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26884400000008

第8章 祝寿习俗文化及发展

寿是我国五福中的核心内容,寿即长命,活得长久。寿与福相辅相成,长寿就是大福分。

民间常见“福寿双全”、“五福捧寿”等祈寿装饰题材,可见寿是能与福相提并论的吉瑞字符。而道教的养生文化,又是促进人生长寿和寿文化的重要方面。

(一)民间的寿星信仰

湖南长沙的寿星街,因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寿星祠而得名。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唐朝时,这里就建有寿星祠,一直持续至民国。据说,当年香火旺盛,很多人专程到这里烧香祈求寿星保佑。

再向南50多千米,就能到达真正的长寿福地南岳衡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寿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时期,山上建有大小寿星庙不下10座。山腰石壁上,还留有历代名家墨宝。其中一幅最为出名,相传是出自宋徽宗之手。

但是,古代南岳衡山供奉的主神却不是寿星,而是南极长生大帝。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南岳大庙,就是专为他而建造的。东南西北中五岳之神,都是由自然的山神崇拜演变而来的。

所谓南极长生的长寿意味,可能来自古人对南方气候的想象。而寿星在天空的位置也恰好位于正南方向,人们认为这里离寿星最近,烧香发愿、表达虔诚,也自然容易被寿星听到。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还常将南极长生大帝和南极老人星混同为一,这是因为他们名字中都有南极两字,与长生长寿概念接近的缘故。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这两位神的地位都远比彭祖为高。

彭祖,彭姓,名翦,又称为篯铿,颛顼的玄孙。父亲是吴回的长子陆终,母亲是鬼方首领之妹女嬇。因擅长烹饪野鸡汤,受到帝尧的赏识,后受封于大彭,是为大彭氏国,又称彭铿,传说中是彭姓的祖先。

自尧帝起,彭祖历夏、商朝,商代时为守藏史,官拜贤大夫,周代时担任柱下史。彭祖娶妻49个,生子54个。

相传,彭祖活了880岁,据说这个年龄是根据60天为一个甲子算的。实际上按照现在365天为一年的话,彭祖的实际寿命为140多岁。

彭祖虽然长寿有道,但毕竟是历史人物,比不得南极大帝和南极老人星天神一般尊贵。所以,说起寿星,还是以南极老人星或南极仙翁身份最为出名。

元明以来,道教神仙队伍不断壮大,而保佑长寿已是神仙的必做功课。如南极大帝、南斗北斗、“十二生肖”保命真君、“三十六天罡”、“六十本命甲子神”等,都具有保佑长寿的职能。不加节制的造神,其结果就是导致权力分散,大大削弱了寿星的神性。

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至此,寿星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进入民间,成为我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二)祈寿文化源远流长

商周时,有“长寿为五福之首”之说,青铜铭文中不乏耆、孝、考等与寿含义相近的文字。

我国民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存在“五福以寿为重”的观念,人们企盼长寿,珍惜生命,注重现世。

道家认为,人在一切都在,不是很偏重“来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世观,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始终不渝,并把祈寿的观念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传说中的神仙都长生不老,因此求仙增寿成为祈寿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认为天上的南极老人星主国家之寿、寿星主民间之寿,从周代起便有祭祀寿星的隆重活动。

秦汉时期,黄老思想导致神仙观念盛行,人们企盼修炼成不老的神仙。生活安逸、寿与天齐的神仙难以企及,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苦苦求索长生不老的灵丹。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携500童男童女去东海寻找仙山,向仙人讨长生不老药。

徐福,秦代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

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

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好心的名医,就把他出生的村庄改为“徐福村”,并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庙”。

而“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仙过海”等题材,也均有求仙祈寿的寓意。

此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民间又有“忠义成神,孝悌成仙”之说。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在民俗活动中祈寿似乎更加实际。生日祝寿是最常见的祈寿活动,围绕祝寿的装饰主题极为丰富,如万寿如意、五福捧寿、多福多寿、福寿绵长等。

寿字本身也有许多装饰变化,长字形的叫长寿,圆字形的叫团寿。也有多字表意的图案,如“百寿图”,就是用100个不同形状的寿字组成。这些寿字还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家俱、建筑、器皿上,反映了中国人用寿字符护佑自身,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三)祝寿文化起源及发展

在我国的历史传说与文学作品中,南极寿星、麻姑献寿、八仙祝寿、蟠桃赴会等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在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寿文化,更是千变万化,让人目不暇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已经出现了“上酒献寿”的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诗经·豳风·七月》写道: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

