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方神韵:长白山(文化之美)
26881600000006

第6章 文化风韵

长白山不仅拥有天池、瀑布、温泉、大峡谷、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也是一座资源丰富的自然宝库和底蕴丰厚的文化宝库。

长白山文化,是长白山区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农耕、渔猎、游牧相结合的物质文化,质朴耐劳、民族交融的民俗文化,拼搏奋斗、开拓创业、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等。

它们通过神话、传说、传奇、小说、曲艺、诗歌、绘画、书法、摄影、音乐、舞蹈、剪纸、动画片、电视剧等各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内容博大精深,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白山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积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一)民俗文化

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朝鲜族的聚集地。民俗和民族文化历史底蕴极为丰富,素有歌舞之乡、体育之乡、礼仪之乡之称。这里质朴的民风,多彩的生活,把长白山妆扮得更加秀丽,更加迷人。长白山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东三怪”的习俗,在长白山最著名的风俗就是“关东三大怪”,它们分别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

那么,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奇怪的习俗呢?首先来讲这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黄河流域、长江地区绝大多数居民房屋,多少年来窗户纸儿都是糊在窗棂里面,这样在屋里看显得平整美观。可是,为什么长白山区老百姓却将窗户纸糊在外面呢?

原来,在早年间,长白山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长白山地区的天气较冷,尤其是冬季,气温最低超过零下四十多度,而且风雪较大,如果窗户纸糊在里面,窗棂必然裸露在外,这样容易积存残雪。窗棂上的积雪溶化后便将窗户纸弄湿,导致窗纸破碎或脱离窗棂。而窗纸糊在外面,就避免了这种情况出现。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关于这第二个习俗,“大姑娘叼个大烟袋”,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过去长白山地区满族姑娘吸烟比较普遍,当时缺少香烟,她们多以吸烟叶为主,而吸这种烟的主要工具是烟袋。姑娘们在冬天的时候借烟袋来暖手,夏天和其它季节的时候可以可以熏蚊子,还可以防止被蛇咬,也可以解乏等。

至于这“养个孩子吊起来”,说的是婴儿睡在摇篮里,而摇篮一般吊在天棚上,多在夏季和春末秋初时使用。孩子睡在悠车里非常舒服,尤其是夏天,凉爽宜人。在长白山地区人眼里,“养个孩子吊起来”是平常事,而在其它地方,却是人们感到非常奇怪的事。

本来,上述的“三怪”是长白山地区的三大怪,后来延伸到了整个东北。不过,长白山地区和东三省上述的“三怪”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在长白山区农村,一般人家都换上了玻璃窗,用纸糊窗户已十分罕见;大姑娘叼烟袋的现象也不存在了。另外,婴儿睡摇篮的现象也很少了,很多家庭已被婴儿睡床、睡车等取代。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关东三大怪的现象已经逐渐消失。

2.用石头磨裤子的习俗,火山爆发使长白山改变了模样,原本坚硬的岩石被火山岩浆燃烧得千疮百孔,被燃烧的最严重的石头变成了火山灰、火山渣,岩浆凝固后变成了浮石。

这种石头又叫江沫石,一般有足球和菜碗那么大,最大的浮石每块约半立方米。石头形大体轻,外表呈灰白色,有着多层石孔,由于它非常轻,所以放在水中不会下沉,反而还能顺江河漂流而下。这种石头主要性能是不导热,根据这一物性,就能浮在水面上。

浮石有许多的用处,一是可以用来磨刀除锈;二是可以用来除脚垢;三是可以用来做盆景;四是可以用做建筑材料。而生长在长白山地区的人们,还习惯把这种石头用来磨裤子。

本来好好的衣服为什么非要先磨洗一番?原来,早年的长白山地区人们穿的衣服布料都非常硬,经过这种石头一磨,布匹就会变软,而且穿上去也更好看。

因为有了这种风俗,其它各地的人们也学了去,就连现在服装市场风靡一时的牛仔系列和水洗服大概都经过了用浮石水洗这道工序。

于是,长白山的浮石这一宝物得以充分利用,成汽车、整火车地外送。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有关工厂应用了浮石,甚至外国的企业也到长白山来进口浮石,据说,他们都想用这种石头来磨洗裤子。

