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6783600000099

第99章 史记(6)

赵武灵王即位后一心想着发奋图强,他对谋士楼缓说:“我赵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边有燕国、林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部族,如果不发奋图强,加紧军事装备,武装国防军队,随时会被邻国偷袭过来。要发奋图强,就得采取军事改革措施。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宽袖口,干活打仗,都不太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脚穿皮靴子,行动方便灵活。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谋士楼缓听了很赞成,他说:“咱们仿照胡人的服饰,就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赵武灵王说:“对呀!咱们打仗全靠步兵,进攻冲锋缓慢,就是打败游牧族骑兵,在追击的时候,他们骑马跑得快,很难追上他们;即使马拉战车,道路不好走,也是追不上他们的;但是,我军又不会骑马打仗。要想学习胡人的服饰,就得学像他们那样骑马射箭。”这个改革建议一经传开,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只得再找军事将领肥义商量,说:“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军队的服装和装备,可是有人反对,怎么办?”肥义将军表示支持,说:“服装与装备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不决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担心几个人的反对呢?”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改革而反对我的是些蠢人,明白道理的人都会赞成军事改革的。”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身穿胡人的服装,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穿着胡服,都吓得不得了。赵武灵王把改穿胡服的设想讲述了一遍。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不好看;有的说不习惯;有的说不穿本民族的服装,岂不是丢脸!有一个顽固派老臣,名叫赵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带头反对服装改革。他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守旧,十分顽固。他不但反对,而且干脆在家装病不上朝了。赵武灵王知道要推行军事改革,首先要取得叔父的支持,就亲自上门找赵成,对他反复地讲解改穿胡服骑射的好处。赵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趁热打铁,立即赏给他一套新式胡服。次日朝会上,文官武将一见老将赵成也穿起胡服来上朝了,都没有话说,只好改穿胡服。紧接着,赵武灵王又号令兵士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次年春,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队打败邻近的中山国,又收服了林胡和西北方的几个游牧族。到了实行胡服骑射后的第三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赵国从此兴盛强大起来,可以对付当时的霸主国了。

李克察人荐相

【原文】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置:安排(宰相)。】非成【成:即魏成子。】则璜【璜:即翟璜。】,二子何如【何如:怎么样。】?”李克对【对:回答。】曰:“臣闻之,卑不谋【谋:谋划。】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阙门:古代宫殿前两边建有楼观,两楼观之间即为阙,或称阙门。也代指宫殿。】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察:考察。】故也。居【居:平时。】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与:交往。】,达【达:得志,显贵。】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就舍:回家。】,寡人之相定矣。”

李克趋【趋:快步走。】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卜:选择。】相,果【果:结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河: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之守,臣之所进【进:推荐。】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拔:攻占。】,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傅:师傅,老师。】,臣进屈侯鲋【鲋:读fù。】。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于:向。】子之君者,岂将比周【比周:结党营私。比,勾结。周,亲密。】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是以:因此。】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安得:怎么能够。】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千钟:指俸禄很多。钟,古容量单位,十釜为一钟,一釜为六斗四升。】,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恶:怎么,哪里。】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逡巡(qūn xūn):犹疑徘徊。】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译文】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教导寡人:‘家贫就想得到贤妻,国乱就想得到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李克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克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就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等我李克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克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克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的脸气得变了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以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克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君主询问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两个人怎么样?’我回答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就足能决定了,何需我李克呢?因此就知道魏成子要做宰相了。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都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再拜说:“我翟璜是个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师说】

这篇短文中,魏文侯问李克,魏成子和翟璜谁适合任魏国宰相。李克向魏王提出了考察宰相的五条意见,从而使魏王确定了宰相为魏成子。翟璜感到不平,质问李克。李克从容陈述了他荐相的理由,并把魏成子与翟璜做了比较,从而使翟璜心服口服。

从这篇短文中,我们通过李克的语言看到了李克的坦荡无私,看到了翟璜的闻过则改,也从侧面看到了魏王的善纳人言。

【知识卡片】

《魏世家》记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传承及其兴衰。文中多简短记事,但在魏文侯、魏惠王和安釐(xī),王三代记事颇详。因为魏之兴在文侯之世,魏之衰从惠王开始,而安釐王的失策加速了魏的灭亡。魏文侯是战国初期颇有声望的国君。他礼敬贤人,以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重用贤士,文臣有李克、西门豹,武将有军事家吴起。文侯支持李克实行政治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作者对李克的改革没有具体记述,而是记载了他的两段谈话,其中心是选相的五条标准。这两段谈话已充分显示了这位政治家的品格与才干。

【故事链接】

三人成虎

魏国大臣庞恭,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恭又说:“如果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何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这些我自己知道。”

庞恭走后,许多人在魏王面前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但后来世人引申这个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寡谋轻信宣惠王

