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26881800000007

第7章 名人踪迹

我国有一个词叫“景以文名”,其实,除了文章佳作以外,景还可以因人而出名。在历史上,玉门关的扬名就曾与多位名人有关。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斯坦因等,这些军事、政治、宗教、文化等各界名人,都曾和玉门关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的出关、入关,不仅提高了玉门关的知名度,有的甚至还对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李广利驻兵玉门关外

在玉门关刚建立时,曾经发生过李广利不敢入玉门关,只能驻军玉门关外的故事。

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夫人很早就去世了,汉武帝对李夫人思念不已,他一直记着李夫人临终前的嘱托,要求汉武帝照顾她的兄弟。于是,汉武帝就对李广利格外“照顾”。

西域有数十小国,受匈奴的奴役,不堪其苦。张骞通西域后,他们才知道东方有一个汉帝国,便纷纷归附。而其中有个大宛国自认为离汉较远,所以独不派使者朝汉。

汉武帝听出使大宛的使者回来说大宛出产天下最名贵的骏马——汗血宝马,汉武帝也最喜欢马。因此,便派壮士车令及其随从带着千金及用纯金铸的一匹马去大宛,换取汗血宝马。

车令及其随从西出玉门关,一路上餐风宿露,日晒雨淋,艰辛跋涉,好不容易才到达大宛。然而,车令并没有得到汗血宝马。

消息传至长安,汉武帝大怒,便命李广利为将军,率兵远征大宛,以便立功封侯。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领骑兵六千余人,步卒数万,远征大宛。

李广利带兵出了玉门关,进入西域地区,所路经的一些小国受大宛国劝说,见汉兵到来,都紧闭城门,不给汉军食物。

没有了补给,一路之上,李广利的将士饿死的很多,到达大宛的郁成城时,士卒仅剩下数千人,而且都饥饿至极,疲劳不堪,无精打采,一个个面黄肌瘦。

攻打郁成受挫后,李广利考虑郁成城尚且攻不下来,又怎么能攻破大宛的王都呢?而且士卒越来越少,既无兵员的补充,又无粮草的接济,便决定撤军。

部队回到敦煌,往来时间共两年,所剩下的士卒不到出发时的百分之一二十,损失极为惨重。李广利驻军玉门关外,向武帝上书,请求回师。

汉武帝接到李广利所上之书,极为愤怒,派出使者把守在玉门关,并传令军队有敢入关的,立刻斩首。

李广利闻令后,非常恐惧,不敢进入玉门关,只得驻扎在玉门关附近的敦煌。

后来,李广利再次讨伐大宛,取得胜利,并和大宛实现两国订盟,结为友好国家。李广利胜利后,从玉门关归长安,受到了汉朝的嘉奖。

李广利出玉门关出征大宛的胜利,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控制,这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二)班超寂寞玉门关外

班超在玉门关的历史,乃至整个我国的历史上,都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英雄人物,而班超晚年在病中等待下诏进入玉门关回故国的寂寞,更是让人感叹不已。

班超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的一些果断抉择,还曾产生过不少成语,例如“投笔从戎”“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等都因他而来。当然,令班超流传千古的还是他西出玉门关,成功经营西域。

已入中年的班超,带着国家先后配发的几千名囚犯和热血青年,西出玉门关,经营西域二十多年,有力地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也为西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和帝永元六年,班超的事业达到顶峰。这年秋天,班超统领西域多国军队,扫平了焉耆、危须、尉犁,洗刷了西域都护陈睦被杀的耻辱。此战之后,西域五十余国都向汉臣服。

班超在西域享有的威望是崇高的,然而,这并不能消除他内心的孤独。成功经营西域多年后,班超进入老年,身在病中的这位老人,却在等待国家的一纸诏书,好完成他老死故里,叶落归根的心愿。为此,他写下了“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句。

公元102年,在多方的努力下,71岁的班超,终于跨进玉门关,回到了久别了31年的大都洛阳。当年跟随他一起出征西域的36位部下,没有一个人随他回来,他们都长眠在玉门关外的茫茫沙丘之下。

