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三论:舍得宽容幸福
2698700000031

第31章 有一种力量叫宽心 (3)

所谓“自制或宽容是理性能力的完善”是说自制、宽容是实现道德理想的必要而重要的心理素质。能自制、宽容的人就是“心理素质好”的人,无论贫富贵贱、荣辱毁誉都能自持,理智地、自觉地把握道德情感,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主宰自己的命运。相反,“心理素质差”的人,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道德情感,性情随意,情绪起伏,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出现什么问题,包括到了被人当面辱骂、吐唾沫的难堪境地,都能够找到心理平衡的理由。人所以把握不住自己的道德情感,是因为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倾斜,越想越窝囊,所以才无法忍耐,不能自制。当你找到平衡的理由,心理就能咽下那口窝囊气,只要控制住一时行动,宽恕人家的过错,事情就有解决的办法。

6、让屈辱通过宽容化为动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把每一次遭遇的不如意,当成更大的利益的种子,埋入内心充满潜能的沃土里,那么,成功将指日可待。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提到,他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是起因于一家餐厅里所发生的一件小事。

根据亨利.福特的描述,在他还是一个修车工人的时候,有一次刚领了薪水,兴致勃勃地到一家他一直十分向往的高级餐厅吃饭。然而,年轻的亨利·福特在餐厅里呆坐了差不多15分钟,居然没有一个服务生过来招呼他。

最后,还是餐厅中的一个服务生看到亨利·福特独自一人坐了那么久,才勉强走到桌边,问他是不是要点菜。

亨利·福特连忙点头说是,只见服务生不耐烦地将菜单粗鲁地丢到了他面前。亨利·福特打开菜单才刚看了几行,就听耳边传来服务生轻蔑的语气:“菜单不用看得太详细,你只适合看右边的部分(意指价格),左边的部分(意指菜名),你就不必费神去看了!”

亨利·福特惊愕地抬起头来,目光正好看到服务生脸上满是不屑的表情,当下使得亨利·福特非常的生气,恼怒之余,他不由自主的便想点最贵的大餐。但转念之间,他又想起口袋中那一点点可怜微薄的薪水,不得已,咬了咬牙,亨利·福特只点了一只汉堡。

服务生从鼻孔中“哼”了一声,傲慢地收回亨利·福特手中的菜单,虽然没有再说话,但脸上的表情却很清楚地让亨利·福特明白:“我就知道,你这穷小子,也只不过吃得起汉堡罢了!”

在服务生离去之后,亨利·福特并没有因为花钱受气而继续恼恨不休。他反倒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为什么自己总是只能点自己吃得起的食物,而不能点自己真正想吃的大餐。

亨利·福特当下立志,要成为社会中顶尖的人物。从此之后,他开始朝梦想前进,由一个平凡的修车工人,逐步成为美国叱咤风云的汽车大王。

英国大诗人拜伦的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光》在伦敦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人们赞叹不已。但不久,苏格兰最大的民权党的机关杂志《爱丁堡评论》,登出了一篇具有人身攻击的恶毒的匿名文章。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这位年轻男爵的诗才,可以说是属于那种既不配说是天使的,也不是俗人的一类。……那排好的脚、算好音节的玩意儿,并不会构成整个诗的艺术。但我们也似乎应该接受下来,因为这本诗集是我们永远可以看到的最后一本了。”

拜伦读后,当即气昏过去。一个客人刚巧在他读后进来,看到他颓丧的样子,问他是不是刚刚进行了一场决斗。

当晚,拜伦一连喝了三瓶红葡萄酒,想把积在心头的火压下去。怎样才能回答这卑鄙的挑衅呢?他的第一个念头,是想写一篇回敬他的敌人的措辞尖锐的讽刺诗,以解心头之恨。可后来转念一想,觉得还是应对这种攻击置之不理,再下决心去写一本真正优美的诗集,因为这才是最厉害的抗争!

