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三论:舍得宽容幸福
2698700000023

第23章 有一种境界叫宽心 (1)

宽容,意味着一个人的自爱达到了一种境界,一种能够使自己做到开朗、诚实的态度,一种能够在生活中保持乐观进取心态的程度;宽容,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学会对所有影响到我们的错误和经历心怀感激之情,还意味着一种善意的理解和理解之后的爱和关怀。

1、放开心胸,勇敢地去包容

一个在生活中能够真正迎接和承受各种人生际遇的人,绝对不会是什么平庸之辈,他可能会有忧郁的时候,但灵魂绝对不会被恼人的黑云永远覆盖;他也许会为了成功而兴奋,但绝对不会在得意中迷失了自我。这种人通常都拥有大度的气量,不但能包容敌人的过错,原谅朋友的失误,还能承受住自己得到的任何打击。

青蛙坐井观天,结果封闭了自己的视线,如果我们也像它一样,必然会故步自封,没有任何发展。而一旦我们拥有并且放大了承受的胸怀,就一定会发现眼前是一个全新而又闪亮的世界。能够勇敢地去包容、去承受的人,其人生路上的步伐往往会显得非常沉稳,他们的世界也往往是宽广、阔大、迷人的。

只有放开心胸,勇敢地去包容、去承受,人生的境遇才能美丽与苦涩并存,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才能一个都不会少。放大自己的胸怀,去包容生活中各种不平和的是是非非,才会显得我们拥有良好的修养和博大的人格魅力。

人生就像一幕话剧,人们在舞台上扮演着属于各自的不同角色,而社会这个强有力的纽带又把这各种不同的角色牵引到一起,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亲友感情不睦,邻居相处不和谐,同事之间不团结,朋友之间的误会,都有可能使人陷入悲伤、痛苦的感情沼泽,气愤、怨憎的情绪也会随之滋生,在这种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包容、忘怀,只有这样,矛盾才能消除,只有这样,人们之间的感情受到的伤害才会越小。

宽容,是一剂处世良方,对于海能纳百川、容千帆的智者情怀,我们要善于学习。只有愿意包容、原谅别人的失误,即使自己的尊严或利益有所损失,也不必愤怒、憎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种仁者的境界。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矛盾,忍一忍,就会风平浪静,退一步,就万事皆大欢喜,因此,我们要想坦然自若的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要努力要求自己达到能够包容他人的境界。

宽容是一把关乎健康的钥匙,养生之道最要紧的就在于学会包容,胸襟开阔,不会再为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他人争吵不休,不会再为了一点点的误会而对他人耿耿于怀。心底无私便会天地宽,心情自然会更舒畅,身体也就会更健康。生活中固然有是非与黑白的分明,但更多的是原则以外的事,如果我们能够多一分宽容,就会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就会多一分宁静、恬然。当然,就像生活告诉我们的,只有宽容还是不够的,但没有宽容却是绝对行不通的。

然而,宽容并不是所谓的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也不是窝囊,不是放纵,更不是不辨是非的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建立在清醒和理性的基础上的无上智慧,是对人世间的是非曲直的通透了然。

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善待别人的人,就拥有宽容的美德;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常常为他人着想,为大局着想的人,就拥有宽容的心灵;懂得求同存异,团结不同意见的人一起工作,哪怕是对曾经的敌人,也毫不鄙弃、不猜疑的人,一定是走到了宽容的最高境界。

人与人之间,只要会有接触,就必然会有机会产生摩擦。一味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就极有可能与他人产生分歧,矛盾自然就会如影随形。事实上,很多人在看问题或考虑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位置和立场上看问题。就比如说,夫妻之间,总会有强势的一方,按自己的标准和意愿来改造另一方,期望另一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上下级之间,上级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想当然的念头强加给别人,而不考虑后果;同事朋友之间,虽然身份、地位比肩,但所有人潜意识里都希望别人能够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很多人都是,当别人对自己言听计从,唯唯诺诺的时候,就会非常高兴,而一旦别人拒绝或者是做的不到位,心里就一定会产生不高兴的情绪。但是假如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都退一步,或者只是换个角度考虑一下,结果必然就会大相径庭。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适度,遇到大的事情,要讲原则,小事上一定要讲究自己的风格。人不但需要有骨气,有钢铁般的意志,也要学会运筹帷幄,圆滑处世,只要不超出自己的底线,不动筋骨,无伤大雅,大可不必凡事都一定要分出个是非对错。

超然者,举重若轻,聪慧者,拿大放小,博大者,虚怀若谷,宽容者,与人为善。多一分宽容,就会少一分狭隘,多一分坦荡;多一分宽容,就会少一分烦恼,多一分宁静;多一分宽容,就会少一分怨气,多一分人气。佛家常说:宽容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野花把香气留在了践踏自己的马蹄上,这就是一种宽容到极致的境界。和谐社会需要宽容,拥有宽容,我们就能多一份轻松,多一份快乐,正如贝尔奈说过的:“不会宽容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愿我们之间都能少一点钩心斗角,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