文中所用的“万寿无疆”这样的颂语,在今天的祝寿活动中仍十分常见。应该说,春秋战国以后的献酒上寿活动,虽然并不一定与特定的生日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活动本身具有“为人上寿”的特点,因此仍然可以说是今日祝寿礼仪的****。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寿诞日被称为“圣寿节”。皇帝还为自己的寿辰制定了专门的节日,如唐玄宗寿辰叫“千秋节”,唐武宗寿辰叫“庆阳节”,唐宣宗寿辰叫“寿昌节”,唐昭宗寿辰叫“嘉会节”。

而宋朝的宋太祖寿辰叫“长春节”,宋太宗寿辰叫“乾明节”,宋真宗寿辰叫“承天节”,宋仁宗寿辰叫“乾元节”,宋英宗寿辰叫“寿圣节”等。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寿诞之日统称为万寿节,皇后的寿诞则统称为千秋节。

从春秋时代周简王至清乾隆2300余年间,历朝历代都有皇亲国戚、朝臣名士,以书写寿字祝贺诞辰的例子。如春秋左丘明,战国毛遂,汉代张衡,三国关羽,晋朝王羲之,南北朝寿阳公主,隋朝杨益,唐朝武则天,五代石敬瑭,宋朝苏轼,元朝赵孟,明朝李益,清朝书麟等。

旧时,彭山县民众给老人祝寿过生日,都会张挂一幅寿星画像。虽然请神下凡往往流于形式,但生日宴会能博得老人高兴,却是实实在在的。

家人齐聚,子孙满堂,品尝美酒佳肴,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场面,是表达孝心和亲情的家庭仪式,寿星画像则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物。

过生日祝寿的风俗起初并不盛行,这或许源于一种质朴的观念,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降生日,实际上就是母亲的受难日。缅怀父母之恩,与为自己祝寿的喜庆气氛很不相合。

至明清以后,给老人过生日的风俗才逐渐兴起。康乾盛世几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使民间祝寿的风俗得以兴盛。

历史上最奢华的一次生日宴会,是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这一年乾隆74岁,又喜得五世玄孙,自称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乾隆帝颁诏,请天下60岁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计6000余人,来紫禁城赴宴,庆祝自己的生日。

一张名为《万寿盛典》的图画,描绘了当时的盛况。老人们在家人的搀扶下应邀赴宴,布满京城大街小巷。

上行下效,从清朝以来,给老人做寿过生日蔚然成风,并逐渐形成繁杂的礼仪排场,有些老规矩还一直沿袭至今天。

比如过生日的年岁原则,一般是过整数寿。但70岁以后,又增加很多说法。77岁又称喜寿,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名;88岁又称作米寿,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这是因为,“年过七十古来稀”,多一种说法也就多了一次阖家团圆让老人高兴的机会。百岁以后,更是年年都要办,而且要大办特办。这样做是儿女表达孝心,希望借此带给老人更多幸福感。

重视家庭、亲情,敬老爱老,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祝寿典礼则是这种美德的外化形式。虽然寿星不再具有威严的神性,却因为民间伦理生活的需求,使得这一敬老之俗代代相传。

(四)中国人的寿字情结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先辈们把对寿的崇拜和敬仰,注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留传下来,寿成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老人过生日叫寿诞、寿辰,祝福老人过得安康长寿,有寿安、寿宁、寿康、寿乐、寿恺等,为老人举行寿宴的厅堂叫寿堂。

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寿堂上,供奉有西王母、麻姑献寿、东方朔、八仙等神仙寿星画像。寿宴桌上挂摆的有寿屏、寿伞、寿幛、寿彩等。供照明的有寿烛、寿灯等,供饮食的有寿酒、寿面、寿桃、寿糕。

此外,祝寿的文章称寿序,用于祝寿的文艺形式有寿词、寿诗、寿联、寿画等。用来贺寿的礼金为寿金。把被祝寿的人称为寿星,年纪大的称老寿星,并称男的为寿公公,女的为寿婆婆。

对于寿诞,几乎每一个具体的年岁,都可以找到巧妙的借代。60岁为花甲寿,70为古稀寿,80岁、90岁为耄耋寿,百岁为期颐寿。

如果未到整数,只有77岁、88岁、99岁该怎么称呼呢?郭沫若曾同数学家华罗庚,有过一次讨论寿称的轶事。郭沫若说,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助于数学和文学了。有人把77岁称为喜寿,88岁称为米寿,99岁称为白寿。

