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愿纳交,或称契家,言乡里族属吻合,稍稔,邀至其家,妻妾罗侍,宝玩充案,屋宇华丽。好饮者,与之沉酗,同席或王府或朝士,亲属或太学生,狎戏喧呼,或诈失钱物,诬之倍偿。好游者,与之放恣衢陌,或入豪家,与有势者共骗之。好呼卢者,使之旁观,以金玉质镪,遂易瓦砾,访之,则封门矣。或诈败以诱之,少则合谋,倾其囊,或窃彼物为证,索镪其家,变化如神。(扮大款行骗法)
这是概括描写,将骗子的惯用方法,综合分类披露。总起来说,扮大款行骗是他们常用的方法。
骗子们往往用这样的套路:
在某个场合突然碰上,一般都是小型或大型的高层次聚会,或者都是重要的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参加的聚会,双方交换过名片后,骗子就开始套近乎,说是通好之家,说是本乡本土,说是家族亲近。稍微熟悉一点后,骗子就盛情邀请到他的家里(谁知道是不是他家),啊啊,房屋装修如此豪华,家具摆设如此高档,收藏柜上还放着各式各样的珍贵玩品,骗子还唤来大小老婆,轮流侍候,殷勤得很。
钓鱼的对象,如果喜欢喝酒,那么就和他一起喝,大杯大杯地喝,就是那种要喝醉喝死过去的喝法,酒一下去,什么话都会说了,什么话都敢说了,当然,喝酒还要有陪伴,这陪的人还要有身份地位,太学博士生,高级知识分子,官员贵族,反正都是有身份的(也是可以装的嘛,在一个行骗发达的社会,骗子的人才资源一定不缺少),猜大拳行酒令,热闹非常。
突然,有人高喊:我多少多少现金不见了,我某某贵重东西不见了,众人于是一起指证,那个被骗进的,虽然心里清楚,但见对方人多势众,不吃眼前亏,还是掏尽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不够,那就写欠条,乖乖签字画押,哈哈,一大笔钱财到手了。
钓鱼的对象,如果喜欢游玩,那么,就请他一起疯狂地玩,然后,再入有钱人家,一起合作骗他。
钓鱼的对象,如果喜欢玩呼卢博彩,就让他在边上观看,用金玉当铜钱抵押,游戏玩完,偷偷地换成瓦片小石块。等到发觉,再去寻访,那赌博的地方,早已屋空人散了。或者与人合作,装作赌输,一步步引诱对方下注,直到对方将钱输光为止,或者将对方的东西偷来,再佯装寻找到,跑到对方家里讨要报酬。
说完骗子的常用手法,陈作家开始一一举例了,这些例子,可都是他亲自采访来的呢,或者都来自于官方权威报纸披露。
第一个扮大款骗人的案例:
如净慈寺前,瞽妪揣骨,听声知贵贱,忽有虞候一人,荷轿八人,访妪曰:“某府娘子令请登轿。”至清河坊张家疋帛铺前,少驻虞候,谓铺中曰:“娘子亲买疋帛数十端。”虞候随一卒荷归取镪,七卒列坐铺前候,久不至,二卒促之,又不至,二卒继之,少焉,弃轿皆遁矣。
南山路上的净慈寺前面,这个路段,靠近西湖,是个热闹的地方。
受害者是个会算命的瞎眼老妇。这老妇,眼虽瞎,却学得一手听的好本事,她能听出人的贵贱。
有一天,一高官的秘书(虞候)来了,带着一行人,抬着大轿,找到老妇说:某府娘子,请您老人家去给她算命呢。老妇人一听,呵,八抬大轿,是个有钱人家,还秘书来请,一定是个官宦人家。
起轿!走吧!瞎老妇乐呵呵地上路了。
轿到清河坊,张家疋帛铺前,带队的秘书示意停轿,他对铺子里的掌柜讲:老板,我们娘子要买上等的锦帛,拿几十端布来。锦帛量好,秘书和一个轿夫将东西先带回,说回去拿钱。七个轿夫,齐齐地坐在布店门口等,过了好久,钱还没有送来,两个轿夫站起来商量:我们去催促一下,你们慢慢等噢。又过了好久,又有两个轿夫站起来,开始发牢骚了:怎么回事嘛,人呢?不会出什么意外吧,我们再去催促一下。
就这样,最后,轿夫将轿丢弃在布店门口,全跑了。可怜那瞎老妇,还坐在轿中傻呼呼地等着去给贵人看相呢。(这个环节,有点疑问,老妇为什么不起疑心?在明清的笔记里,这个老妇被描写成傻呆妇,这就合情合理了)。
第二个扮大款骗人的案例:
有富者揖一丐曰:“幼别尊叔二十年,何以在此?”引归,沐浴更衣,以叔事之,丐者亦因以为然,久之,同买疋帛数十端,曰:“叔留此,我归请偿其直。”店翁讶其不来,挟丐者物色之,至其所,则其人往矣。
上当者是一乞丐,他应该是心里有些数的,可以说是故意上钩。
某天,那乞丐在杭州城某处乞讨,一富人突然朝他作揖:叔叔啊,您为什么在这里流浪呢?您可能不认识我了吧,我是您的侄子啊,一别二十年了,您一定认不出我了。
乞丐高兴坏了,哪里钻出来的小子,一定认错人了,管不了那么多了,将错就错吧,反正混得这么差。富人将乞丐带回家(谁知道是不是家呢),理发洗澡,一番梳洗清理后,富人将乞丐当叔叔对待,好吃好喝供着他,乞丐乐得享受。