3.用树干做烟囱的习俗,早年间的长白山地区人居住非常分散,东山一户,西坡两家,两座山对面便能望见,但要是两家人要走动一下,需要走很远。

后来,人们的居住逐渐形成了小村落,小村屯,二三十户人家就是一个屯子,大部分都是本家族的,屯子和屯子之间的相距也比较远,都被大森林所遮掩。

屯子里的住房大都采用长白山的优质树木来建房,“霸王圈”“头顶锅”“筒子房”等结构是绝大部分。也就是把树木伐下来后用木头垛起来,连房盖都用木板劈成片当瓦苫,房子既结实又保暖,夏天晒不透还遮荫。

从山外来长白山深山里的人,远远地看见屯子里冒烟,都觉得奇怪,怎么家家房子边上长着一棵大树,大树里面冒出缕缕炊烟来?尤其是冬天的景色更奇怪,大树上面挂满了白霜,里面冒出来的烟也是白色的,飘飘渺渺,烟雾腾腾,笼罩着整个村屯。

等人们走近了才看清楚,原来是家家都用大树筒子做烟筒,把树筒子立在房子根上,下边凿上洞,与屋里炕洞相连接。

那么,为什么这里的人们习惯树筒子来做烟囱呢?这里面有两个说法。有的说是过去盖房子砌砖的技术不够高,如果烟囱从屋顶出去,下雨时雨水会沿着烟囱流进屋子里,造成湿墙根等现象。于是人们为了避免这个麻烦,建造房屋时,把烟囱建在房山头儿一侧。另一种说法是,秋天收获粮食的时候,为了贮存粮食而在房山头建的粮食囤子,因为粮食囤子高,就像个烟囱一样。

在长白山里虽然木材有的是,但要找一个好烟筒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选硬木的桦、榨树,曲柳,榆木之类的,要选直的,不能选弯的。再就是树筒里面的空间大小,一般是大树树心开始腐烂,用碎木材和豆秸点燃一点点往里熏,一边熏一边敲,直到将这个圆筒做出来。

有人担心用木头做烟筒会不安全,如果火烧大了会把烟筒也一块给烧着了。其实,这是不用担心的,因为树筒里面已经熏黑了,而且非常坚硬,就像涂了一层防火漆,别说冬天,就算是夏天也依然安全。

4.不用轱轳的车跑运输,在长白山区有种无轱轳的车,这种车,是长白山区冬季主要的运输工具,有人拉的,有狗拉的,有牛拉的,有马拉的,现在又有了电动的。当地人称无轱轳车为“爬犁”,同雪橇差不多。

人拉的爬犁,制作较简单,将两根拳头粗的硬木长竿揻成弯,再安装上四根立柱和两根横木,就算完成。别看这种爬犁简陋,但装载1000公斤也压不坏;牛爬犁、马爬犁制作方法与人拉爬犁差不多。不同的是,两根木头要粗些,并且分软竿子爬犁和硬竿子爬犁两种。

这种爬犁可拉动上千斤重的原木,在林间小道穿行十分方便;还有少年儿童们制作的小爬犁,不必用长竿,只是几块木板底下钉两根“腿儿”,也就是木条或铁条就可以了。小爬犁主要用途是“放爬犁坡儿”,即坐在爬犁上从坡上往坡下滑行,非常有趣。

(二)诗词文化

历代文人从古至今,以长白山为题材写的诗歌、散文甚多,不胜枚举,许多佳作,脍炙人口,现仅将各朝各代的代表作列举出一二,以飨读者。

1.北周王褒的《高句丽》,王褒,字子渊,琅琊临沂人。其祖父王俭,是南朝宋明帝时太子舍人、秘书丞,后入齐曾为尚书右仆射。王褒是南朝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王规,曾在梁武帝时为太子中庶子,领东兵校尉。王褒初仕梁,曾官至吏部尚书。后入北周,周明帝宇文毓重其才华,加开府仪同三司。他比庾信早逝四年,在诗风上摆脱了南朝诗坛靡艳之风的影响,多苍劲、古朴之气。

