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从一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典藏
27058300000020

第20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国4600余万名党员。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赵紫阳受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托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邓小平在1989年后曾有针对性地不止一次强调这样一个重要观点:

“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大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新路子,从而作为改革、开放、民主、团结的大会被永载史册。

十三大实际上应该叫做改革、开放的大会,要加快改革步伐,深化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几年前就提出来了,但过去把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这次才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十三大要作的报告将从理论上阐述改革和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这是十三大的主题。

——邓小平

会议回顾

1.历史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9年,开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9年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在改革和开放中产生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并且开始建立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体制。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在明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必须采取现在这样的路线、政策的根本依据。

此时,世界局势的特点仍然是:集团对峙、军备竞赛升级而且力图转向太空、局部战争和军事干涉、实力政策、干涉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尽管如此,也存在着积极的倾向和苗头,表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当代世界的全球性问题——和平、裁军、人类环境保护,只能通过谈判而不能通过对峙来解决。同世界上其他进步和民主力量,特别是同不结盟运动国家一道,我们日益把注意力转向发展中国家愈加困难的经济状况,越来越认为有必要使发达国家开始持建设性的态度来消除当前十分不利的状况,这种状况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麻烦的问题之一。在这种条件下,世界各国的一切进步、民主和爱好和平的力量,其首要任务是:为争取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裁军、争取和平共处原则上的合作、争取世界上新的和更公正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而斗争。十三大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召开的。

2.大会提出的引领中国的新思想及论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8月29日,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党的十三大在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是全部工作的中心,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国的经济改革以及重新认识和思考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是我们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的理论,我们才能避免犯否定社会主义的右倾错误或否定改革开放的“左”倾错误。

(2)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就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它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这条基本路线,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明确几个基本观念:

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在全社会自觉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这两种形式和手段,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

第二,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把计划调节和指令性计划等同起来,应当通过国家和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按照等价交换原则签订订货合同等多种办法,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逐步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

第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为此积极创造条件。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在制定和不断完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邓小平还在思考中国下一个世纪的发展目标。他说:“我们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会谈时,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概括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十三大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并在总结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十三大是一次全面加快改革、开放的大会,它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以来,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议。

会议小插曲

1.“一齐退下来”,干部年轻化

十三大前夕,为推进党的领导集体实现新老交替,中央内部就提出了老同志全部退下来的方案。邓小平、陈云和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推进中央领导层新老交替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面对中央最高领导层老龄化的状况,要尽快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成为“三老”的迫切愿望。

1986年10月29日,从叶剑英追悼大会出来,“三老”便相约隔日到陈云家深谈。两天后,时年82岁的邓小平和77岁的李先念,应约来到81岁的陈云家中进行了80分钟的秘密长谈,谈话的核心内容是约定“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带头“一齐退下来”。

由于核心领导层的新老交替意义重大,中央的人事安排5人小组对此很是慎重。最终,中央在尊重个人意愿和考虑党心民意的基础上,只同意“三老”半退,同意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四老”全退。但他们从党的事业出发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有力地带动一批老同志退出一线领导岗位,进入中顾委。

11月2日下午,十三届一中全会召开。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的平均年龄,由十二届一中全会时的73.8岁下降到63.6岁,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干部年轻化的有序推行。

2.一张给邓小平的纸条

党的十三大会议期间,还发生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在台上凝神听报告的邓小平,忘记了大会不准吸烟的规定,习惯性地抽出了一支香烟点上。很快,台下便传来一张写着“请邓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的纸条。纸条递给邓小平后,他微笑着掐灭了香烟。当时这一幕经报道后,引起轰动,大家纷纷为小平同志如海的胸襟以及平等待人的风范所折服。

卡片式记忆

1.走向开放的十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按照开门办会的原则,广泛接纳世界各国媒体的参访,参与报道大会的媒体数量创下历次大会之最。其中常驻北京的外国记者就有100多名,从世界各地闻讯拥来的也有100多名,海外记者的人数几乎与内地记者的数目平分秋色。而在24家电视摄影采访媒体中,境外媒体更是占了大头,达到22家。境外记者热情之高,既有些出人预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会议不仅允许国内外主要媒体跟踪报道、公开采访,还为记者采访提供各种服务和方便。大会先后安排记者参加开幕式、闭幕式,到人民大会堂旁听报告。8天的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朱穆之举行了5次记者招待会,新闻中心安排了5次中外记者同代表见面,记者可以同代表当面交流,会议还以酒会的方式让记者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面对面交流。开明、开放的采访安排,赢得各路媒体交口称赞。十三大以自信的魅力、开放的姿态,展示了大党大国、盛世盛会的景象。

2.差额选举

十二届六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党的十三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1987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做好党的十三大代表选举工作的补充通知》,两个通知的基本精神就是要经过差额选举产生代表。按照中央精神,全国33个选举单位分别召开了党代表会议,采取由下而上、逐级差额遴选的程序推选代表。到9月30日,1936名代表全部经过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产生。这一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选举方式,开创了党代会差额选代表的先河,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党内民主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