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沉寂消亡后的悄然复苏:神秘的火星文明
26783800000011

第11章 昔日火星文明的历史见证(7)

事实10.最新获知的最重要信息是,火星上的“埃拉达”大撞击坑、“伊西达”大撞击坑和“阿尔基尔”大撞击坑是太阳系最深最大的撞击坑——不知怎么那么巧,这3个最大的撞击坑都神奇般地集中在火星的另一面,而且以隆起的“埃利基”和“法尔西达”高原突显在另一面,贯通火星的“水手谷”就是从“法尔西达”高原为开端的。

许多科学家认为,火星出现奇特的地貌特征是由于火星内部的纯地质过程造成的。但是,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一颗直径1000千米的小行星与火星相撞会导致火星的实质性非对称现象,还可能从火星被撞击的一面将其地壳撞掉一部分,因此,这种撞击会使火星变成非对称性——一个半球遍体“星伤”,布满许多自古以来形成的撞击坑,而另一个半球则由于火山活动而面貌全非。所以,科学家们又把火星叫做具有两张“脸”的“双面行星”。

(三)“阿斯特拉”: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太阳系共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前不久被天文学家开除行星队伍),根据著名学者帕登和温卓尔的理论,某个时候,太阳系曾存在第十大行星,它的轨道处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即处在现在的小行星带。第十大行星的运行轨道与火星轨道相交——科学家们把这颗假设中的行星称作“阿斯特拉”行星。

科学家们认为,“阿斯特拉”行星就像螟蛾扑火一样被火星的引力场俘获,一头钻进“罗什界圈”而“粉身碎骨”。天文学家把任何一个大质量天体周围形成的相当于该天体半径2—3倍大的引力场区域称作“罗什界圈”。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区域,任何一个小质量天体或引力场较弱的天体一旦进入“罗什界圈”,抑或被电磁波抛射出去,抑或很可能遭受无法承受的引潮力的强力作用而“粉身碎骨”。

科学家们认为,“阿斯特拉”行星曾接近火星,在距其5000千米时被吸进火星的“罗什界圈”,它被火星强大的引力和电磁力“撕碎”而爆炸解体,最终变成许多碎块,这些碎块就像飞速而至的炮弹从一个方向同时向火星撞去。研究人员找到在火星南半球上空发生这种爆炸的大量证据,并标定出根据撞击坑所在位置的密度,戏剧般地把火星切割成不同地域的陡峭的边缘——它就是火星地貌分界线,也是解体的行星“炸弹”轰击火星时留下的“星伤”。火星的北半球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火星该地貌分界线的边缘对任何一个领略“阿斯特拉”行星因闯入火星的“罗什界圈”而解体的思想的人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没有想到行星悲剧的那些天文学家,迄今为止对此还视而不见。这一分界线的边缘离火星的北部最近,它处在北纬40度,东经320度的西北部的一个正方形区域里。

美国天文学家旺·弗朗戴仑认为,尽管我们不知道“阿斯特拉”行星是怎样爆炸的,但是我们能列举大量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那颗第十大行星实际上是能够解体的。大约500万年前,不仅出现小行星带,而且还有彗星“闯入”太阳系。

科学家们认为,火星南半球遭受宇宙“杀手”的轰击要比北半球频繁得多,而且,在对火星的考察和研究中发现的关于火星南半球确实会成为宇宙“杀手”这种大规模频繁轰击的对象的证据在不断增加。

(四)“不速之客”——火星的“杀手炸弹”

“埃拉达”、“伊西达”和“阿尔基尔”撞击坑是太阳系3个最大的撞击坑,它们都位于火星地貌分界线以南。

“埃拉达”撞击坑是个椭圆形盆地,其中心位于火星西经295度,南纬40度。坑深5千米,其直径1600X2000千米——该撞击坑如此之大,其坑壁宽竟达4000千米。计算表明,该撞击坑的形成是由于一个直径1000千米的天体撞击火星而形成的。这个宇宙“杀手”的大小相当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华盛顿州加起来那么大,等于半个俄勒冈州大,比德克萨斯州大两倍,几乎比整个西欧还要大。

