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27130300000010

第10章 中国经济增长转型有难度

中国过去的增长模式一直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但是到了现在,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甚至短期难以见底的大背景下,中国正转向更多地依赖内在动力,从“向内”寻找驱动自身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财政刺激计划,力图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中国财政部官员2009年4月披露,中国拉动经济的“4万亿”投资中,其中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完成44%,对拉动恢复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是进一步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但同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3月底,审计抽查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5个新增投资项目,中央投资资金平均到位率为94%,但其中有的项目,按工程进度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为48%。

从审计署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当前投资增长中隐藏的两大风险:一是有些地方政府虽然争取到项目,但苦于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不足,致使项目进展缓慢,影响了中央投资的效率;二是部分中央投资闲置,在地方财政监察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存在被挪用的可能。

中国中部地区某县争取到了一个大型水电站项目,中央资金已经到位,但由于需要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相当于该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地方实在无力承担,项目圈了地,但是不能按计划开工。与此同时,该县财政支出捉襟见肘,地方政府有极强的冲动把中央资金先用到别处,给负责监督中央投资资金运作的地方财政专员造成了很大压力。

当前此类事情并非个案。究其根源,在于地方财力严重不足,且短期内难有改观。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了11.1%,一季度地方税收同比下降了1.4%,出现了多年未遇的低增长态势。此外,房地产市场萧条,往日火爆的土地交易日渐冷清,使得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主的预算外收入大幅缩水。

对此,******做了专门的研究,对以基建为主的大部分经营性项目,其配套资金问题会很快解决。而对一些地方公益性项目,商业银行和民间投资不愿意参与。公益性项目将主要依靠地方财政预算、地方债券和政策性贷款作为补充。财政部已先后代理23个省发行26期地方债券,共筹资1118亿元。但总额2000亿元的地方债券盘子太小,分解到各省也就几十亿的规模,难以解渴。而以政策性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还需配套政策支持。

而刺激消费,说起来消费问题很简单,就是钱的问题和人的问题。百姓是消费的主体,要让老百姓有钱花,需求就会自然而然地旺盛起来,所以工资就是消费的源头。

而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率当前可能会维持在7%到8%,两位数增长的岁月可能已经结束。因此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收入不断增长,将会放缓,甚至薪酬减少,进而影响消费。

农村市场巨大,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下降、出口订单减少,中国已有数千万农民工,从东南沿海陷入困局的工厂失业后回到乡村。经济学家认为,这一变化将影响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放大刺激农村消费面临的难题。农民工收入占农村收入比例非常大,大量农民工失去岗位对农村收入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农村需求也会随之下降。有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年中,工资性收入约占中国农民纯收入的40%左右。

因为多年来“铁饭碗”已经大幅破裂,昔日免费的医疗教育体系也告瓦解。政府承诺要重建社会保障体系,但尚需时日,才会实际惠及百姓,并减少他们的预防性储蓄。所以大多数百姓还不会减少不必要的储蓄。

当前中国百姓购买衣食的基本消费,对于跨国公司或全球需求来说没什么意义。

除了消费能力和意愿存在一些问题,消费对象和环境也有挑战,比如:三鹿奶粉问题暴露后,食品消费额就受到巨大影响。

特别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新三驾马车:车市、股市与楼市。中国经济走出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低迷,靠的是房地产、教育与医疗市场化。现在房地产成为垄断市场的原罪代表,没有人胆敢提教育与医疗市场化。走出目前经济困境,只能靠新的消费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