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它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因此,孔林和孔府、孔庙一起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一起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孔林的古迹名胜主要以墓为主,比较著名的有孔子墓、孔尚任墓等。除了墓碑以外,还有石刻、古树等古迹名胜。这众多的古迹名胜把一个家族的墓地,装点得蔚为壮观。
(一)简要状况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关于孔林的设立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远古时代,孔子的祖上及居住在曲阜附近的许多外姓人,都相信阴阳风水之说,都看中了孔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都将祖坟纷纷建在孔林附近,以求祖上保佑后代子孙能出达官贵人、光宗耀租。
然而,当时人们只知孔林处是块风水宝地,但并不知道宝地风水的用法。一天,张天师与土地老爷路过此地,也一眼就看出了这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但张天师和土地爷却清楚这块风水地的具体用法:“知道谁家祖上尸骨埋的深,谁家便占了这宝地的风水,埋的浅的不但得不到祖上的庇佑,反而还有害。”
于是张天师和土地神便运动法眼,一个坟头,一个坟头的“扒”了看,结果只有孔家祖上的尸骨埋的最深,所以这块宝地的风水便让孔家占了,结果后来出了这位大教育家孔子大圣人。
后来,孔林这块风水地便由皇帝下令,专门划给了孔家,成了后来人们所知的孔林。
经过多年的经营,孔林规模异常宏大。其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千米,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
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
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二)神道
孔林从整体布局看,林门以长达1266米的神道与县城城门相连。北出曲阜城门,就见两行仓桧翠柏,如龙如虬,夹道而立,这就是孔林神道。
孔林中神道苍桧翠柏,多为宋、元时代所植。
神道的前段比较疏朗,建筑仅置文津桥、碑亭和石坊,神道平直,两侧桧柏龙干虬枝,夹道侍立,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又庄严的氛围。神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万古长春坊。这是一座6楹精雕的石坊,支撑石坊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子。
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初建时所刻。清朝雍正年间,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样。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陪丹凤朝阳纹饰,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
坊东西两侧各有绿瓦方亭一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东为万历二十二年明代官僚郑汝璧及连标等所立,上刻“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十个大字。
西为次年郑汝璧、连标两人立的“阙里重修林庙碑”。两碑均甚高大,碑头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龟趺。
(三)大门
孔林神道尽头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这是一座三间五檀悬山的门屋,筑于高台上,台高110米。大门于元至顺二年始建。大林门正北处是二林门,为孔林第二道大门。二林门始建于明弘治七年。
孔林高大的墙垣将大林门、二林门围连成一个封闭内向的纵深空间,桧柏挺拔,红墙夹峙中为狭长甬道,顺着古柏、红墙,人们的视线集中在高耸的城楼上,崇敬、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四)泮水桥
穿过厚实的二林门城洞,进入孔林,放眼望去,碑碣、墓冢林立,古木森森,芳草吐碧。折而向西,便是泮水桥坊与泮水桥,位于孔子墓轴线南端。泮水桥坊是孔子墓甬道的第一道大门。
泮水桥坊的两面各刻“泮水桥”三字,北面署有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年号。坊北有一券隆起颇高的拱桥架于泮水之上。
泮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春秋时孔子在泮泗之间讲学,后人就以泮泗作为儒家代称。但泮水河道久湮,为纪念孔子,后人将鲁国的护城河指为泮水,并修了精致的坊和桥。
泮水桥的南北各有历代浚修泮水桥的碑记。桥上有青石雕栏,桥北东侧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称作思堂,堂广三间,东西三间厢房,是为当年祭孔时祭者更衣之所。
室内的墙上镶嵌着大量后世文人赞颂孔林的石碑,如“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林”“荆棘不生茔域地,鸟巢长避楷林风”等。
此院东邻的另一小院,门额上刻“神庖”两字,是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之处。
(五)享殿
泮水桥北,先是一座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即是挡墓门,后面就到了供奉孔子木制神位的享殿。
在去享殿的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华表是墓前的石柱,又称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用以守墓;角端,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翁仲,石人像,传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均称翁仲,用以守墓。
甬道正面是享殿,殿广五间,黄瓦歇山顶,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
享殿在明弘治十年始建,明万历二十二年,清雍正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在1977年,也曾对其进行重建。
享殿殿内存有清帝弘历手书“谒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等诗句。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殿内召开过军事会议。
(六)孔子墓
享殿之后是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墓。此墓似一隆起的马背,又称马鬣封。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偏南地段。封土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2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书“宣圣墓”三个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
从正面看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几个字并不能看全,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当年朱元璋得天下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尊孔贬孟的政策,将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可刘伯温却对他说:“你是王,孔子也是王,天下怎么能有两个王呢?”
