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路要冲:嘉峪关(文化之美)
26881700000006

第6章 保护开发

嘉峪关这片土地,承载了厚重的人文内涵,留下了有着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长城、魏晋砖壁画墓及丝绸之路遗迹等文化遗产。

目前,嘉峪关市拥有世界遗产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馆藏文物达2107件。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城墓群已入选“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甘肃省13处备选点,正在进行“申遗”项目运作。

那么,面对如此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嘉峪关政府又该作何运用,才能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效果呢?

(一)古城保护

如何保护并发挥嘉峪关古城在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构建“和谐文化”中的作用,以雄关命名的这座年轻城市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当兰新铁路设计要经过600余年历史的嘉峪关城时,******便指示铁路要绕道,从而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保全。

嘉峪关文物管理机构成立于1973年,魏晋壁画墓的发现及大规模抢救性发掘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嘉峪关关城及其它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从未停止。通过文物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嘉峪关关城基本恢复了其历史风貌。

但在这一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路一直处于“死保”阶段,没有真正发挥遗产的文化传承及对公众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遗产保护与公众的脱节,使遗产保护仅仅成了文物工作者的单打独斗,市民对本地文物资源普遍认知和自觉参与保护不够。因而在这一时期,周边村民在长城遗址上取土挖沙、破坏文物的案件时有发生,文物部门疲于应付。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嘉峪关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了破解资源性城市经济结构单一的发展瓶颈,把嘉峪关市建成钢铁、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成了全市上下的共识,文化遗产的保护由此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但也面临着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共同挑战。如何正确的处理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问题,使两者和谐健康发展,相互促进,发挥遗产的文化构筑作用,嘉峪关市的探索和尝试给出了有益的答案。

从1998年至2002年,嘉峪关市经过充分规划论证,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的前提下,发掘文化遗产资源,先后依托“万里长城——嘉峪关”,多渠道融资在其核心区以外开发建成嘉峪关文物景区。

2003年9月28日,依托明代长城西端起点讨赖河墩,利用国债资金建成长城第一墩文物景区。2004年4月28日,文物部门完成嘉峪关关城内游击将军府的原样陈列。

2005年“五一”前夕,依托石关峡、悬壁长城,利用国债资金建成的悬壁长城——石关峡文物景区正式投入运营。

(二)旅游景区开发

嘉峪关市近年来不但在原有基础上对古城进行保护,也斥巨资,采用一些现代的先进技术,营造和谐的旅游景区。

嘉峪关文物景区是以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的嘉峪关关城为依托,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而建设的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4平方千米。

嘉峪关文物景区于1998年开始规划论证,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嘉峪关文物景区保护规划建设方案》,甘肃省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该方案进行了省级论证。

1999年开工建设,2003年5月完工。项目总投资5640万元。文物景区包括12大功能区,即关城游览区、文化展示区、九眼泉湖、黑山石雕群、休闲渡假区、仿古集市、儿童村、民俗村、游客服务中心、西部植物园、西部风情园、管理中心。嘉峪关文物景区于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长城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充分应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配置了自动监控系统、自动消防报警系统、游客查询系统等国内较为先进的设施,在甘肃省内乃至全国博物馆中均属领先水平。

长城第一墩景区是以讨赖河墩为依托而建设的旅游景区,该景区建成于2003年10月1日,是一处集观光、探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好去。

悬壁长城黑山峡丝绸之路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开始于2004年8月,2005年4月底完工。该景区是以悬壁长城为利用主体,在着重体现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同时,结合悬壁长城景区“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体现出古代军事要塞与古丝路通商口岸的历史感,在苍茫戈壁之上平添一种壮丽祥和的人文景象。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工作开始于2003年底,2004年5月1日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嘉峪关游击将军府原样陈列是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通过超级写实主义雕塑为主要表现形式,深入细致的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

嘉峪关当局对全部景区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和论证,希望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在加强保护、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下,对景区进行一定的开发,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该区域的文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