2、欲成大事必先有大的器量

人的器量有大有小,有智有愚,命运也千差万别。比如家庭富裕的人,器量大就添财进福,器量小就招灾惹祸;地位高贵的人,器量大就受人拥戴,器量小就众叛亲离;聪明的人,器量大就事业有成,器量小就惹祸上身;愚蠢的人,器量大就身心安泰,器量小就祸在眉睫……

可以说,有器量就是低调的一种表现。感情用事,常常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器量大一点,做一些合理的、适当的,理智的让步,必将有助于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决。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手下的重臣王猛曾率大军前去与前燕作战。开战前,徐成违背了军令,依法当斩。因徐成是邓羌的部下,所以邓羌出来说情,遭到王猛拒绝。邓羌一气之下反目为仇,要兴兵谋反,杀掉王猛。王猛问他为什么要谋反,邓羌说:“我们一起出来与前燕作战,有人在内部自相残杀,所以我要除掉这个奸贼。”王猛考虑到大敌当前,以大局为重,便容忍了邓羌这种犯上作乱的行为。不仅赦免了徐成,而且为了团结邓羌,还故意说了些恭维他的话:“我并非真的要杀徐成,只是试试将军。将军对自己的部下如此讲义气,何况对国家呢!这样,我就不怕前燕的军队了。”

其后,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王猛要调动邓羌的军队前去应敌。在这关键时刻.邓羌却向他提出打败燕军后要让他出任司隶校尉的无理要求。王猛很为难,回答说:“这不是我可以决定得了的。”王猛说的是实情,可是邓羌竟然按兵不动,并以此相要挟。王猛再次从全局出发容忍了邓羌,亲自向邓羌赔礼道歉,答应了他的无理要求。邓羌这才带着人马出战,一举歼灭了前燕的军队。

后人评论此事说:“邓羌请郡将以挠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无上也;临战豫求司隶,邀君也。有此三者,罪莫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长,若驯猛虎、驭悍马,以成大功。”这段评论非常中肯,深刻说明了王猛在关键时刻能够“容其所短”而“收其所长”。假如王猛只是就事论事,一怒之下杀了邓羌,当然在道理上讲也是站得住的,但是如果从全局利弊短长的角度来考虑,就不如“姑且容忍”更高明了。也正因如此,在大敌当前的严重时刻,王猛维护了自己内部的团结、统一,才顺利地完成了彻底消灭前燕、俘虏前燕君主的大业。

“宰相肚里能撑船”,“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些都是告诫人们,非大器量、大胸怀者不能成大事。居上位者特别需要宽宥的大器量,律法不外人情,但看你怎么解释:法外开恩常能为自己招来死忠之士。秦穆公的遭遇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春秋时代中叶,秦国与晋国在中原地区争霸,数十年间,双雄战事不断,互有胜负。有一年,秦穆公和晋惠公各自亲率大军,在韩原地方交战。结果晋国打了败仗,惠公仓皇逃命,却不料坐骑陷足于泥泞之中,不能行走。穆公及麾下将士见状,飞也似的追赶上去,想要擒掳惠公。可是还没追上,晋国的军队就重重地包围了过来,反而把秦穆公给困住了。晋军见机发动猛烈的攻势,并把秦军阻挡在外围,切断救援。眼看穆公就快被晋军击杀了,秦军却是一筹莫展。就在生死存亡之际,秦国阵中冲出一小支队伍,向晋军直撞了过去。只见他们个个奋不顾身,拼死冲锋,终于把晋军的包围网突破了一个缺口,救出了穆公。其他秦军见机不可失,趁此如虹气势,乘胜追击,杀得晋国溃不成军,反而将晋惠公给俘虏了。原来在开战之前,秦穆公有一匹很好的马逃脱,跑到岐山附近。当地居民不知道这匹马的来历,捕获之后,便将他煮熟吃了。当时一起分享这匹好马的,一共有三百多人。负责马政的官吏追踪这匹好马的下落,发现是被岐山的居民吃掉的。于是把吃过马肉的三百多人全都捉了起来,送到朝廷,交付有司治罪。穆公知道这件事后,便说:“仁人君子,不可为了牲畜的事情,却杀害了人的性命。我曾经听说,吃了好马的肉,一定要饮酒,否则有伤身体。”便命人将他们放回,并各赐一瓶酒,赦免他们偷吃马的罪责。

这三百多人原以为会获罪受惩,没想到穆公竟不加追究,非但赦免了他们,还多加体恤,赐予美酒。众人无不喜出望外,感怀穆公恩德,当听说秦国要去攻打晋国的时候,便一同投身军旅,为国效命。后来在战场上,正遭逢穆公危急窘迫,生死一线的危急关头,三百多条好汉便死力救驾,以报其赦罪之德。

没想到,正由于这三百多人的奋战,穆公捡回了一条命,也让秦国生擒了晋君,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