王褒是以诗歌形式写高句丽民族习俗的第一人,他《高句丽》也是写高句丽民族习俗的第一首诗,诗中写道:

肖肖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

倾杯覆盌凗凗,垂手奋袖娑娑。

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

高句丽民族具有习好饮酒、能歌善舞的特点,这在古籍中多有记载。诗中“易水”作为写高句丽的背景,足见在南北朝时代,长白山区的高句丽民族就与燕赵多有联系。正是这种多民族的相互交往,才推动着长白山区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

2.唐朝李白的《高句丽》,李白的《高句丽》五绝诗,写于唐王朝摧毁高句丽政权之后近百年,载于《全唐诗》。这首诗,是李白写长白山区少数民族的第一首诗作,因而弥足珍贵。诗中写道: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金花折风帽”,短短五字,却包含很多内容。据《魏略》记载:“高丽好歌舞,其人自喜跪拜,大加主著帻,帻无后;小加著折风,形如弁。”

高句丽与高丽,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地域、年代、内涵上均有差异。但在民族习俗上,又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帻,是一种头巾;折风,即帽子。

梁元帝《职贡图》中记载:“高丽妇人衣白,而男子衣缬锦,饰以金银。贵者冠帻,而后以金银为鹿耳加之帻上;贱者冠折风。”因而,《翰苑》中说,高句丽族“插金羽以明贵贱”。

折风帽是一种像汉族人所戴的帽子,是高句丽中贱者所戴,不加金饰。李白诗中写“金花折风帽”,显然他所见的高句丽人不是贱者,而是贵者。

“白马小迟回”,白话易明。“迟回”,徘徊、徜徉之意。

“翩翩舞广袖”,写高句丽人善舞。“广袖”,形象、直接地描绘出高句丽人衣着服饰的特点。从集安高句丽古墓中的壁画可见,高句丽人的衣袖、裤腿均较宽肥,舞之蹈之,分外优美。

“似鸟海东来”,由高句丽人优美的舞姿,转写并收落到高句丽人所生活的地域。“海东”,泛指渤海以东之高句丽属地。

李白的这首五绝,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高句丽人的风情特点,从而为我国多民族的历史生活画卷增添了栩栩如生的一笔。

李白能写出如此生动的诗篇,肯定与高句丽人有过接触或交往。在唐代,有大批的高句丽人移居中原地区甚至黄河以南。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征高句丽一役之后,一次就将七万高句丽人迁到中原地区。

此后,唐高宗又数征辽东,每次也都有移民之举。及至仪凤二年,以高句丽族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还有许多散居中原诸州的高句丽人随其一道回到辽东。

此后不久,高藏谋叛,被唐王朝召还处死。高藏属下之高句丽人又被大批迁至河南、陇右诸州。这些移居中原的高句丽人,在较长时期内仍保持其民族习俗,因而能再现于李白的诗笔之下。

我们珍视李白这首五绝,不仅在于在李白诸多诗歌中写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风俗的属凤毛麟角,更在于这个少数民族,就生活在长白山区。

高句丽政权存在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历705年,其中在今集安设都就有425年,其都城国内城和丸都山城,至今还存有遗迹。显然,这些遗迹,随着李白这首五绝《高句丽》的发现并被看重,无疑也成为长白山文化和长白山诗词的历史见证。

3.金代赵秉文的《长白山行》,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人。自幼聪颖好学,17岁预乡试。1185年,登进士第。金章宗明昌初,任安塞主簿、邯郸令、唐山令等职。

赵秉文著有堪称绝于一时的,对长白山景物描写的长诗《长白山行》,诗中写道:

