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留学生》2015年10月
26785700000011

第11章 万象(1)

寻找生命的“真”

在澳两年,我一直在找寻属于我的那份生命的本真,当我真正融入到澳大利亚的文化氛围与情感积蕴当中时,我收获了一种对生命的真切感悟。

文 陈佳冀

对于我而言,在澳大利亚两年最大的收获可能要算得上是一种对生命的真切感悟,这其中孕育着温暖、惬意与感动。这两年,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在异邦的国度里我活出了自己,活出了生命的亮色与精彩。如果试图寻找生命本真的意义在哪里,也许身在澳洲,你会切实地深有感触,你会找寻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满答案。

澳大利亚人的真是随性而发的,简单而纯挚的一种生命本性的客观反映,没有掩饰,没有虚妄,更没有过多的点缀与装扮,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而平淡,一切又是那么的闲适与惬意。我觉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这里你不用担心食品的安全,不用为子女的教育问题而过分担忧,不用为日常生计而疲于奔波、辗转反侧,不用为步入老年人的行列而忧心忡忡、诚惶诚恐。你没有巨大的就业与生存的压力,没有无休无止的加班与夜战,你可以不用为自己早已年满十八的子女们再那样惦念牵挂、日思夜想。在这片纯净而简单的异邦国度里,你最大的体会也许就是你可以也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是自己喜欢做的自己乐于也想尝试去做的。你是这样活着,用我的话说是特别洒脱与随性地活着,那些功利性的虚伪的“装在套子里”的无数个面孔都被抛诸脑后,现在的你只有一张真正属于自己的面孔,你心里想说的话可以随意地说出来,想做的事可以马上付诸实施,不用丝毫顾忌任何周遭环境的束缚与制约,不用再看着上级的脸色行事,不用再顾忌旁人的风言风语,更不用担心自己是否会面临某种被孤立、被屏蔽甚至被封杀的命运。

在澳大利亚,你可以时常在很平凡的瞬间捕捉到无处不在的真与善,而这种真与善的情感流露又是完全发自内心的随性的常态表达,这更加着实让人感动。乘公汽的时候,如果停在某一站,遇到有推着小车的妇女或老人等待上车的时候,车上的温文尔雅的男士们都会主动地下车予以帮助,直到彻底安置好后,再行回到自己的座位,而全程之中任何一方都没有丝毫急躁的情绪,包括司机也会带着纯真笑意地静静等待,这更像是一种日常行为方式的积淀,车上其他的人都会习以为常,从不会为司机停车时间过长而有丝毫抱怨,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生动又那么的相得益彰,可惜我不是画家,否则我定用手中的画笔把这一动人的画面永远定格下来。我经常可以看到出去倒自家垃圾的男士,在行走过程中,随手都会捡起公共场合遗留下的其他垃圾一并扔之,或者在日常行走中遇到有相应的垃圾都会随手捡起这似乎也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但在我看来却充满了莫名的崇敬与景仰之情,时常以文明人自居的我岂能不深感汗颜呢,并且这些实则都是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地完成的。这就是普通的人性,人性的本真,是一个人存活在这个世上所应具备的品格与素养,只有真正融入这样一种文化范畴当中才会真正深有感触,所谓的文明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日积月累中点滴形成的一种发自本真的关乎人性本质的天然呈现。

我在澳几次迷路最后都由路人主动驱车将我送回家,其间更是问寒问暖、关爱有加,或对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文化问长问短,或要有兴致地介绍澳大利亚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所在,总之即使是陌生的人你也会觉得彼此间的距离无形拉近了许多,甚至似乎有普天之下皆是好友的强烈感觉,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确是切切实实在我身上发生了。人与人就为什么不能摊开胸膛、坦诚以对呢,为什么除了猜忌、怀疑、彼此互不信任,就是相互间的隔阂、拒斥与反感,为什么稍微话不投机就会恶语中伤甚至大打出手呢,人和人难道就不能充满关爱、充满敬畏、充满感激吗?在澳大利亚人的眼中,似乎人都是善的,因此他们充满爱意,他们总是真心以对、彼此关爱有加;我们常常言之的所谓“和谐社会”,不妨看一看澳大利亚人是如何践行的,他们在这时间静静流淌之长河中早已悄无声息地把这一“和谐”之概念演绎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无论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人与这个社会都水乳交融般地联缀在一起,让这个遥远而宁静的国度处处都充满着蓬勃的生机与处处可以捕捉得到生命的气息。