“伊西达”撞击坑的直径为1000千米,它是一个直径600千米大的天体撞击火星后留下的。

“阿尔基尔”撞击坑的直径为630千米,它是一个直径360千米大的天体撞击火星留下的。

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3个宇宙“杀手炸弹”中的第一个——“埃拉达”在冲向火星时,以40000千米/小时的速度穿过火星大气层直接命中“靶心”——火星地貌分界线以南的南半球的中心:

“埃拉达”的一个碎块直击火星地壳,实际上它垂直火星表面冲入地壳,它撞穿地壳进入火星“腹内”的岩浆区,在那里激起巨大的压缩波和断错波,在这种情况下,它并没有撞穿火星的另一侧地壳……不过,它的进入角和撞击速度又激起突如其来的巨大内压,从而导致高温高压岩浆蒸汽的出现并向运动方向猛烈冲击,进而使与其相对的另一半球隆起。

火星就这样……“埃拉达”的碎块在继续向火星岩浆纵深区内沉入的同时作旋转运动,当它“粉身碎骨”葬身于火星岩浆“海”约100分钟后,在与撞击现场相对的火星的另一面——“法尔西达”地区开始隆起……与此同时,至少还有宇宙”杀手炸弹”的两个碎块——“伊西达”和”阿尔基尔”撞穿火星地壳——火星发生第二次膨胀,“埃利基”地区开始隆起,从而成为“伊西达”撞击坑的对应异构地貌。

(五)火星上独一无二的连脊陨坑

NASA专家从探测器传回的火星照片上发现独一无二的两个几何形状规则的连脊环形山。这很可能是两个大小绝对相同的陨星同时撞到火星上形成的。在火星上还曾发现过“三星连脊”环形山,它不很漂亮,因为形成后受到火星表面严重的时间性侵蚀过程作用而发生很大变化。

这一切证明,陨星陨落时并不是一个接一个地落到火星地面,而是两个陨星同时平行陨落下来。它们很可能在进入火星大气层时受到形成的强气流的作用,一个天体分裂成两部分或三部分,但飞行轨道并未改变,它们一同坠向火星表面。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知道,只有几个小行星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也会有类似的“表演”坠到火星上。例如,“伊托卡瓦”小行星就是由两个不均等部分组成:一个星体,一个星头,似乎具有跟“哈特利”103P号彗星相类似的结构。科学家们更精确的计算显示,给火星带来致命大撞击的3个最大的宇宙“杀手炸弹”的大小分别是:导致“埃拉达”撞击坑的天体碎块的直径为100千米;导致“伊西达”撞击坑的天体碎块的直径为5千米;导致“阿尔基尔”撞击坑的天体碎块的直径为36千米。

要知道,每一颗如此巨大的行星际毁灭性“杀手炸弹”都能使火星毁于一旦。因此,3个杀伤力如此巨大的“杀手炸弹”的毁灭性大撞击同时发生在火星上,所带来的全球性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NASA借助火星探测器获得的“死亡”的火星遍体星伤的“尸体”照片,向我们讲述了火星的历史。根据这些照片来判断,星伤粼粼的火星从南半球开始遭受上千个宇宙等效“杀手炸弹”的直接轰击——从火星地貌分界线直至南端,撞击坑布满火星南半球,然后,那3个最大的重磅“杀手炸弹”又对火星连续进行了最后一轮毁灭性轰击,火星就这样。

(六)撞击能量波对火星的破坏

科学家们认为,从理论上看,哪怕只同一个很大的天体相撞也有足够的理由解释火星的非对称现象。正像科学家们推断的那样,这种撞击或多次撞击理应发生在北半球。可是,不久前的一次研究进一步验证和巩固了这一理论:令人费解的是,在“埃拉达”、“伊西达”和“阿尔基尔”3个撞击点发生大撞击的一瞬间,从南传到北的能量冲击力竟能如此奏效地产生巨大破坏力。该研究表明,哪怕较小的撞击产生的冲击波也能撼动火星表面,进而能把直径15米的巨石弹到天上去,或抛射到宇宙空间。