华罗庚插话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沫若解释说:“原来这是三则字谜。”喜寿可猜为77岁,因为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寿可猜为88岁,因为米字的本身就是“八十八”三个字组成;白寿可猜99岁,因为白字是百字缺“一”。

华罗庚禁不住拍手笑道:“这三则寿谜的谜底解得多么有趣呀。人说郭老博学多闻,此言果然不虚。”

此外,也有茶寿指108岁的说法。因为茶是双十构成草字头,即“二十”,中部是八,再下部是木,即由十和八构成“十八”,草字头的“二十”再加下部的“八十八”,一共是“一百零八”。因此,祝寿送茶,表示祝愿长寿。

我国祝寿送茶的民间习俗,甚至传到国外。日本、英国就有这种礼节,这是我国寿诞文化的国际输出。相传在18世纪初,英国皇家贵族向女皇祝寿,要求必须用安徽的祁门茶。

在我国民间,借求神拜佛以延年益寿的,还有求寿习俗。为表达孝心,延长亲长寿命,又有借寿之俗。用于长寿的香疗器具,有福寿香印、长春永寿香印、寿篆锦长香印、万寿篆香图、延寿篆香图等。

生前所造的墓穴叫寿,生前打的棺木称寿棺、寿木、寿器。人死了又称寿终、寿寝,为已经亡故的父母或祖父母的寿日祝寿叫冥寿,也叫阴寿。

至于用寿来命名的自然风物、古迹建筑、人名,则在我国到处可见。以寿名山的有北京万寿山、秦皇岛长寿山、广西万寿崖;以寿名县的有寿宁、寿光、寿阳、仁寿,还有四川长寿县、湖北钟祥县长寿镇、湖南平江县长寿街等。以寿名建筑物的,有益寿殿、延寿殿、寿安宫、永寿宫、万寿宫、福寿观、万寿寺、万寿厅、万寿堂等。

在生活中,我国人民也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有了寿而康、寿露春、长寿玉液、福寿酒、福禄寿喜酒;推出了百寿宴、福寿宴、长寿宴、龟寿宴、鹤寿宴,以及万寿龙芽、无比寿芽、梅花寿果等寿菜品种。

至于用寿取名的就更多了。仅就著名书画家来说,就有汉代毛延寿,五代后蜀李寿仪,唐代何长寿,明代万寿棋,清代陈洪寿、胡公寿,近代黄山寿等。

每逢节日来临,为表达对老人的美好祝愿,以组字形式画一幅“寿星图”,祝老人节日愉快,健康长寿!

(五)书画中的寿文化

我国书画中的寿文化,也十分得绚烂多彩。在我国历代碑刻、钟鼎、汉砖、帛书、竹简、典籍、器物、书画中,均有大量的寿字。

汉《礼器碑》之寿,被誉为东汉绝品。源于东汉田儒书写的《镂寿碑》,字体洞势严悦,用笔轻重自如,收放潇洒,令人赏心悦目。

晋王羲之的《兴福寺断碑》中的寿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穴,堪称书法之精品。

此外,广西梧州冰井寺吕仙纯阳之寿,字体方正,圆润古朴,刚阳而不乏秀美。

冰井寺的“寿”字碑为陈抟所作。碑上有一大“寿”字,落款为“陈抟书”。“寿”字一气呵成,笔势遒劲。碑长1.8米、宽0.85米,厚0.13米。

陈抟生于唐末,举进士不第,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陈抟为道士,擅长气功,尤长于书法,但书法作品传下来的不多。

“寿”字碑置于冰井寺。冰井寺始建于唐代,是当时梧州最宏伟的建筑。寺院内种有许多奇花异草,还有两座古钟和两个鼓。清光绪二十三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英国海关税务司就曾将冰井寺的一角作为官邸。“寿”字碑置放在主神位附近。清光绪三十一年,梧州知府庄蕴宽将冰井寺改为冰井学堂。

宋朝范成大《停云馆法帖》之寿,笔锋隽秀遒劲,有一泻千里之气势。出自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寿字手迹,结构严谨,章法舒朗。

不同朝代,不同字迹,不同形式的寿字书迹,构成了我国历代书法奇观。

在古今书画作品中,不仅留下了原始形态的“上酒献寿”习俗的珍贵资料,而且也留下了历代知名画家,根据历史与传说创作的大量有关寿文化的绘画传世作品。如汉代的彩画《夫妻宴饮图》,以及魏末画像《竹林七贤图》,记录了中国人原始形态的祝寿习俗活动。

