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弘扬曾侯乙墓文化,了解湖北历史,弘扬荆楚精神,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更加感受到荆楚大地上曾今拥有的辉煌历史,随州市及湖北省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一)新建编钟陈列馆
随着一件云梦出土的漆壶被搬上手推车,湖北省博物馆的近万件文物将陆续告别库房,搬迁到新落成的省博物馆综合馆内,这标志着省博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并即将投入使用。据了解,此次文物大搬家,是湖北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一次文物搬迁。
2007年9月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内保存了三千一百多天的曾侯乙编钟,拆卸后被运往新建的综合陈列馆。
至200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已整整30周年。30年来,这套总重量达4421.48公斤的国宝经历过数次拆卸搬迁,但它更多的时候是静静伫立在一个特制的巨大玻璃罩内。
为了保证拆卸及搬运安全,专家们早就开始利用每天傍晚闭馆后的时间,对编钟进行全面“体检”。专家们不仅要用酒精细心擦拭钟体,还要仔细检查这些青铜器是否出现氧化、破损等现象。
专家们利用特制玻璃罩开启的机会,近距离地收集了编钟资料。他们利用定向话筒、数字录音设备、高清数码相机等,不仅收集到了编钟的准确乐音,还为每口编钟拍摄了一百多张不同角度的高清照片。
有了这些资料,编钟就有了数字化的档案。它们将会在新的综合馆曾侯乙墓陈列中派上大的用场。
由于全套编钟重量太大,而机械设备又无法进入馆内,省博物馆这次共动用了三十多名专业人员进行人力搬迁。
为此次文物大迁徙,省博特地开辟了三条“无障碍通道”,均通往综合馆一楼侧门。据了解,目前这三条通道中,最长的一条是从省考古所通往省博综合馆的,长五百多米。在编钟搬家启动后,还将再添一条“无障碍通道”。
编钟拆卸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即最先取中层的钟,然后再取上层的钟,最后取下层的钟。钟被取下后,就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一一用海绵层层包裹,放进防震小推车中,运到新的综合馆里。
由于每口钟的形制、铭文都有所不同,就算在运输中没按顺序操作,专家们在后续的安装中也不会出错。
在整个拆卸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钟架下层一组的第一口钟,这口钟重达203.6公斤,是65口钟中最重的。它顶端的挂钩悬挂在一对铜虎上,这对铜虎对面而立、双爪紧扣,正好紧紧抱住钟架横梁。
曾侯乙编钟其实是65口钟悬挂在巨大的曲尺形钟架上,如同组合玩具一样可以拆装。届时可将把整套编钟分拆开来,化整为零,搬到新馆后再重新组装。省博有关负责人表示,之前已有多次拆装经验,所以这个环节难度不大。
为了安全,两位工作人员在上面负责拉出这对铜虎双爪间的活动横销,下面的六名工作人员则负责托起钟体。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上面的横销便拉开了,下面的工作人员就一起用力将钟取下并轻轻抬放到地上。
从大家急促的呼吸声和沉重的脚步声中感觉到,即使是八个壮汉来拆这口钟,也是相当费力的。
新综合馆引进了一批高科技设备,可以实现观众与曾侯乙编钟的互动。
馆内设置有五台立体键盘,键盘上的每一个琴键都对应着相应的编钟。只要观众按动琴键,展厅内电子大屏幕上相应的编钟就会摆动起来,并且发出美妙的乐音。而这些乐音,正来自此次搬迁前取得的数字化档案。
与此同时,利用激光全息影像技术合成的三维立体编钟,也将悬浮在展厅空中。观众不仅可以触摸它,还可以通过敲击它来演奏乐曲。
与编钟陈列处相对十米开外,有一个面积约二十平方米类似吧台的区域。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将设立一个模拟编钟的互动设备,观众可在这里演奏编钟,并欣赏编钟发出的乐声。
编钟搬迁完成后,编钟馆成为了一个特展馆,引进了海内外的一些特色展览。观众最喜爱的编钟复制件演奏也常常在该馆演奏厅举行。
(二)举办编钟文化节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礼乐重器,不仅用于祭祀天地、宴宾奉祖、祈安送福,而且用于育人、教乐。据随州********马清明介绍:自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围绕这套编钟开展的理论研究、文物复制、乐舞展演蓬勃兴起,在海内外形成了热度不减的“编钟文化热”。
曾侯乙编钟作为文化大使周游列国,先后出访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已有六亿多人目睹了编钟乐舞,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来中国聆听编钟演奏。仿制编钟作为深受欢迎的礼品赠送给四十余个国家元首或友人。曾侯乙编钟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达三十余部。
为了隆重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首届编钟文化节于2008年12月8日在湖北省随州市举行。
编钟文化节上举行了随州博物馆新馆的开馆仪式。博物馆新馆与曾侯乙墓毗邻,新馆总投入亿元巨资,建筑主体为一个主馆和两个副馆,建筑面积9636平方米。
