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弦的方法是弦头打蝴蝶结,弦尾从首岳内穿入弦孔,引过瑟面,张在首尾岳之间,再穿过尾岳弦孔,进入瑟体内部,再左折经“过弦槽”,过尾端瑟壁而上,又向右折勒紧,顺着瑟面分别系在四个坚持弦枘上。
此瑟按五音调弦,是我国出土数的十件古瑟当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
2.黑漆七弦琴 这张琴长0.82米,底板长0.51米,是木质的弦乐器。它通体黑漆,头宽尾窄,面圆底平,面底可以分开。面板木质松软,似为桐木,底板木质坚硬。面底各有一个“T”形槽,合起来形成共鸣箱。琴面有七条弦痕。
张弦的方法是由一端经过琴尾的“龙龈”系于琴足,另一端经过“岳山”缚于七个轸上。岳山上有七条小沟,以固定弦的距离。岳山内侧磨损较重,当是弹拨琴弦形成的。
此琴是实用物,与后世的琴相比,其不同之处是没有徽位,面底板是活的,尾部为实体。它制作简单,是研究中国早期弦乐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六)汉墓的漆器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漆器184件,三号墓出土316件,合在一起正好是500件。这样大量的漆器出土,在我国考古史上是第一次。
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有盛装食物的鼎、奁、盘;有装酒或盛肉羹的锺、壶、钫;有喝酒或喝汤的耳杯、卮杯;有舀取食物的勺、匕;有盥洗用的盆、匜和沐盘;有盛托餐具的平盘和案;有放置各色各样梳理和化妆用具的多子奁盒;有娱乐用的博具;有日常生活用具和摆设如屏风和几等;还有专用以挂放武器的兵器架。
各式器形达20种以上,其中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堪称是汉代漆器的杰作。
这些漆器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新”,刚出土时光彩夺目,仿佛是刚加工过似的;二是“组”,这些漆器大多成组地出现。有专用于宴请宾客的,有专用于祭祀神灵的,如鼎、盒、钫、盘、匜等,这些都是过去少见的。
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数奁和卮是夹胎。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
一些漆器书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样,还有的注明器物容量。说明这些器具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它们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造型最精致的是耳杯盒和圆奁盒,耳杯盒一件,椭圆形,两侧有半圆形的把手,盒内放小耳杯六件,重沿耳杯一件。
圆奁盒两件,一件双层,另一件单层,均内漆朱地,外漆黑地,表面绘红彩或作金银色泽的花纹,出土时均用绣花包袱包裹。双层奁盒直径35厘米,下层嵌放九件不同形状的小漆盒。
在众多的漆器中,有一件云纹漆鼎格外耀眼。这件漆鼎为椭圆球形,盖是球面形,上有三个橙色的环形钮,盖与鼎身用子母扣套合,鼓腹,底略呈环形。器口附两平直耳,有三个兽蹄形足。
鼎的表面髤黑漆,器内髤红漆。口沿绘有一道菱纹图案。盖和器身绘红色和灰绿色涡卷纹和方连纹等组成的几何云纹。足部用朱漆绘兽面纹,两耳云纹。鼎底部均朱书“二斗”两字,表示出了这个器物的容量。
(七)汉墓的竹笥
出土笥共48件,多数出西边箱,东边箱和南边箱内也有一些。
竹笥是一种长方形竹箱,由上盖和底箱套合而成,“人”字纹编织,周边用竹片加固,并以藤条穿缠。
竹笥一般长0.5米,宽0.28厘米,高0.15米。其中装盛缯帛服装的竹笥较大。竹笥外面全部用染色的绳子缠缚,并加封泥印和系挂木签。
根据笥内遗物和木签上所记载,笥内随葬品大概可以分为丝织品、食品、草药类、明器等。
丝织品有六笥,其中衣笥二,缯笥二,另有二笥装香囊、鞋及丝织物碎片。食品是笥内随葬品中的主要部分,达到37笥。草药类有一笥,可辨识的又木贼、花椒、桂皮等。
明器类有4笥,共计有泥珠一袋,木象牙8件,木犀角13件,木璧23件。
(八)汉墓的木俑
一号墓出土了一百多件木俑,三号墓出土了三十多件木俑,它们分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木俑出于东、南、北边箱,小型木俑出于中棺和内棺之间的隙缝中。