7、不受别人的影响,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如果你能确定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不要犹豫不决,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约翰·莱特福特不仅是个博士,而且还当过英国剑桥大学的副校长。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这部名著前夕,他郑重地指出:“天与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点诞生。”狄奥尼西斯·拉多纳博士生于1793年,曾任伦敦大学天文学教授。他的高见是:“在铁轨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将不能呼吸,甚至将窒息而死。”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落幕后,拿波里国王费迪南德四世坦率地发表了感想:“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国王不懂音乐,我们可以不必苛责,但是美国波士顿的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也于1873年表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要是不设法删减,早晚会被淘汰。”乐评家也不懂音乐,但是音乐家自己就懂音乐吗?柴可夫斯基1886年10月9日在他的日记里说:“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这家伙毫无天分,眼看这样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为天才,真教我忍无可忍。”有趣的是,乐评家亚历山大·鲁布早在1881年就已事先替勃拉姆斯报了仇,他在杂志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贝多芬一样聋了,他运气真好,可以不必听自己的作品。”1962年,还未成名的披头士合唱团向英国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荐,但是被拒绝了,公司负责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欢这群人的音乐,吉他合奏已经太落伍了。”

你听说过艾伦斯特·马哈吗?他曾任维也纳大学物理学教授,生于1838年,卒于1916年。他说:“我不承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如我不承认原子的存在。”爱因斯坦对以上批评并不在意,因为早在他十岁在慕尼黑念小学的时候,任课老师就对他说:“你以后不会有出息。”

严格来说,遭人反对、小看不是坏事,这可以提醒我们不断进步,可是,人身攻击就令人难以忍受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曾被人批评为:“这个作家的愚蠢在他眼睛里表露无遗。那双眼珠,有一半陷入上眼皮,如在看天,又像狗在小便。他注视你时,你会觉得为了那愚蠢与无知打他一百记耳光仍然吃亏。”

就算西方文学的大宗师莎士比亚,也有阴沟里翻船的时候。以日记文学闻名的法国作家雷纳尔,1896年在日记中说:“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亚;第二,我未必喜欢莎士比亚;第三,莎士比亚总是令我厌烦。”1906年,他又在日记中说:“只有讨厌完美的老人,才会喜欢莎士比亚。”

这位雷纳尔先生爱说俏皮话,1906年他在日记中说:“你问我对尼采有何看法?我认为他的名字里赘字太多。”连名字都有毛病,文章如何自不待言。英国作家王尔德,也以似通不通的修辞技巧为把柄批评萧伯纳说:“他没有敌人,但是他的朋友都深深地恨他。”思想家卢梭54岁那年,即1766年,被人讽刺为:“卢棱有一点像哲学家,正如猴子有点像人类。”

这些被批评、讥讽的人士和他们的作品后来都被证明是多么的伟大。如果他们当时被批评和嘲笑所打倒,那么这个世界的损失将是无比惨重的。他们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坚信自己的成就,并且勇往直前地做下去了。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受到被迫退学的命运。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受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则说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罗丹的父亲曾感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3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张帆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戴维·克罗克特有一句很简单的座右铭:“确定你是对的,然后勇往直前。”每一个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英雄人物,都有遭人批评的时刻。事实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评就越多。只有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遭别人的批评。真正的勇气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别人怎么说。

每个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因此每个人应在年轻时,设法找到自己的优点,并且把它充分地发挥出来。犹太法典说:“如果你不做自己,那么要叫谁来做你呢?”我们不可能成为别人,因为我们早已经是自己了。我们更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跟所复制的对象一样好。因为别人正是在发挥他自己的优点,才能够有那样的成绩,而我们怎么会刚好也具备了像他一样的优点呢?正如鱼无法模仿鸟去学飞一样,鱼只能利用自己的长处,往游泳方面去发挥。

如果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别人的事情,就无法从内心深处投入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尽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会事与愿违,同时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缺乏诚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做最好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能和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做自己终生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做好并因此而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身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