隋朝有敦煌壁画《西王母》,宋朝有徽宗赵佶的《瑞鹤图》,宋人《耄耋图》。赵佶的《瑞鹤图》,表现的是在庄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门上方彩云缭绕,神态各异的丹顶鹤翱翔盘旋,空中仿佛回荡着悦耳动听的仙鹤齐鸣的声音。

木版年画“东方朔偷桃”,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套色木版画史料。

明代有早期年画《南极星辉图》,唐寅的《东方朔图》《王母蟠桃园》,方仪的《祝寿图》。

此外,还有吕纪、吕文英的《竹园寿集图》,画中描述了1499年户部尚书周径、吏部尚书屠、御史侣钟3人同值60岁大寿,诸僚至周径私宅置酒同庆的故事。

画中诸公之相,各逼其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官员祝寿之风的实况,以及我国寿文化习俗的早已形成。

清代,北京、苏州、山东、开封、朱仙镇等地的年画中,都有不少反映寿文化的内容。

另外,还有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寿比南山图》、《老子授经图》、《麻姑献寿图》、《三星图》;吴昌硕的《寿桃》、《神仙福寿》、《桃寿千年图》等多人的诸多作品。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群仙祝寿图》是任伯年人物画的杰作。这是巨大的12幅泥金画地的通景屏,共描绘了46个神仙人物共赴王母的寿筵。

为了营造画面气氛,表达群仙祝寿的仙灵境界。任伯年想象力超凡,他把各路神仙人物安排由地面、空中和海上分路去赴宴,场面宏大。画家将人物划分5大组块,每组人物之间又相互关照、疏密多变、错落有致。构图采取交叉重叠式展开,活泼灵动,穿插树木、花鸟、山石、建筑、海水、云雾,画面显得丰富统一。任伯年用色明快、鲜活,朱砂、石青、石绿在泥金的画地上浓彩淡染,整幅画面金碧辉煌。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是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吴昌硕的《寿桃》立轴,以浓墨重彩为之,笔蘸浓艳的西洋红,直落宣纸,以淡黄色衔接,再加深红点染,让人感觉累累桃实饱满丰盈。画家以书法入画,用劲健的笔法画出枝叶、湖石的挺秀之姿,使带有世俗气息的题材避免流于俗媚。

《桃寿千年图》是吴昌硕晚年时的精作。题曰“灼灼桃之华,赧颜如中酒。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寓意寿长千岁,洪福万年。

此外,在清康熙年间,瓷都景德镇将一万个异体寿字集于一体,于御窖场曾生产出一只青花万寿瓷瓶。瓶高0.77米,胎体厚重,胎质洁白细腻,形体端重秀丽,通体白釉,绘满青花寿字蔓纹。

寿字根据器形的变化,分别绘于瓶的口、颈、腹、足四个部位,以腹部最多最密,整整10000字,寓意万寿无疆。寿字采用各种篆书异体书写而成。据考证,这只青花万寿瓶,是专为康熙皇帝精心烧制的一件祝寿品,于是出现了“万寿图”。

到了慈禧60岁寿庆时,又出现了千寿图。据传,在慈禧寿诞之前,清廷便组成了一个为庆贺慈禧60岁大寿,而搜集古今寿字的班子,结果竟搜集到了4000多个不同笔画的篆体寿字。接着又组成一个刺绣班子,将4000多个寿字,用五彩丝线绣在锦缎旗幡上面,称之为《千寿幡》。

近现代作品中,也有不少以寿为题材的,有的近现代画家为表达对祖国的深情祝福,以水仙、寿石、万年青、红灯、博古等吉祥长寿之物入画,寓国寿无疆、康乐万寿。

有些画家还常以梅、桃、菊、松、柏、鹤、绶带鸟、锦鸡等象征长寿、春色吉祥,以寿物崇拜,以柏谐百,以竹谐祝,以鹤谐贺,创作的千寿图、百寿图、祝寿图、贺寿图,给人以健康长寿美好的享受。

在我国民间,千百年来被推崇具有长生不老神奇本领的各路仙人、吉祥物像,构成了中国人祈福求祥、盼望寿运长久的一幅美丽神奇的景观,中华群仙荟萃的巨幅画卷。

一个寿字,给中华民族追求生命的旺盛与长久,注入了无限美妙的激情。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寿的企盼,展现了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崇寿文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