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26884800000006

第6章 建筑特点

透过现今的宫城遗址,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唐朝宫殿的典型代表,唐大明宫在建筑风格和规模上,都雕刻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

大明宫与我国历代的古都遗址相比,其建筑宏伟、布局考究、工艺卓绝、形态富丽,充分昭示了大唐盛世的辉煌以及那个年代的建筑成就。

(一)建筑风格

经过考古学家在大明宫内的发掘工作,现今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三清殿遗址等大型遗址都得以与世人见面。从已经出土的遗址遗迹来看这座古宫城的建筑风格,学者们对唐大明宫建筑总结了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从整体来看,大明宫建筑群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和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

其次,大明宫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一千六百多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即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形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再次,大明宫建筑在技术方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和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五千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十米,这可以证明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另外,大明宫在建筑艺术方面,该建筑群建筑工艺精细而成熟,凝聚着当时匠人们的智慧结晶。大明宫每个殿堂的门窗都设计的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和大方的印象。建筑风格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大明宫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

其中,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10余米,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五米稍多,最大梁栿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少。用较少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了。

唐大明宫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建筑成就,应当说与唐代当时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二)、建筑布局

大明宫不仅建筑风格端庄富丽,建筑规模也是后世许多朝代所不能媲美的。关于大明宫的规模,《唐六典》《长安志》《唐西京城坊考》《长安图》里记载不一,与考古实测也有出入。

经过实地测量,纠正了文献记载中关于大明宫范围数与平面形制上的错误,确认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为3.3平方公里,是一座平面形制南宽北窄的楔形,为长安三大内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

造成大明宫这种建筑布局的原因,总的来看,是受到了三个条件的限制。

其一,“大明宫地本太极宫之后苑东北面射殿”。唐太宗开始营建大明宫,是在此射殿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的,因而宫内的布局,受到了原先建筑物一定的限制。

其二,大明宫地处龙首原上,宫内的建筑只能因山原的起伏之势而建,布局规划也受到了地形条件的一定限制。

其三,大明宫的营建,经过了贞观和龙朔两个时期,两次大型的施工,时隔27年,逐步扩建而成。起初仅为避暑之离宫,后来才发展为皇帝听政的地方。因而在建筑布局上,很难有一个完整严密的规划。

正因为如此,大明宫的平面形制,并不是传统规矩的方形或长方形,而是北窄南宽的楔形;宫内有些建筑的排列,也不十分规整;殿阁的建筑坐向,也不都是坐北朝南等。

由于大明宫的建筑受到以上条件的限制,所以唐代大明宫群在规划布局方面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大明宫的基本布局,仍采取“前朝后寝”的传统殿堂建筑原则。宫内的建筑,以紫宸门为界,划分为前朝和后廷两大部分。紫宸门以前,属于前朝大典和中朝听政议事之处;紫宸门以后,属于后寝地区,为皇帝在内廷引见个别亲信大臣及皇帝与后妃居寝之所。

其次,大明宫虽然由于龙首原地形条件的限制,宫内建筑的排列不如太极宫那样规整严格,但以中轴部位安排主要建筑的布局思想,仍然十分明显。

如丹凤门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殿,依龙首原地势起伏,南北相沓,都建在山原的高处,如《雍录》所载:

唐大明宫尤在高处,故含元殿基高于平地四丈。含元殿之北为宣政,宣政之北为紫宸殿,地每退北,辄又加高,至紫宸殿则极矣。

这种以中轴部位和在原冈地段安排主要建筑的做法,既突出了三大殿象征最高封建统治的重要地位,又使这些宫殿建筑更加巍峨高耸和雄伟壮观。

其三,在大明宫北部的内廷地区,以中部的太液池为界,又分为东西两个大的活动地区。太液池以西,以麟德殿、金銮殿和翰林院等为主,是皇帝在内廷引对僚臣、举行宴会和观乐赏戏之处;太液池以东,以蓬莱殿、浴堂殿、绫绮殿等为主,主要是皇帝与后妃的生活区。

其四,大明宫附设有防卫性的布局结构。如在宫城的南部,增设了三道东西方向平行的宫墙。第一道宫墙在含元殿前120米处,第二道宫墙与含元殿相齐,第三道宫墙与宣政殿相齐。第三道宫墙的修筑,不仅使大明宫前朝部分在布局上有前、中、后的内外之分,而且宫墙层层相隔,利于防卫。

同时,在大明宫宫城北部的东、西、北三面,修有防卫性的复墙夹城。此外,宫内的含元殿和麟德殿,多采取对阁连廊的建筑形式,形成了一组组严密的防御体系。大明宫的这种防卫性的布局和建筑结构,反映了当时武则天为巩固其统治而注重于内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