“埃拉达”、“伊西达”和“阿尔基尔”3个撞击坑绝不是天体的小规模撞击留下的痕迹,因此,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这3个天体的质量之和及其动能足以使火星的整个北半球摇晃,如此巨大的撞击能量足够把厚度达3千米的火星地壳层“撕碎”抛向太空。

(七)太阳系最大的峡谷

今天,NASA探测器在火星上终于发现和印证了科学家们的推断:横跨火星赤道的“马丽耐尔”大峡谷是太阳系最大的峡谷,也是最长最深的峡谷,它沿火星赤道绵延4000千米长,深度达7000千米。科学家认为,“马丽耐尔”大峡谷是巨大的撞击能量把厚度达3千米的火星地壳层“撕碎”一大块抛向太空的有力证据。

(八)大撞击打破了天体“秩序”

不难想象,直径100千米的“埃拉达”天体同另外两个天体“伊西达”和“阿尔基尔”集合到一块所产生的如此巨大的能量和冲击力,同火星相撞后能使火星倾斜,自转速度加快或减慢,破坏其卫星,在“埃拉达”天体被引力摧毁后甚至还可能在火星周围留下物质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NASA借助“水手4”号探测器进行的观测表明,火星轨道由于过去的某个时候曾经遭遇过破坏而出现异常拉长的椭圆形,火星的构造出现严重变形。此外,火星地壳出现断裂的事实证明,某个时候,火星自转平衡值(即自转速度)发生实质性变化。根据天体力学定律,火星应该是8小时自转一周,而实际上,它却几乎25小时自转一周。这种变化要使火星能激起它同其“火卫一”和“火卫二”两颗卫星的相互潮汐作用实在太大。科学家们认为,应当寻找另一个原因。

该原因本身是否同火星的另一个怪异性有着某种联系——即同火星自转轴的倾斜度变化有很大关系?在目前24度倾角的情况下,其正常偏转角的变化幅度最大——仅在几百万年的周期过程中为14.9度—35.5度。1993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火星自转轴倾角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火星自转轴倾角变幅达到60度的情况可能会1000万年或约1000万年左右偶然复现一次。

火星的另一个怪异的特质是,它几乎没有磁场,尽管有无可争辩的资料证明,火星从前的某个时候曾有过很强的磁场。

最新研究资料显示,火星内岩层周围的整个地壳可能正在发生大规模的、快速的甚至是非常剧烈的全球性运动,例如,在火星赤道发现相互成180度倾角的火星两极典型的多层沉积层——即在直接相对的地方正是昔日火星的两极。

(九)火星曾遭遇火卫三的“自杀性”撞击

从火星的照片上不难发现,其表面至今留下几百个撞击坑——给人的印象是,火星上的这一系列威力巨大的小行星的大撞击是同时发生的。何以见得?

研究人员在火卫所处的位置上找到答案。众所周知,今天的火星只有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火卫一距火星5920千米。天文学家们作过计算,当火卫一朝所谓“罗什界圈”靠得非常近时,火星的巨大引力能把火卫一“碎尸万段”。假如会发生这一悲剧,火星还应遭受一次宇宙轰击的悲剧。

科学家们认为,昔日的某个时候,火星至少有三颗卫星。火卫一的希腊语是“福鲍斯”,意思是“恐惧”,而火卫二的希腊语是“黛伊摩斯”,意思是“可怕”,而科学家们推断,火卫三的希腊语是“塔纳托斯”,意思是“死亡”。

实际上是火卫三使火星上的所有生命都毁灭了,要知道,早在几百万年前,根据“罗什定律”,火卫三被火星的强大引力“碎尸万段”后被抛射下来,解体后的火卫三的撞击力如此之大,甚至使火星上红色的赤铁矿物质汹涌翻腾,最后这些赤铁矿物质变成磁性,成为今天火星上的磁赤铁矿砂。由于巨大的撞击力,火星的部分岩石被抛射到宇宙空间,其中有一块残留有微生物的这样的碎块坠落到地球南极洲的冰原上,后来被地球科学家发现。