博物馆采用秦汉时期的高台建筑格局,外形主要体现楚城和编钟的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韵味。馆内曾国迷踪、曾侯乙墓、擂鼓墩二号墓、炎帝神农故里、汉风唐韵等系列展厅,采用了多种现代布展手段,十分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随州古代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随州********在致辞中说,随州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这里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1978年,随州擂鼓墩出土的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曾侯乙编钟出土的3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30年沧桑巨变,随州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举办编钟文化节,隆重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就是要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编钟精神,让随州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编钟文化节期间,随州博物馆免费对市民开放。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达三千多人,高峰时期达七八千人。
随州借助曾侯乙墓、编钟和炎帝神农故里等一批世界级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一些山水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人前来观光旅游。
(三)随州市弘扬古曾国文化
随州市围绕擦亮“两张名片”,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并做到了保护与开发并重。
曾侯乙墓开发以来,随州市一直高度重视保护工作。1978年发掘结束后,立即对墓坑进行了保护。按照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意见,在墓坑上兴建了保护棚。
1980年前后,保护棚建成开放,供游客参观。为了更好地保护墓坑木椁,便于游客参观,199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墓坑木椁进行原地疏干脱水保护,后来又修复了木椁。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内陈列有墓葬部分文物实物和图片,观众还可以观看到当年发掘过程的纪实电影等。
2008年12月8日,随州市成功举办了首届编钟文化节暨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的纪念活动,编辑出版了《随州出土文物精萃》,推出了以编钟为内容的主题曲《编钟敲起来》,并拍摄了以曾侯乙编钟为题材的电影《凤舞天下》。
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随州市博物馆,复原了曾侯乙墓址,建立了编钟陈列馆,组织了随州市古乐队,并将精美的青铜器鹿角立鹤的造型,矗立在市区显要的位置,确定为随州市市标。
为了继承并发扬优秀文化传统,随州市文体部门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先后公布了两批共44项市级名录。随州市申报的“中国古乐之乡”的名号也获批准,还编辑出版了《文化随州》《随州文化丛书》等书籍,大力弘扬古代曾国文化。
后来,随州市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了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并争取国家文物局将擂鼓墩古墓群纳入古代遗址名录,同时还做好了擂鼓墩曾侯乙墓保护棚的扩建工作,并精心打造国家级4A级文化旅游景区。
(四)编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编钟艺术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骄傲,怎样才能让这朵艺术奇葩在新时代里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呢?随州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复制编钟并奏出美妙乐曲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了复制。1983年1月6日至9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
专家聆听比较了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件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乐曲。
大家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一般听众都难以辨别。
后来,人们又将编钟搬上更多的音乐舞台,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