班超回来时也没有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在这一年的9月,班超就与世长辞了,距离他回到洛阳的时间不到一个月。

班超经营西域是成功的,但是由于后期的汉朝政权更迭频繁,以至于一直没有下诏让在玉门关外已经二三十年的老将班超回国。

然而,正是班超几十年的西域寂寞生活,才有了“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千古佳句。后来,班超的这句诗成了玉门关边塞情结的象征,许多文人在诗中都曾提到这个典故。

(三)玄奘偷渡玉门关

玄奘是唐朝高僧,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写的就是玄奘取经的故事。在《西游记》中,玄奘的取经之行得到了唐王朝的支持,并有李世民亲自为其送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历史上,玄奘是逃出去的,在历史就曾有“玄奘偷渡玉门关”的故事。

627年,玄奘提出要西行取经。那时西域战乱频繁,由唐往西域必须要皇帝特许。玄奘的要求被拒绝了。

几年后,玄奘二度上表陈情,但仍未获批准。此时,取经心切的玄奘决定冒险出关。他由长安经秦州、兰州、而抵凉州。

到凉州不久,长安追捕令就送到,他昼伏夜行,历尽艰难,穿过甘肃走廊,抵达瓜州。瓜州是唐朝最西面的一个城镇。在瓜州,玄奘遭到留难,他以“宁可西去而死,决不东回而生”的决心相对。

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被玄奘精神感动,允许玄奘继续西行。

玄奘在瓜州住了一个多月,打听西行的路径。他了解到瓜州北五十余里有条瓠河,即今疏勒河,水势湍急,深不可测,河岸有玉门关,是去西域的必经之路。玉门关外西北往伊吾方向,有五座烽火台,都有官兵守望。各烽火台相距百里,其间尽是沙漠荒丘,只有烽火台附近才有水草。

玄奘的马匹死了,一时难以成行。凉州追捕玄奘的公文已到,要沿途州县捉拿他押遣京城。州吏李昌为玄奘立志去印度取经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公文,促他快速西行。

玄奘当即买了马匹,备置物资,但苦于无人引路。这时,正巧有个叫石盘陀的人,要出门西行,愿意送玄奘过玉门关旁的五个烽火台。

第二天,石盘陀带着一老翁骑马来见玄奘。老翁对西路极熟,曾去伊吾三十余次。老翁见玄奘取经意志坚定,就说:“若是一定要去,可乘我这匹老马。它往返伊吾已十五次,知途健行。”玄奘觉得老翁说得有理,就与他换马。装束停当,玄奘就和石盘陀直奔玉门关而来。

夜色三更,玄奘两人来到瓠河畔,巍巍玉门关就在眼前。玉门关下的瓠河流此仅三米多宽,岸旁恰有几株梧桐树。

石盘陀下马,砍下树木,搭了一座便桥,玄奘的人马安全过河。就这样,玄奘终于过了玉门关。

过了玉门关,还有玉门关附近的几个烽燧有唐兵把守,过了烽燧,才是真正出关。此时石盘陀忽然变卦,不愿继续前进,玄奘只好独行。

玄奘走了不久,被烽火台的守军抓住。哨兵带玄奘去见校尉王祥。王祥是个信佛的人,他问明了玄奘的来历,对他很尊重,决定送玄奘回敦煌去。

玄奘矢志不渝,再次表示一定要去取经。玄奘坚持西行取经的精神,感动了王祥,在他的帮助下,玄奘通过了最后一座烽火台,进入了新疆一望无边的沙漠戈壁。这就是玄奘偷渡玉门关的故事,后来玄奘取经归来,在他的著述中,还曾提到这一事件。

玄奘逃出玉门关后,历时十几年,经历了种种磨难,终于取回了真经,被称为一代高僧,流传千古。玄奘偷渡玉门关的故事,也因玄奘的出名而成为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