因为,地球的南极冰原形成于1600万年前,因此,可以推断,若按照地质学的尺度,火星悲剧发生在完全不太久远的过去。

威力巨大的爆炸不仅劈开了火星表面,而且还摧毁了富含氧的火星大气层,大气层变成等离子体后逃逸到宇宙空间,最后,火星变成生命不复存在的血红色行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弗·辛盖尔教授在上述观点上跟俄罗斯科学家原则上一致。科学家们注意到,火星目前的两颗卫星几乎是沿着火星的圆形赤道形轨道运行的。

弗·辛盖尔教授认为,在火星形成的过程中,立刻就能形成它的一颗大卫星,而且这颗大卫星离火星又相当近,后来,它逾越了“罗什界圈”的天然屏障,在火星引力的作用下解体。

弗·辛盖尔教授解释说:“火卫三”解体后最大的一个碎块被火星引力“俘获”掉到火星表面,我们应该在火星上找到它留下的遗迹。火卫三的另外两个较小碎块却滞留在火星轨道上,成为今天的火卫一和火卫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证明了该假说。”

弗·辛盖尔教授强调指出,对火星的几颗卫星土样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将是最好的证据。要最终解开此谜,我们必需得到火卫的土样。

(十)大撞击发生在何时

是什么导致火星地壳运动?使其自转轴发生变化?使火星失去磁场?使火星自转速度骤然减缓?难道是昔日的火星上发生的一次天翻地覆的事件使火星南半球“星伤”累累并把3千米厚的火星“头皮”从北半球掀掉?这一切发生在何时?

美国科学家认为,尽管对他们提出的设想中的太阳系第十大行星“阿斯特拉”的答案很多,正像所推断的那样,如果第十大行星在火星“罗什界圈”的边缘爆炸,那么这类天体完全能破坏处在轨道上的火星的运动并使其自转速度放慢。

另一个美国科学家小组认为,这里没有任何奇怪之处,行星际大天体有可能“闯入”太阳系冒“粉身碎骨”之风险“横冲直撞”,它们还能横穿大行星的“罗什界圈”,被其引潮力“撕”成碎块。科学家们确认,太阳系第十大行星发生的这一宇宙悲剧并非是几百万年前的事,只是发生在几千年前——即不早于公元前15000年和不晚于公元前3000年。

(十一)太阳系最大的陨坑在火星上

火星上有几十万个各种不同的陨坑,其中有一个大陨坑引起科学家们在地质意义上的极大兴趣。大家可能知道,火星上最大的陨坑是用著名科学家和科幻作家的名字命名的。这里说的是直径超过60千米的陨坑。

火星“海德利”大陨坑直径120千米。这个大陨坑的新照片是借助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号探测器上的高分辨率立体相机拍摄的。科学家们推断,这个大陨坑的中心某个时候曾处在液态冰中,而且这里还有许多各种结构的矿物和山岩。

该陨坑深达2600米。研究这些陨坑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认识火星的地质状况以及这颗红色行星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形成的。

欧洲宇航局的“火星快车”号探测器是2003年6月3日发射的,2003年12月25日进入火星轨道。该探测器造价约3亿欧元。德·阿林和兹·德莱尔两位学者在他们合著的学术巨著《当地球几乎毁灭之时》中谈到一颗被称作“法艾东”行星的巨大的行星际“外来客”时,也跟其他美国科学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法艾东”这个神秘的“外来客”的出现完全是不久前的事,它是大约11000年前来到火星和地球附近的。至于“法艾东”行星的真正性质,两位学者则做出这样的推断:“法艾东”行星是由某种类似天文学上的超新星爆发产生的物质而诞生的,它是爆发的恒星物质的一部分。

英国牛津大学的天文学家维·克留普博士及其同行维·耐皮耶尔教授等一些著名科学家提供了相关资料认为,在约不到20000年前,一颗行星际大彗星偶然闯入太阳系,它开始减弱,却能对行星构成威胁。

(十二)火星为什么是血红色?

几年来,随着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考察和深入研究,大量汇总的探测资料和研究资料终于使科学家们有勇气说出一句发自肺腑的声音:“昔日的火星上曾有过生命!”科学家们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依据他们论证和搞清为什么从远古时起火星就被称作“红色行星”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