长白山雄天北极,白衣仙人常出没。

王龙垂爪落苍崖,四江飞下天绅白。

匹马渡江龙飞天,云起侯王化千百。

至今甲第多属籍,时清球马争驰突。

锦鞯貂帽猎春风,五陵豪气何飘忽。

前年北骑瞰中原,准拟长城如削铁。

群家兄弟真连璧,胸中十万森戈戟。

向曾论事天子前,汉庭诸人动颜色。

心知不易一囚命,顾肯贪功事无益。

西南方面应时须,帝日来前无汝易。

从来十益不补损,三辅肖条半荆棘。

瘦妻曳耙女扶犁,唯恐官军缺饷粮。

呜呼疮痍尚未复,且愿休兵养民力。

老夫谬忝春官伯,白首书生不经国。

伫公功成归庙堂,再献中兴二三策。

赵秉文的《长白山行》第一次以长诗的形式将此地的美景公众于世,为以后朝代对长白山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元代王结的《辽东高节妇》,王结,字仪伯,河北定兴人,元武宗时中进士,顺帝时累官至翰林院学士、中书左丞,在其所著长诗《辽东高节妇》中,也着力地描述了长白山,诗中写道:

天东长白近蓬瀛,缥缈仙人玉雪清。

凤去紫箫声己绝,青鸾独跨上瑶京。

在这首诗中,王结把长白山比作海上的仙山蓬莱与瀛州,说有玉洁冰清的白衣仙人常在山上出没,这与历代有关长白山的神话传说是一致的。

5.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诗人。

长白山历史悠久,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满族入主中原后,将长白山的满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

由于满族先世繁衍于长白山区,所以在满族建立大清帝国,在统治中华两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中,满族一直将长白山作为神山圣地,视为存瑞凝祥,列主龙兴的象征。因此,曹雪芹在此阶段写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就将长白山作为隐含的大背景。

古代的文人墨客涉足长白山的很少,但《红楼梦》却将长白山的地理、人文作为该书的灵魂。在该书中,从祭奠祖先到生活习俗,从宗教信仰到服装衣饰,从文物食品到方言土语,都与长白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楔子中,用虚幻隐喻的手法说贾宝玉是女娲炼得的36501块天石中的一块无才顽石,而这顽石出源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这是什么地方呢?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为大荒之野。”

文中“三面一臂”之乡系指何处?汉朝郭璞做了注解:玄菟太守王颀至沃诅国,问其耆老,说:“复有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上有一项中复有面,与语不解,不食而死。”

郭璞所据是《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东沃诅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大海而居。汉武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诅为玄菟郡……在单单大岭之东。”

这里的“盖马大山”,即汉魏时期对长白山的称呼。沃诅部居长白山之东,长白山位于其西面,正是“日月所入”的地方。

从上述考证看来,由“三面一臂”之所在,将曹公的大荒山与今天长白山联系起来是入情入理的。

《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荒山上,有无稽崖与青梗峰,其实无稽崖,即为勿吉国的谐音,而青梗峰则为清根的谐音。勿吉,或沃沮、窝集、乌稽等都是“勿吉”的音转,意为“森林部落”,是我国古代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满族的先祖。所以“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可译为“长白山勿吉哀清根封”。贾宝玉身上挂的“通灵宝玉”是出自长白山古勿吉地的大清发源地。

在《红楼梦》的第五十三回中,描写了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场面。其中提到黑山村乌庄头交租。租单上所列贡物全都是长白山的山珍特产,如大鹿、狍子、野猪、青羊、鲟鳇鱼、野鸡、熊掌、榛松穰等。曹公实际上是把《吉林岁贡》的贡单隐写过来了。从进贡者“在大雪泡天中走了一月零二天”,按时间推算,黑山村大约在打牲乌拉,也就是今天的吉林以东的地方,那里正是长白山所在。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长白山是欧亚大陆的一座名山,两者关系的发掘,仿佛给长白山罩上一个美丽的光环,绚丽夺目,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去欣赏这别有韵味的美。

长白山诗词是长白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长白山文化和长白山诗词,应该冲破“东陲无文”的樊篱,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一些。

现在所见的长白山诗词,均从清代选起,包括目前所见史志一类的重要典籍,亦无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长白山区各族人民在开发、建设长白山过程中的历史积淀和留给我们现代人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下,在文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强大生产力的现实情况下,我们研究、开发和发展长白山文化,充分地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