过了一些时间,叔侄俩一起去一家布店,要买数十端的布,呵呵,同上面一样,又是数十端,看来,在南宋的临安城,这数十端布还是很值钱的,不然,费那心干啥呢。
老套路又出现了:没带现金,我将老叔留在你店里,一个大活人,又跑不掉的,你们放心好了。时间过去很久了,侄儿还没送钱来,店老板就带着乞丐找回去,找啊找,走啊走,终于到侄儿家里,一看,家里空无一人,人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第三个骗人的案例:
有华衣冠者,买疋帛令仆荷归,授钥开箧取镪,坐铺候久,晚不来,店翁随归,入明庆寺如厕,易僧帽裹僧衣以逃。
这个穿着很体面的家伙,带着仆人,先到布店里买了很多的上等好布,让仆人带着东西先送回家,当着老板的面给仆人钥匙,让他开箱将钱送来。
体面人就在店里坐着等,等啊等,仆人还没来,体面人抱歉地对店主讲:老板,要不,您随我一起去家拿钱?老板还能说什么呢,只好跟着体面人去他家拿钱。经过明庆寺,体面人嘟囔着:老板,烦等我下,内急,进去上个厕所,一会就出来。老板还能说什么呢,人有三急,只有等了。
那体面人,进去后,立即易装,戴着和尚帽子,穿着和尚衣服,一个真的假和尚,双手合十,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在老板面前,明目张胆地离去。
第四个案例:
戴生货药,观者如堵,有青囊腰缠者,虽企足引领,而两手捧护甚至,白衫者拾地芥衔刺其颈,方引手抓,则腰缠失矣。
这其实是偷了,用干扰法设计,有点超出了骗术范围。
那姓戴的卖药,许是药比较好,看的人里外三圈围着,有点像《水浒传》中打虎将李忠在渭州卖药,武艺二三流,但耍起来还是有两下子的。
观众甲,腰里别着个青布袋,也伸着个头看,可是,他的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脚尖踮起来,头颈伸得老长,但两手却紧紧地护着腰里的布袋,这不明显露马脚了嘛,一定有比较值钱的东西,否则干嘛这样捂着?
观众乙,那穿着白衣服的,见此情景,地上随手捡个小草杆,往观众甲头颈里刺一下,观众甲以为是什么小虫虫呢,顺手去抓,两手放空,一瞬间,腰里的布袋没有了。
第五个案例:
殿步军多贷镪出戍,令母氏妻代领衣赐,出库即货以偿债。
这基本上是一种连环借贷行骗。
大宋王朝的殿前军,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
军人们通常的一种做法是,先借出一笔钱,而每月(每季?每年?)的衣赐(绫、绢、绵、罗),就让母亲或者妻子代领。这些衣赐领出后,随即卖掉还债。
呵呵,部队里吃喝都不用花钱,这样连环骗借,可以养活一家老小。政策肯定不允许,否则,作家不会将其列入骗术之一类。
第六个案例:
有少年高价买老妪绢,引令坐茶肆内,曰:“候吾母交易。”少焉,复高价买一妪绢,引坐茶肆外,指曰:“内吾母也,钱在母处。”取其绢又入,附耳谓内妪曰:“外吾母也,钱在母处。”又取其绢出门,莫知所之。
这混帐少年,实在是个行骗高手。
先是高价买第一个老太太的绢,在价格上,他很大方,没有好价钱,人家难动心,老太太很高兴,今天碰到一个大方人了,在茶馆里等一下就等一下嘛,小伙子对她说:等一下,我母亲会来付钱的。
做完第一件事,过了一会,小伙又买了第二个老太太的绢,手法一样,价格也有吸引力,第二个老太太也很高兴,今天碰到一个大方人,在茶馆外等一下就等一下嘛。小伙子对她说:里面那个坐着的是我母亲,钱在她那儿,将绢抱进,对第一个老太太说:外面那个老太是我母亲,钱在她那儿,就将绢抱出。
小伙子抱着一堆绢,一会儿就不见踪影了,两个老太太还在茶馆内外傻等,都认为对方会给自己钱的。
陈作家叙述完这一段,在结尾处发了感叹:
呜呼,盗贼奸宄,皋陶明刑则治,晋用士会,盗奔于秦,治之之法在上不在下。
我们的社会,骗子无法无天,犯法作乱的人盛行,主要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而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都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没有搞好法治建设,一句话,根子在上头!
快一千年过去了,骗子仍然众多,智商高,花样多,版本不断升级,令人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