智,通情达理;听了寺人披的回答,从“又将及难”“其无蒲、狄乎”中体会到话中有话,而且觉得他的话颇有道理,于是马上召见他,更显示出他的政治敏锐性和成熟性。所以,他能成为一代霸主,绝非偶然。寺人披的说辞,一方面说明自己追杀文公是忠于君命,符合古制,另一方面用历史典型与现实处境来劝谏文公。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形势、善于言辞的精明人物。

【知识卡片】

重耳,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谥号曰“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重耳),史称晋文公。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兄,政治家、外交家,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春秋时期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

【故事链接】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了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为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能攻下,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士兵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晋文公身边的大臣们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我失信于人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说:“有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王,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主,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僖公二十六年 展喜犒齐师

【原文】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鄙:边邑,边境。】。

公【公:指鲁僖公。】使展喜【展喜:鲁国大夫。】犒师【犒(kào)师:慰劳部队。】,使受命【受命:请教。】于展禽【展禽:鲁国大夫,又称柳下惠。】。齐侯【齐侯:齐孝公,齐桓公之子。】未入竟【竟:同“境”。】,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玉趾:表示礼节的套话,意思是贵足、亲劳大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执事:左右办事的官员,用作对方的敬称。】。”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县:同“悬”。】磐【磐(pán):石制打击乐器。】,野无青草【野无青草:指旱情严重。】,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大公:太公,齐国始祖姜尚,又称姜太公。】股肱【股肱(gōng):大腿和手臂。这里的意思是辅佐。】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载:盟约也叫载书,简称为载。】在盟府,大师【大师:太师,当为太史,主管盟誓的官。】职【职:掌管。】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弥缝:填满缝隙。这里的意思是补救。】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昭:发扬光大。】旧职【旧职:指大公的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率:遵循。】桓【桓:指齐桓公。】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保聚:保城聚众。】,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译文】

夏天,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远之地。

鲁僖公派展喜去慰问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去请教犒劳齐军的辞令。齐侯还没有进入鲁国的境界,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我们的国君听到您亲自动步,将到我国,因此派了我来慰劳您左右的人。”齐侯问道:“你们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则不。”齐侯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像挂着的磬;田野里连菜蔬都没有,靠着什么不害怕呢?”展喜回答说:“靠着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扶助周王室,两人共同辅佐成王。成王慰劳他们并赐给他们誓约道:‘你们世世代代的子孙,要和睦相处,不要互相伤害。’这个盟约还藏在盟府里,由太师掌管着。齐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并且拯救他们于祸难,这都是在执行成王交给的职责啊!到您登上君位,诸侯都寄予希望,说:‘他大概能遵循桓公的功业吧。’我们因此不敢修筑城池、缮治甲兵,作战争的准备,都说:‘难道他继承君位才九年,就要背弃先王的命令,荒废以前的职责吗?要是这样,怎么对得住太公和桓公呢?想来齐君一定不会这样。’我们正因为这一点而不害怕。”齐侯于是收兵回国。

【师说】

本篇记述了一次出色的外交活动。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孝公率军攻打鲁国,齐强鲁弱,又适逢鲁国发生饥荒,根本无力抵挡,形势十分危急。鲁僖公派遣展喜迎上前去犒劳齐军,展喜由于展禽面授机宜,在与齐孝公的对话中,援引先王遗命和齐国祖先辅佐王室的遗德以及当时的道义来说服他,申明鲁国所恃者乃是以为齐国不会做出“弃命废职”的事情来。理直气壮,大义凛然,而又委婉动听,满足了齐孝公的虚荣心。由于展喜的机智善辩,从容应对,终于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孝公无言以对,不得不收兵还师,从而解救了国家的危难。本篇结构严谨,语言机警,有理有据。

【知识卡片】

柳下惠(生卒不详),展氏,名获,字禽,又字季,春秋时鲁国大夫。谥号“惠”,称柳下惠。据载,今天的柳姓,因他而起。《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他主要活动在公元前659至前627(鲁僖公在位)期间。

【故事链接】

范蠡(lí)智役田成子

范蠡出仕之前,曾侍奉过齐国大臣田成子。一次,田成子离开齐国去往燕国,让范蠡背着符印和信件跟在后面。范蠡想让田成子背东西,就对田成子说:“您听说过涸泽之蛇的故事吗?涸泽中的蛇为了活命要迁走,有一条小蛇对大蛇说:‘您爬,我跟随您一起爬,人们都会认为我们是蛇中的逃跑者,必定会有人来加害我们。若是我们互相衔着,您背着我走,人们会认为我是神君,咱们就能免于一死。’现在您我这样行走,您美,我丑,我做您的跟班,别人只会把您看作小国的使臣,不会敬重您。如果反过来,由您来做我的使者,别人一见,就会把我们看作万乘大国的国卿,咱们就会处处受优待,受尊敬。”

田成子听罢,觉得也有道理,于是让范蠡走在前面,自己背着符印和信件走在后面。

当二人行至牙格山时,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眼看天近傍晚,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只得找一个崖洞避寒。

他们在洞中熬至半夜,都冻得受不了。田成子就对范蠡说:“我们这样下去,肯定都得冻死。如果你把衣服脱下来给我穿,我则活命,你则冻死;如果我把衣报脱下给你穿,你则活命,我则冻死。因为我是齐国大臣,是君子,你是我的侍从,是小人,故小人应让君子。你应该把衣服脱给我穿。”

范蠡却说:“正因为我是小人,才不会做出脱衣服给您穿的君子之举。也正因为您是君子,才应该做出脱衣服给我穿的君子之举。我看还是您脱衣服给我穿好!”

田成子说不过范蠡,又已自称是君子,只得做出君子之举,脱下衣服给范蠡穿上,自己却冻了个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