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26882900000002

第2章 西安碑林的遗存概况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最初是漕运使吕大忠等人为保藏因唐朝末年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唐《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著名石碑而兴建的。

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庞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里面陈列着从汉至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计一千多通。那里碑石如林,所以取名叫作碑林。

西安碑林的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详细的记述了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

后来,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

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止现在,西安碑林已经有了九百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久远,内涵丰富。

(一)西安碑林博物馆概况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建设于1944年。它是在原西安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1万多件,分十多个展室,陈列面积近5000平方米。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庙旧址,其建设可以追溯至北宋末年,而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等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西安碑林博物馆遵循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形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

西安碑林博物馆现有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1087通碑石。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异彩。

陈列于小殿两侧的唐景云钟、大夏石马都是国宝级的艺术精品。唐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音质纯美,钟声清晰宏亮,钟上还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一段铭文,而且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

大夏石马是十六国时代匈奴族铁弗部建立的大夏国的作品,它继承了我国汉代石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珍贵的民族文物。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在“西安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文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重点藏品为我国古代书法名碑及汉唐时期石刻雕塑精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里包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欧阳询《皇甫诞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怀素《藏真律公帖》、张旭《断千字文》、唐昭陵六骏、东汉陕北画像石等。

正是因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拥有如此浩瀚的藏品,卓越的书法和艺术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被誉为东方文化及书法艺术的宝库、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老的石刻书库。它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全国18个特殊旅游景观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六七十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今天西安碑林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西安碑林博物馆正以其崭新的面貌谱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二)西安碑林的遗存

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截止2009年,西安碑林已存有《峄山刻石》《熹平石经》残石《三体石经》残石《司马芳残碑》《曹全碑》《邓太尉祠碑》《广武将军口产碑》《晖福寺碑》《孟显达碑》《智永真草千字文》《皇甫诞碑》《道德寺碑》《同州圣教序碑》《兴福寺残碑》《道因法师碑》《集王盛教序碑》《御史台精舍碑》《大智禅师碑》《石台孝经》《孔子庙堂碑》《多宝塔感应碑》《争座位稿》《颜勤礼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颜家庙碑》《不空和尚碑》《东陵圣母贴》《迥元观钟楼贴》《开成石经》《玄秘塔碑》《肚疼贴》《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大观圣作碑》《东坡集归去来兮辞诗》《淳化阁法帖》《米芾诗贴》《游天观山诗》《刘墉书贴》《游华山诗》《黄庭坚诗帖》《徐夫人菅洛墓碑》《吕他墓表》《元桢墓志》《元遥墓志》《于仙姬墓志》《赫连子悦墓志》《封李凤为宋州刺史文》《杨执—夫人独孤氏墓志》《南川县主墓志》《唐兴庆宫残图》《松鹤图》《达摩面壁图》《关中八景色图》《关帝诗竹图》等,共三千多通历代墓志书法碑刻、石刻造像。

西安碑林能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贡献分不开的。宋代时,由于无人管理珍贵的汉唐碑碣,有的被人用作砖甓,有的用于修桥,人为破坏严重。

元朝时期,西安碑林的碑石曾两次全部跌倒。明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发生8级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断裂。

清乾隆三十七年,爱好金石的河南巡抚毕沅率同僚到西安碑林视察,只见这里房屋倒塌,碑石横卧于荆榛瓦砾之间,环顾四周,满目荒凉,这种情况使他十分震惊和痛心。

随后,毕沅与同僚合义采取修整房屋,收集碑石,编著目录等措施,组织石刻陈列,建立管理机构和保管制度,使西安碑林得以保存了下来。

毕沅对金石文字具有浓厚兴趣,他认为,整修碑林的目的在于“庶考古者,得以观览也”。他为保护珍贵文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事迹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