【原文】

宣惠王十六年,秦败我脩鱼,虏得韩将申差于浊泽。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与国:友好国家,盟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矣,王不如因【因:通过。】张仪为和【为和:讲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具甲:准备盔甲武器。】,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以一易二:一,指送给秦国一座名城;二,指秦国不再伐韩并且又与韩国联合伐楚。】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警:警戒,戒备。】公仲之行,将西购【购:通“媾”,讲和。】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轸:读zhēn。】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四境之内:即国内。四境,四方边境。】,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发:派出。】信臣【信臣:使臣。】,多其车,重其币【币:礼物。】,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满【满:感激。】王也,必不为雁行【雁行:像大雁那样排列成行。比喻军队列队行进。】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病:担忧。】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因:凭借。】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穀【不穀(gǔ):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穀,善。】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肆志:随心所欲。肆,放纵。】于秦,不穀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说:同“悦”。】,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已有伐形:指韩国已有了联秦伐楚的迹象。】,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益甲:增加兵力。甲,这里代指军队。】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质:做人质。】于秦以和。

【译文】

宣惠王十六年,秦军在脩鱼打败韩军,在浊泽俘虏了韩国将领申差。韩国着急了,相国公仲对韩王说:“盟国是不可靠的。如今秦国想征伐楚国已经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王求和,送给它一座名城,并准备好盔甲武器,和秦军一起向南征伐楚国,这是用一失换二得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为公仲的行动作好警戒,他要西行与秦国讲和。楚王听说后非常惊恐,召见陈轸把情况告诉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楚国已经很久了,现在又得到韩国的一座名城,并且还准备好了盔甲武器,秦韩合兵攻伐楚国,这是秦国祈祷祭祀梦寐以求的,如今已经得到了,楚国一定要受到侵伐。大王听我的意见,先在全国加强警戒,发兵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然后派出使臣,多给他配备车辆,带上厚礼,让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他们。即使韩王不听我们的意见,韩国也一定会感激大王的恩德,一定不会列队前来攻楚,这样秦韩就不和了,即使军队到了,也不会成为楚国的大患。如果韩国听从我们的意见,停止向秦求和,秦国必定大怒,因而对韩国的怨恨加深;韩国到南方结交楚国,必定慢待秦国。慢待秦国,应酬秦国时必定很不尊重:这就是利用秦韩军队之间的矛盾来免除楚国的祸患。”楚王说:“很好!”于是在全国加强警戒,发兵声言去救援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然后派出使臣,给他配备很多车辆,让他带着厚礼到韩国。楚使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把军队全派出来了。希望贵国能随心所欲地同秦国作战,敝国君将让楚军为韩国死战。”韩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就停止了公仲到秦国议和的行动。公仲说:“不能这样,以实力侵犯我们的是秦国,用虚名来救我们的是楚国。大王想依靠楚国的虚名,而轻易和强敌秦国绝交,大王必定要被天下大加嘲笑。况且楚韩并非兄弟之国,又不是早有盟约共谋伐秦的。我们已有了联秦攻楚的迹象,楚国才声言发兵救韩,这一定是陈轸的计谋。况且大王已经派人把我们的打算通报秦国了,现在又决定不去,这是欺骗秦国。轻易欺骗强秦,而听信楚国的谋臣,恐怕大王必定要后悔的。”韩王不听劝告,终于和秦国断交。秦国因而大怒,增加兵力进攻韩国,两国大战,而楚国救兵一直没到韩国来。宣惠王十九年,秦军大败韩军于岸门。韩国只好派太子仓去作人质来向秦国求和。

【师说】

这段节选的文字讲述的是,弱小的韩国在两个强大的邻国秦、楚之间夹缝中求生存的故事。韩宣惠王在兵败之后,采用相国公仲“一失换二得”的计策,以缓解韩国危急的局势。但这一计策却被楚将陈轸识破并采用“离间计”去瓦解秦韩联盟。寡谋轻信、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宣惠王果然中计,背弃盟约,与秦断交。结果,惹怒强秦,秦国反过来攻打韩国,而楚国救兵一直没有到来。韩军最终失败,韩国只好派太子仓去作人质以向秦国求和。

这段文字再现了一段列强纷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战国历史,也让我们在对比中看到了楚、韩两国不同的国君的决策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知识卡片】

韩国是战国时期力量最弱的国家。它东邻魏国,西邻秦国,两个邻国都比它强大得多。韩国两面受敌,常被侵伐;加以韩国的经济条件较差,人口较少,因而国力难于兴盛。客观条件固然是韩国弱小的重要原因,但主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从三家分晋直到韩国灭亡,将近二百年间,韩国基本上未曾出现过一位较有作为的国君。就从这一点来说,韩国的历史比起其他六国来就有些逊色了。不过,韩国却曾出现过两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其一是申不害,他在昭侯时为相,实行政治改革,结果使韩国“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前后达十五年之久。这可以算是韩国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页了。可惜的是本篇中关于申不害的记载比较简略。韩国的另一位杰出的人物是韩非,这位韩国公子曾向当权者提出不少改革建议,但都未被采纳。韩国如果能重用韩非,历史也可能是另外一种面貌吧!

司马迁在篇末的论赞中,把韩国所以能“终为诸侯十余世”,归功于当被韩厥能使赵氏香火不灭,积下了“阴德”。这种说法表明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