在澳两年,我一直在找寻属于我的那份生命的本真;当我真正融入到澳大利亚的文化氛围与情感积蕴当中时,我才发觉,原来人可以是这样一种活法,那种感觉如若不深入其中又岂能真正体会得到呢。此情此景,我似乎该考虑一下回国将究竟以何种方式面对之后的人生,我又将是以怎样一种姿态出现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当中。当然,心中的这份找寻与追逐却永不会停歇。此时此刻,我要做的是继续惬意地享受这最后2个月的宝贵时光,真正到了即将分别之时才愈发地感受到它的美丽与通透,我爱这里就像我一如既往地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一样,并且这种感觉也愈来愈强烈,就让我的心、我的魂、我的依恋统统驻留在这片美丽而妖娆的土地上吧!

酒乡纳帕

漫山遍野的葡萄园,笼罩在薄纱般的轻雾里,画面中走出了男女主角,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由此展开……

文 凌音

多年前观看的影片《云中漫步》,令我对美国加州的纳帕山谷充满幻想。漫山遍野的葡萄园,笼罩在薄纱般的轻雾里,画面中走出了男女主角,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由此展开……纳帕谷地纵深35英里,海岸线的雾气和微风提供了天然空调,适合莎当妮、黑皮诺的生长;凉爽与艳阳结合,适合赤霞珠、梅洛的栽培;沙土、黏土、花岗岩、火山灰、河流冲积砾石……富含矿物质的肥沃土壤孕育出优质葡萄,以“绿色纳帕山谷项目”秉承的“可持续酿酒法”,与旧世界葡萄酒分庭抗礼,是世界级的珍酿产地。

铁轨上的纳帕

乘坐纳帕葡萄酒专列,看风景品美酒是独特的享受。我们走进纳帕火车站参观,感慨其前世今生。

如同美国66号公路那段令人扼腕叹息的蹉跎岁月,纳帕专列的历史亦是一波三折。时光回到1864年,旧金山首位百万富翁塞缪尔·布兰南建造这段铁路的初衷,是为将客人接到他位于纳帕谷地Calistoga的私人温泉度假酒店。二十年后,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将铁路效力于纳帕谷的经济和农业发展,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定期的客运服务。随着汽车工业的诞生,铁路的重要性降低,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又接踵而至,这条铁路终究难逃停运的宿命……

怀旧的纳帕谷居民不甘心这条线路被永远抛弃。1987年,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退休工程师娄斯凯勒,发起了名为“保护纳帕谷铁路”的组织。终于,在旧金山著名的吉拉尔代巧克力工厂前老板DeDomenico的投资下,铁道被重新修缮,美丽优雅的古董列车踏着历史的节拍,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穿越。

如今,在25英里的铁路往返旅途中,坐在黄铜铆钉固定的洪都拉斯红木镶板车厢内,拱形线条构成的超大窗框将一望无际的葡萄种植园带入乘客的视线,精心烹制的美食与纳帕酒乡盛产的葡萄美酒,是一生中值得铭记的饕餮盛宴。

正如餐车行政总厨凯利·麦克唐纳所言:“我们在这段铁轨上工作,是为还原历史并展望未来。对我来说,坐下来吃饭就是生命中值得庆祝的经历,如同美酒与美食的细细品鉴。”

爱的城堡

来到“爱的城堡(CASTELLO DI AMOROSA)”酒庄,意大利托斯卡纳式建筑风格,仿佛把我带入了遥远的中世纪。阳光穿过拱形门洞,折射在古旧的墙壁与地面上,仿佛时光隧道,悠深漫长;窗洞里摆放着古旧花盆,里面盛开的鲜花却是娇艳欲滴。院落一隅展示着古老的酿酒设备:各式各样的榨汁机、用于碾碎葡萄的石臼、运输葡萄酒的小推车……有如时光倒转,昨日重现。

古堡家族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1885年,意大利移民“维托里奥·萨图伊(VITTORIO SATTUI)”在旧金山成立了“V.SATTUI”葡萄酒公司,正在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一个令他难以预测的政策性风险突然而至——1920年美国“禁酒法案”颁布,公司被迫关闭。“禁酒法案”解除后,维托里奥的曾孙,出生于旧金山的达里奥·萨图伊(DARIO SATTUI)于1975年再次成立“V.SATTUI”葡萄酒公司,将家族葡萄酒业发场光大,更以后半生光阴倾情建设了古堡。