朱元璋问到:“封都封了怎么办?”
于是,刘伯温出了个主意,在墓前砌了一道栏杆,将墓上的王字挡住了一横。
传说自然无以为凭。其实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黄养正书。
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予以扩大。
(七)孔鲤、孔伋墓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俗话说“怀子抱孙,世代出功勋”“父在子怀,富贵永远来”。因此,人们认为孔子墓的这种携子抱孙布局构成的风水,对圣脉兴旺是有作用的。
孔鲤是孔子的儿子,先孔子而死,并无特殊建树,但因其系孔子之子、孔伋之父,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也被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
孔伋继承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将其尊为三世祖。
孔鲤、孔伋两墓前皆有大小石碑一通。孔伋墓前的一双石翁仲与享殿前相似,是北宋宣和年间遗物,原在享殿前,清雍正间新刻的一对大翁仲占据了它们的位置,它们被移到孔伋的墓前。
(八)子贡庐墓处
孔子墓西的三间西屋为子贡庐墓处。子贡与孔子之间真挚感人的师生间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子贡原名端木赐,江南卫国人,原为财富满门的一方巨商,因敬仰孔子学问,弃商从学,很快成为孔子的十大高徒之一。
子贡后来从政,更是一代风云人物,但始终极其崇拜孔子,常说:“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
孔子死后,子贡从江南千里奔丧;丧事完,众弟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
在此期间,子贡将南方稀有珍木楷树移植于其师墓旁,以寄托他对老师的一片真情。楷树木质坚韧,树干挺直,象征孔子为人师表,天下楷模。
后来,为了纪念子贡守墓六年极其对孔子的敬意,人们在明嘉靖二年于孔子墓西,建屋三间。房子面东,朝向孔子墓。并在房前立碑一通,在碑上题有“子贡庐墓处”字样。
(九)楷亭
享殿之后,另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为“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树,即摹自其南侧的“子贡手植楷”。
关于子贡手植楷,还有一些传说。据说这个子贡手植楷是孔子死后,子贡放的哭丧棒长成的。相传孔子仙游时,他心爱的弟子子贡从南方未能及时赶回来。
从南方匆匆赶回的子贡守墓六年,一直泪流不止,把自己的哭丧棒用眼泪都浇活成树了,已有两千多年了。可惜在康熙年间,子贡手植楷被雷火击中树心而死。
人们后来看到的只是一个干枯的树墩而已。
(十)驻跸亭
楷亭北有三座四角多棂碑亭,为“驻跸亭”。跸是黄帝出行的车驾,此三亭即皇帝祭祀驻车之处。
北面绿瓦所复的碑亭是为纪念宋真宗赵恒祭祀孔子所建的,中间及南面黄瓦所复的二碑亭为纪念清帝玄烨及弘历祭祀孔子所建。亭内尚有当时的石碑依然保持了下来。
(十一)其它墓
沿环林路东行,在孔林东北方向,过一石坊后,路旁立一巨碑,上写“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这就是清初茂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墓碑。
由此向西,有一座上书“鸾音褒德”的墓群,孔子的后裔孔谦、孔宙、孔彪、孔褒等均埋葬于此。
自汉墓群西行还有明墓群,那里墓冢点点,碑碣累累,石兽成群,明代名书法家李东阳、严嵩等所书写的碑石立于其间。
漫步孔林深处,饱览林内瑰宝,使人感叹不已。
(十二)孔林的于氏坊
于氏坊是为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据说乾隆有一位爱女的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必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
当时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但是由于当时满汉不准通婚,乾隆就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
因为于氏的关系,乾隆皇帝曾多次来到曲阜。也正由于于氏的关系,孔氏一族,得到了繁荣。此坊就是为纪念于氏而立的。
(十三)墓的特征
