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艺术的一种,又归于广义的造型艺术。工艺是工艺美术的简称。通常指的是在外部形式上经过艺术的处理、带有明显审美因素的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这一类实用艺术。它以工艺和美术的存在为前提。
工艺大多为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是人民群众艺术创作的基本形式之一。作为艺术的一种,它是从手工业生产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后才形成的,工艺是对手工产品进行造型和装饰的美化技艺活动,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与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着的工艺文化。
(一)分类
工艺是绘画、雕塑和书法等艺术之母。工艺的范围广泛,品种繁多,通常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种是将它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两大类,前者指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日用品,如花布、茶具、餐具、灯具、绣花织品、编织物、家具等;后者则专指供观赏用的陈列品,如象牙雕刻、绢花、麦秆贴、金银首饰、装饰壁等。
另一种是从制作特点和艺术形态的角度,将工艺分为传统工艺、现代工艺、装潢美术、民间工艺4大类。工艺的制作,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念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二)年画行业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1.简介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直至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年画,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至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无论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年画,这些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
2.工艺 大体经过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
制作木版年画的技艺,多为世代相传,工艺考究,镂刻精微。年画艺人可谓匠心独具,对各年龄层次的人所居住房间适合贴什么样的年画,都有考虑。
其中有一类年画,是专用来布置新房的,此类年画习称喜画。喜画多围绕早生贵子、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美满等内容来创作,字意吉祥。这些画,有的可单独张贴,有的颇有讲究,要成双成对张贴,如麒麟送子图,以迎合好事成双的心理。其张贴的方位,一般选在窗旁、窗顶、炕头墙壁。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民间木版和手绘年画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种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年画却因为它是历史的缩影,有着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雕版工艺所表达的美感以及民俗民风的完美体现,反而凸显其市场收藏投资价值。
3.溯源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另一说始于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明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就是《四美图》,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当时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及至明末崇祯年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给人以一种幽默感。印制方面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之“西洋之剧场”就是。
4.产地 年画的出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南方是在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产量和制作,都各有明显的风格,而且市场的范围很大。
这因为,年画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是民间所创造、所喜爱的美术作品。虽然年画在宋代已经具有了雏型的规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则在明代,资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杨柳青的产品。
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为悠久,可谓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二)碑刻行业
碑刻在词义上可以理解为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一般理解为用书法体刻在碑石上的书法。
1.特点 一般人认为碑刻是由石匠所刻,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实际上碑文特别是皇家、名家名人的碑文都是由碑刻艺人用复杂细致的传统手工工艺镌刻的。
石匠与木匠、瓦匠、漆匠一样都属于建筑行业范畴。而碑刻艺人属于文化产业范畴,产品加工属于艺术加工。
书法功底对碑刻艺人非常重要,他们要熟知楷、隶、行、草、篆等字体的特点,平时没活儿时就练书法,因为只要有了书法功底,才能更好地表现碑文的笔锋。而石匠不需要这些训练,一个不认字的文盲可能是石匠好手,但他干不了碑刻艺术。
碑刻艺人是摹、刻、拓工艺一体化,每件碑刻完成后,镌刻者要拓出头帖进行验收,特别是要拓出精致的五金帖。而石匠是不会拓帖的。
2.祖师爷 碑刻艺人的祖师爷与石匠不同,不是鲁班爷,而是文昌帝君,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艺人们都会聚在一起纪念他。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是元仁宗时期的事。
元仁宗延祐三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称,梓潼帝君叫张亚子。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
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
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
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主管人间功名的神,所以从元代开始,进京赶考的举人在考试前都去东岳庙内文昌殿求文昌帝君保佑自己功成名就。从这个意义上讲,碑刻艺人是为人间功成名就作记录的人。
(三)根雕行业
根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工艺行业。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1.起源发展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
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2300多年前我国古代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
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
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唐时邺官李泌曾经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韩愈《题木居士》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
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我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至今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这些树根雕刻的佛像,可与泥塑、石雕的媲美。
2.成熟繁荣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它实用品。
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
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3.根雕祖师 根雕的祖师相传是鲁班爷驱逐出门的徒弟泰山,这里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传说很早以前,泰山前麓住着一对年轻夫妻,他们婚后连失两个孩子。这年进了腊月没几天,随着一声啼哭,妻子又生下了一个白胖儿子。他们害怕再失去这个孩子,就按照一个算命先生的嘱咐,给孩子取名泰山。
有了泰山这个响亮的名字,那孩子不但长得水灵,而连个头疼脑热的病都没有,十分招人喜欢。泰山长到10岁的时候,成了个小机灵鬼,整天带着一帮小兄弟不是用黄泥弄个狗呀猫呀的泥塑,就是用秫秸扎个鸟呀兽的,虽无人教他,却做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
这一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来到泰安城做活,正巧投宿在泰山家中,一住就是半年。穷人的孩子无钱念书,学种手艺也就可以谋生了。鲁班临走的时候,泰山的父母提出让孩子跟他学习木匠,鲁班觉得孩子尚小,但又不好回绝,只好收下了泰山这个徒弟。
从此,泰山跟着鲁班师父走南闯北,走东家转西家,给人家做家具,做门窗。泰山对那些锛呀刨的似乎无心学习,而对鲁班的木雕倒是很感兴趣,每当鲁班在太师椅、拔步床上描龙绘凤、刻花刻鸟的时候,他总是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过后自己再找块木头学着师傅的样子刻。
由于泰山年龄小,还是个孩子,鲁班师傅也不逼着他学。就这样,泰山跟了师傅将近一年,师傅见他在木工方面确实不入门,怕他学不成手艺,反被锛呀锯的伤了身体,不好向他父母交待,就对泰山说:木工是个力气活,你年龄还小,先回家去,等长大了想学的时候,再来找我。随后,就派人把他送回了泰安。
泰山回到家里以后,又开始了天天打柴挖药的活计。有一天,他发现那些挖回来的树根奇形怪状,有的像喜鹊登梅,有的像猴子探月,有的像二龙戏珠,有的像麒麟送宝。他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从鲁班师傅那里学来的雕刻手艺,反复琢磨,精雕细刻,把那些平常只能当烂柴烧的木头,制成了一件件工艺品,然后拿到岱宗坊附近,向游人出售。
几年以后,鲁班为了造登城云梯,带着他的徒弟到泰山来选木材。当他来到岱宗坊附近,见有人摆着许多用树根雕成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不禁叹为观之,连声叫绝。就在鲁班细细品味那些工艺品的时候,只听摆摊的人说道:“师傅,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泰山呀,你什么时候到的泰安,怎么不到我家坐坐?”
这时,鲁班才发现,那摆摊的小伙子不是别人,原来就是前几年跟随自己学艺的泰山,不想几年前的一个玩童,竟有这手绝活,顿生后悔和惋惜之情,不禁脱口说:“你刻的这些东西太好了,当初不该把你送回家,我真是有眼不认泰山。”
话毕,泰山收拾好东西,拉着师傅回了家。据说,后来泰山在鲁班和的指点下,创造了许多根雕珍品,从那以后,也就有了根雕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