走进地下品酒室,觥筹交错之声不绝于耳。见我们在众多藏品中踌躇不决,侍者热情介绍:“葡萄酒的灵魂是葡萄。以纳帕赤霞珠葡萄酿制的红酒,香气浓郁,口味醇厚,那是黑加仑香气伴随着桉树清香。因为酿酒师会将收获的葡萄放在桉树枝下,以便树脂滴落到葡萄上……”他的介绍令我想起1970年代美国加州葡萄酒与法国顶级葡萄酒庄的那场巅峰对决。清一色的法国评判在盲品数十款葡萄酒后,将加州的红、白葡萄酒列为冠军,这款扬威世界的红葡萄酒正是用加州赤霞珠葡萄酿制。

“你看这个AVA标志(American Viticultural Areas,葡萄种植原产地),标明产自纳帕的纯正血统。”他指着精美的酒标笑着说:“任何标有‘加利福尼亚州AVA产地’的葡萄酒,必须保证100%的葡萄均在加州种植。”

问起纳帕限量版美酒为何在超市无缘相见,侍者说:“为保护纳帕品牌,加州政府特别制定了酒庄数目和规模的上限;酒庄多为家庭企业,土地人工设备有限;各酒庄采用古法独门秘笈,精工细作,宁缺毋滥。目前市面上售卖的加州葡萄酒,真正产自纳帕的只占4%左右。”

绿色纳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纳帕山谷的DNA之中。早在1968年,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土地所有人就让纳帕山谷成为美国第一个农业保护区,以防止对土地的过度开发。“把纳帕作为一个酿酒目的地后,当地州政府有必要保护农耕面积少,但葡萄酒产量与质量高的资源。规定了哪些树可以砍伐,以此来保证当地作物的多样性。另外,规定了一块土地用于农业耕种的比例,而不能用于建设大面积建筑……”

如今,由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区域水质控制委员会,以及纳帕山谷农业委员会联合认证的“绿色纳帕山谷项目”,旨在帮助葡萄园所有者以“可持续酿酒法”为先行理念,倡导绿色先锋。如用绵羊、益鸟及昆虫来控制杂草及害虫;堆置肥料,回收以及循环利用来减少浪费;使用无合成杀虫剂或非有机化学品;土壤肥沃、杀虫、除草和葡萄树疾病管理的预备方案;在日常运营中使用太阳能;环保实践者有采购优先权;特别是针对近几年加州的严重干旱节约用水,通过减少农业径流的数量来保护纳帕谷的水道,降低可能导致洪水或其他问题的磨损和侵蚀,以及恢复野生动物的生态栖息地……2015年纳帕山谷酿酒商协会宣布,在2020年之前让其所有成员酒庄100%参与“绿色纳帕山谷项目”。

在这片孕育了享誉世界的葡萄美酒之乡,曾有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闯荡世界,而后又重新回到这个美丽的小镇,与葡萄园相伴终生。正像“爱的城堡”振兴人达里奥·萨图伊回忆他的曾祖父维托里奥·萨图伊时说“作为一个小孩子,我的第一次回忆来自葡萄酒窖里醉人的香气。我的曾祖父一直住在楼上,直到他94岁去世……”“纳帕”的含义是“故土”,深入骨髓的故乡情怀,让这里的人们永远无法离开。

捕龙虾

新西兰国民在科学、严谨的法律约束下,已经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使得当地的海洋资源得以有效地存续和保护。

文 程显贵

在克利斯特彻奇(新西兰南岛基督城)东边不远的海边,盛产野生盘鲍鱼。退潮时,在齐膝深布满礁石的水湾中,我们认为的中鲍、大鲍几乎是随处可见,可是没有人采捕,原来当地政府有规定,只有直径大于8厘米的鲍鱼才可以采捕,否则将会受到重罚。我们一家三口也遵照规定撬起了八九只,但却一直未见到有海警、“看海的”来执法检查。

在这里,我们还跟随专业钓鱼船出海钓了一次加吉鱼。在新西兰钓船舱外的板壁上,镶嵌着醒目的铜制米尺,经了解我才明白那个米尺是用来测量“加吉鱼”大小的:小于32厘米的“加吉鱼”是不允许被钓的,必须重新放回大海。另一次,在北岛中部东海岸,我们搭乘兼营载运游客的海上钓鱼船,到离岸不远的海上钓鱼。

深蓝的天空下,十几米深的海面,清澈见底。我们的三只手摇竿钩坠先后下水,立刻有鱼先后中钩,很快我们就钓满了两箱鱼,接着随船去一处海湾收笼。这个船主的主业是用铁笼下到海底专门诱捕龙虾,兼职是将捕龙虾的船出租给游客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