小型木俑除了三件著丝麻衣的以外,皆以小树枝劈削,墨绘眉目而成,以麻绳编结为两组。大型木俑分立俑和坐俑。
大木俑有的着衣,有的彩绘,服饰,发髻略有区别,着衣俑的服装有罗袍、绣花袍和泥银彩绘袍等,衣袖内系用细竹条支撑。
彩绘用系先在木头上雕出服饰轮廓,然后用红黑彩色绘出绣花袍、菱纹袍等的纹饰。
马王堆出土的木俑大多都是用来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制作精美,形象逼真。
1.女性木俑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各种各样的木俑,它们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其中尤其以女性木俑最引人注目,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件女舞俑,高47厘米。舞俑腿部微曲,好像正在蹈足起舞。舞俑体态袅娜,有曲线美;舞姿轻盈,有动感美;奋袖蹈足,有造型美。制作木俑的艺术家,仿佛赋予了舞俑生命似的,让她在人们面前轻歌曼舞。
还有一件著名歌俑,也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俑高32厘米,是跪坐着的。脸丰满,高鼻梁,丹凤眼。她经过精心打扮,脸上打了****,眉形修长,双唇涂了口红。清秀的面容上,流露着轻淡的笑意。
2.乐队乐俑 在出土的众多木俑中,其中有一组木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由五位乐师组成。
其中两位乐师,站在地上,手中拿着吹奏乐器,其余三位乐师跪在地上,用来弹奏的乐器置于地面,摆放在身前。
在乐队俑的对面,放置漆几、屏风、手杖、绣枕、香囊、奁盒以及满盛食物的漆案,这种搭配与设置,当为模拟墓主人生前歌舞宴饮的场面。
(九)其它
木瑟,一件,出西边箱上层竹笥间,长1.16米,两端有黑漆。40弦纽,25弦及弦柱都很完整。出土时,瑟上罩锦衣。
竽,一件,长0.9米,22管,分列前后两排,每排11管。出土时,装锦袋中,置木瑟上。
十二音律管,一套,12支,出东边箱北部。竹质,长短不一,插放在绣花袋里面。最短的0.1米,最长的0.17米。管的下端有墨书,书写“黄钟”“大吕”“中吕”“林钟”“无射”“应钟”等音律名。
铜镜,一件,放在圆奁盒中,有红绢镜套。弦纽,地纹为粗涡纹,主纹为蟠螭纹,直径为0.19米。
竹扇,两件,大扇出西边箱,长1.78米,小扇出北边箱,长0.52米。扇面作梯形,编织细密,有花纹,边缘及柄以丝织物包缝。
莞席,四件,保存最完好的两件,出西边箱竹笥上,一件长2.19米,宽0.81米,另一件长2.22米,宽0.82米,席边均用黄绢包缝,边宽0.2米左右。
竹熏笼,两件,出北边箱,笼体竹编,上小下大,呈截锥形,外包绢帛。大熏笼直径0.3米,小熏笼直径0.29米。
竹篓,44件,出西边箱下层。竹条编制,上有两耳,有盖,大小差不多,直径0.25米,高0.2米。竹篓内盛满以麻绳串穿的泥“半两”钱。
粮食种子,装麻袋内,出西边箱竹篓上,为数甚多。可辨识的有稻、麦、黍、麻籽和菜籽等。
长沙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长沙的冶铸业、纺织业、漆器业就比较发达。秦末汉初,中原地区由于农民大起义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残酷杀掠,以及楚、汉之间的连年战争,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而长沙地区受影响较小,经济恢复也就较快。
西汉时期,这里一直是长沙国所在地,地方经济取得较大的发展。这座墓的营造极其出土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问题。
高贵的丝织品、精美的漆器的大量出土,不论就数量、品种、花纹来说,都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一次空前重要的发现,特别是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更有重大的价值。
此外,例如保存完整的管弦乐器,也是十分难得的。它们为研究我国汉代的纺织业、漆器业、服饰制度以及绘画艺术和古代音乐,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