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庐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评价:
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从这一评语中,人们能够看到庐山的文化底蕴是何等浓厚。庐山的文化主要表现在诗词歌赋、名人字画、宗教文化等方面。千百年来,庐山的这些文化元素,已经享誉全国,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一)庐山的诗词歌赋
庐山的雾、瀑布、仙洞等景观,曾经激情过无数政客骚人、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一篇篇文学佳作也因此而诞生。其中,比较优秀的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大林寺桃花》等。
1.慧远笔下的庐山 慧远于晋武帝太元六年奉道安之命,沿襄阳、荆州东下,来到庐山宣扬佛法,时年47岁。
这里沟壑纵横,云雾缭绕,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眼前的一切在慧远心中形成了一个奇幻的境界。太元九年,慧远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下,就在庐山创造了东林寺,自此一住三十余年,直到离开人世。
慧远善诗会文,在庐山的漫长的岁月中,他留下了许多作品。后来仅存《庐山东林杂诗》《庐山记》等。
慧远题咏庐山的诗,是后来保存下来有关庐山的诗篇中最早的作品。其中,有一首五言诗《游庐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全诗是这样的: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熟是腾飞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2.谢灵运笔下的庐山 在“在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界一改过去为宣扬儒学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开始去追求美的载体,美的源泉,美的情怀。由于这神演变,“峻伟诡特”的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
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是谢灵运。他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士族家庭。当时,诗坛还处在“庄老击退,而山水方滋”的阶段。寻觅山魂水魄及其雄浑深厚的底蕴,以抒发崇尚自然的文化情感,是当时文人极为困惑和迫切追求与探索的难题。谢灵运正于此时来到了庐山。
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脉了《登庐山绝顶望诸顺》一诗:
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巳绝。
峦珑有合沓,往来元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在诗中,谢灵运对庐山自然山水的高度敏感和刻画再造,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象,自然与时节的变幻,同时也展现了他外在平静和内在的不平静,融合一体的绝盼。
正是这种既富于对自然山水的兴趣,又强烈地显露人生精神的融合,使山水诗有了灵魂,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有了高品位的蕴涵,才使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因此,庐山成为这个诗歌流派的重要载体之一。
3.李白笔下的庐山 李白一向喜爱游历大山名川,也因此写出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佳作。他在一首《望庐山瀑布》中写道: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的香炉就是庐山香炉峰。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
诗的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
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4.白居易笔下的庐山 唐朝元和十二年初夏,白居易来到庐山,写下了《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诗中写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这首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5.杜牧笔下的庐山 庐山不仅山水名扬天下,山上的人文景观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庐山上的东林寺就是其中之一。
晚唐诗人杜牧曾经游览过庐山,并在其作品中提到了东林寺。他在他的《行经庐山东林寺》中这样写道:
离魂断续楚江堧,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眼。
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为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6.******笔下的庐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来到庐山,并留下了一些描写庐山的佳作。
1959年6月底的一天,******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众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如此风光欹丽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动于衷!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神驰目极,手心相应,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这就是《登庐山》,诗中写道: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诗中的四百旋,指的是庐山盘山公路三十多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陶令,即陶渊明,桃花源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中描写的世外桃源。
综观全篇,这首诗气象恢宏,境界辽阔,历历再现出了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
1961年,******又写了一首《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诗中写道: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诗中描绘的景色是,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天设地造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此诗虽然所描写的场面较小,但却体现出了伟人从容不迫的心态。特别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之句,更是成为经典名句,被人们广泛吟诵。
(二)名人书画
和诗人一样,画家,书法家当然也爱景色秀丽的庐山,唐寅、沈周等人就曾登上庐山,并留下了留传千古的名画。
1.唐寅的《庐山图》 唐寅早年以科场案被黜之后,遂而颓废潦倒,而中年的一段幕僚生涯,亦使得他魂魄不定。在通过装傻而获得自由后,心魄未定的唐寅,乘船经鄱阳湖返回故里,在途中登上了庐山。
逃脱出“鸟笼”的唐寅,放情于庐山的山水中,有感有悟,不免作诗作画。写了一首七律《登庐山》,并画了一幅《庐山图》。
《庐山图》为全景山水画,表现的是庐山三峡桥一带的景观,画面峰岩嵯峨,古木惨淡,瀑泉湍泻,画风清刚俊逸,而意境却萧索苍冷。
诗言志,画寓怀,画中的题诗令人品味:
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
赢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
2.沈周的《庐山高图》 山水画发展到明代,产生了一个突出特征,即画派林立。明代中期,以苏州为中心,崛起了一个在野文人画派吴门派,并成为明代中后期画坛主流。吴门画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合称“明四家”。
沈周是一位优裕的文人画家,而唐寅却是一位落魄的士人画家,虽然都是以庐山作为审美载体,却表现出不同的意味。
沈周的《庐山高图》创作于明成化丁亥年,是沈周为老师祝寿而作。
此图为浅绛山水,图中峰峦叠嶂,气势奇伟,飞瀑之下有一老叟伫立静观念。画面布局疏郎,厚重凝炼,宾主和谐团聚,浑然一体。
在画中,人们可以看到,庐山在沈周的心目中,是那样的奇崛,那样的巍峨,那样的高洁!
(三)宗教文化
庐山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庐山就有“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之美誉。
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在这座缥缈的仙山中,移植来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教四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宗教文化,它们在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把庐山变成了宗教的荟萃地。
4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
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
从4世纪至13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
20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
新中国成立后,庐山仍有佛教、道教、******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四)电影《庐山恋》
在庐山文化风韵中,电影《庐山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这部1980年放映的电影《庐山恋》,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尤其是庐山云雾,它大大地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为此,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
2002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同时电影《庐山恋》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并且这些纪录每天还在不断地增长。
庐山的诗词、书画等任何一个领域,并不能一一罗列。人们从这简单罗列出的一些代表作品中,就能够管窥出庐山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