《春江花月夜》是借用古诗词为名,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民乐合奏曲,几十年来一直作为民族乐队的保留曲目。武汉编钟乐团用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演奏了《春江花月夜》,使这首乐曲意蕴更加深厚,充分表现了这首乐曲的意境:江鼓钟楼、明月花影、渔歌回澜、归舟桡鸣,一派微波荡漾、优美宁静的春江景色,与远处谯楼阵阵钟鼓和橹声急促、波浪起伏的情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无比美妙的画卷。
《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写的名作,共有11篇。作曲家特意对这部名作进行了谱曲。1984年10月,武汉编钟乐团分别与中央广播乐团的民族乐队和西洋乐队合奏了《九歌》的部分乐章,产生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2.首届编钟文化节明星献艺 2008年12月8日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场内灯光璀璨,市民期待已久的首届编钟文化节暨纪念编钟出30周年大型明星演唱会开幕。著名歌手孙楠、韩红、黄安等如约而至,给观众献上了一席音乐大餐。
本次演唱会吸引了包括技术学院全体师生在内的两万多名群众前来观看。省、市、区领导和外国嘉宾也观看、聆听了演唱会。
20时,随着光束“飞箭”射向舞台,一曲优美的开场舞《钟鸣乐都》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拉开了这场激情四射的演唱会的序幕。
几首歌曲和器乐独奏后,被邀为嘉宾主持的黄安献上了两首经典的曲目《新鸳鸯蝴蝶梦》和《样样红》。接着便是深受市民喜爱的组合凤凰传奇,给大家献上了《月亮之上》等三首歌曲。激情的演唱掀起阵阵高潮,观众不时挥动荧光棒高声欢呼。
当实力派歌手韩红以白色休闲装亮相时,现场观众兴奋不已。《来吧》《天路》两首歌好似天籁之音,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紧接着,观众期待已久的孙楠也闪亮登场,与韩红合唱了一曲《美丽的神话》,再次将晚会推向了高潮。随后孙楠又为观众献上了熟悉的《五星红旗》等三首歌曲。
晚会最后在歌伴舞《编钟敲起来》中结束,使得编钟韵味回荡不止。
3.编钟艺术团到武汉演出 2005年4月24日,“请到随州来”旅游推介会暨编钟专场演出在武昌首义园举行。这样一台气势恢弘的“百钟合鸣”,让观众大开眼界。
百钟合鸣为两千多年前楚国的最高礼仪。4月24日,首义园民众大舞台上,随州编钟古乐团的弹奏者们身着古色古香的楚国服饰,奏响了两架巨大的组合编钟,采用编罄、古筝、呜嘟等古乐器进行伴奏。深沉隽永的《苏武牧羊》、激情澎湃的《东方红》、清新明快的《茉莉花》,首首乐曲都令观众赞叹不已。
4.编钟奏响时代乐章 似乎是历史的巧合,1978年,当我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时,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曾侯乙编钟,在湖北省随县成功发掘。30年来,曾侯乙编钟奏响了贯穿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时代乐章。
编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1984年国庆节,湖北编钟乐团应邀到了北京,为共和国35岁生日献上了以编钟为主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并到中南海怀仁堂作了汇报演出。
1997年7月1日,在中英政府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嘉宾,欣赏了由音乐家谭盾创作并指挥、用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演奏的大型交响曲《1997:天地人》。其雄浑深沉的乐声,激荡人心,震撼寰宇。
为了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1997年11月至1998年3月,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精华展在台北、高雄两地举行。随后,台湾“文建会”通过台北鸿禧美术馆,向湖北省博物馆订购了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制件,藏入台湾“民族音乐中心”。
开展“编钟外交”,能够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1992年,“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别展”在日本东京举行,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其间,曾侯乙编钟等古乐器随展演奏了《楚商》《樱花》《四季》等中日两国人民所熟悉的名曲,令听众是陶醉不已。