孔林里的墓很多,这些各时期墓葬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墓碑看,汉代墓葬位于孔子墓周围,南北朝至唐因无墓碑难以确定其位置,宋代墓葬位于孔子墓西,金、元再西,明代再西至西北,清代向东、西、北三面展扩。
具体来说,汉、唐、宋各代墓散布在距孔子墓约0.5千米的范围内。元代的四座衍圣公墓集中分布在西北角。明朝共有九代十座衍圣公墓,全集中在西北角,逐代自东往西,斜向依次排列。
清康熙时,大扩孔林,达到后来的规模,除第六十五代衍圣公仍葬在林北原明朝孔林范围之内以外,其他11代衍圣公墓都分布在东北角,20世纪60代以后的全在新开拓的林地之中。其他非嫡系后裔的墓群分布,多以其宗户自成范围,清代和民国的墓群更是遍及全林。
孔林内的墓葬分布和埋葬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林地的不断扩建,为历代入林埋葬者提供了场所,使其形成一处面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家族墓地。
其次,林内涵盖了历代埋葬者所遵循的埋葬习俗,为人们了解和考查历代的墓葬制度提供了依据。
另外,林内的地上地下保留了大量的与丧葬习俗有关的建筑与石刻等,为人们直观了解历代的埋葬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十四)石刻
孔林内历代所存墓碑除汉碑移入孔庙外,地面上保存有宋、金、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碑和谒陵题记刻石四千余通,其中不乏名家手笔,如吴宽、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的作品。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林内除碑刻外,还拥有大量珍贵的石刻文物,历宋、明、清各代,主要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豹、石望柱等墓前石仪,又称石像生。石像生是指古代在陵墓前建置的石雕像,谓其形状如生也。实际是模仿死者生前所用仪卫,作为死者侍从仪卫,并增加一些祥瑞性禽兽以作点缀。
孔林墓门后的甬道上就有这样的石像生,其中两对石兽,一对为文豹,另一对为角端。文豹微笑侧首坐立,角端形态温顺,仰首卧地,传说这些神兽神通广大。这些石雕立于宋宣和五年,均出自能工巧匠之手。
甬道旁另两对石雕,一对为望柱,另一对为翁仲。望柱是八棱石柱,与孔林内的另一种石雕华表有明显区别,华表中间带云朵,望柱却直插云端,两者作用相同,都象征着通往天门,是亡灵升天的必经之路。
翁仲一文一武,相对而立,文者手捧笏板,武者手按宝剑。其实翁仲本为秦始皇手下一员武将。据记载,他本姓阮,名翁仲,异于常人。出征匈奴时,作战英勇,所向披靡,死后铸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此后,就通称墓前石人雕像为翁仲,后人多在墓前立文武翁仲一对,用以镇守墓茔。
孔林内另有明代石仪八组,清代石仪十组。所雕石人或温文悠闲,或神态威严,石马或瘦弱而神健,或肥硕而温顺,形象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石雕工艺具极高价值。
这些石仪散布于孔林各个角落,与石碑、古树交相辉映,形成孔林内动与静、远古与现实的对照。置身其中,使人不自禁地感慨人世之沧桑。
(十五)古树
孔林内生长着四万余棵各类古树名木,是曲阜古树名木最集中、数量最多的文物景区。千年古树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活标本,活文物。
孔林内栽植树木,始于孔子弟子庐墓植树,据记载:“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一些树种仍有不知名者。
孔林最古老的名树,相传为孔子弟子子贡的“手植树”,原树已毁,只有根节位于享殿后。
子贡之后,孔子弟子后人多在孔林里栽树,经历代长期栽植衍生,至南北朝时期已初步成林。
明清两代时期,孔林内不断扩林种树,使林内树木有了较大的发展。清道光二十八年,经林头、林役统计:
各按方界,挨次遍查数目,查得红墙内并五界,以及神道一切大小树棵,总共17285棵,并造册上报。
这是孔林历史上树木数量最多的记载。
置身于苍莽的孔林之中,著名文人郭沫若先生道出了后学对先圣的追慕之感:
古柏森林聚虬龙,石麟含笑坐春风。
祖孙三代封三垅,泮泗同源水一泓。
遗爱在人存槁楷,后凋垂世仰青松。
史迁自叹低回久,我亦逢人问泮宫。
作为家族墓地,孔林延续了两千余年,大大超过了历代帝王的陵墓。
林内墓冢各种葬式的安排、墓葬之间的排列分布、不同世系之间的墓主位置、墓上建筑及石仪的增减等,从不同层面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墓葬制度中“视死如生”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