1995年春,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节”在卢森堡举行。当年4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周代艺术品展”到卢森堡展出,编钟、编磬同时进行了现场演奏,引起卢森堡、德国、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媒体争相报道。神奇的编钟演奏使欧洲观众乐而忘返,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和好感。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于1982年和1996年两次来到湖北省博物馆。1999年6月,基辛格利用在武汉商谈合作项目的机会,再次到了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为了迎接基辛格博士的到来,博物馆献上了编钟演奏的《友谊天长地久》等节目,博得了基辛格的高度赞扬和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编钟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已走遍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人口约十分之一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了编钟的风采,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在中国聆听过编钟演奏,许多外国领导人还亲自演奏过编钟乐曲。
2007年11月,以编钟为“镇馆之宝”的湖北省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这让更多的普通百姓都分享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编钟还在北京奥运赛场上进行演奏,对整个运动会气氛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编钟音乐首次亮相世界性体育盛会,为中华民族争了光,发出了民族的宏音。
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被称作“金玉齐声”,由古编钟和玉磬合奏而成,形成了“金声玉振”的宏大效果。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其中记载:“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段音乐的曾侯乙古编钟原声,就来自湖北省声像博物馆。而与编钟相和的玉磬,也是用从湖北采集的玉石制作而成。
(五)编钟文化源远流长
湖北是两系文化的交融地带,曾国的都城随州处于这个地带的前沿偏北的位置。当地先民接受北方文化,并不是意志的选择,而是先因自然环境、后因历史积习而形成的。
这也是后来的曾国跟从周王朝的外在原因,是曾从周制的文化渊源。可以说北方文化是曾国先民文化之根。至今,随州的民众仍有许多人喜爱来自中原的豫剧,可见传统的力量和余绪。
分析曾侯乙编钟的文化属性,首先应注意其多功能性。它是礼器,其悬制、组合、装饰等外在特征,都是其所在礼制的物化反映;它又是乐器,其音响及乐律学方面的所有信息,又是其本身及其所属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研究我国古乐器,要考古类型学分析和音乐型态学研究并重,并且相互联系、相互比照。
编钟是随州人的骄傲,是湖北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编钟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浸润到中国人的血液里,无数的诗人热情地讴歌它。
湖北省领导2008年12月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曾侯乙编钟记》,是对编钟文化很好的总结。
《曾侯乙编钟记》全文如下:
炎帝故里,乐都随州,北倚桐柏,南蔽梦泽,踞江淮,连楚豫,因山水而秀,因神农而圣,因编钟而名。
音乐缘起,祀神娱人,谓舞阳骨笛,庖羲作瑟,神农造琴,女娲制簧,黄帝创律,尧改七弦,舜奏《大韶》,百兽率舞,凤凰来仪。编钟始于商周,兴于春秋,“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若夫声罪致讨,军旅之发,则击“行钟”;若夫祭祀宴宾,歌咏金奏,则鸣“谣钟”;若夫认称“宗彝”,承其宗宙,则奏“钟”;体合法度,节究哀乐,为仁智之器、礼仪之器,斯乃众器之表。然兴衰交替,沧海桑田,钟鼓重器,仅传于史。
变革开盛世,乐都谱新篇。擂鼓墩考古发掘,地下音乐宫殿,曾侯乙墓出土,金石之乐,辉煌展现。曾国侯乙,楚之宗彝,墓葬器物,万五千件。钟、磬、鼓、篪、笙、箫、琴、瑟,繁多精美。编钟悬乐,三八层组,上为钮钟,清丽嘹亮;中为甬钟,和谐铿锵;下为长枚,深沉雄浑。一钟两音,上下曾,三度和鸣,五八音域,十二半音,旋宫转调,逾越六宫。编钟铭文,二千八百,乐律典籍,失载绝书,深邃渊源有自,破除“钟律巴比伦”猜测,中华瑰宝,举世皆惊。
曾侯乙编钟,青铜极品,古乐重器,人间复鸣,其音如初,金玉齐声。状如游云,阵兮洋洋;行似流水,浩兮汤汤;势如奔马,力兮钧钧;八音至和,通神悟灵,灿烂雄厚,穷妙极巧。
东渡扶桑,西巡欧美,钟鸣千禧,寰球回响,《欢乐颂》歌飞扬,合声鸣,兄弟情,四海同。天籁之音,现千古绝响,颂友好和平。
香港回归,盛世大典,钟琴声管,协奏交响,《天地人》曲回荡,乐声起,举国庆,同胞欢。世纪强音,雪百年国耻,扬中华国威。
北京奥运,桂冠加冕,金钟石磬,原声融合,《茉莉花》调绕梁,金声振,华夏奋,五洲乐。激越谐音,圆百年梦想,弘奥运精神。
道曰:********,大象无形。曾侯乙编钟,隐世千载,形整音圆。何哉?格物致知,乃知其精;乐律术数,乃知其奇;铭文错金,乃知其妙。是故,盛世出,国器现;天地和,乐舞兴。若夫感天地、传道统、易风俗,唯编钟超众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