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27130300000003

第3章 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以胡****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创新型理论体系,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成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发生过严重曲折,有许多原因,但都同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偏差有联系,致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了中国最大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成就巨大,举世瞩目。然而,尽管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较大进展,但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中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所进入的具体阶段。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但同时也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长期以来,我们对经济、技术过度重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这是很长时间以来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同时对文化也有所忽略,先进文化的发展有所进步,但仍有不小的阻力,腐朽文化还有一定的市场。

在中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既艰苦奋斗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艰辛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正确判断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把总结历史经验同总结当前经验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作了大跨度的回顾总结,总结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

二战以后,在世界各国把加快经济增长奉为共识的情况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因片面地追逐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还包括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应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对此提出了种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构想,既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又丰富和发展了它们,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发展对于中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人为本”意味着个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价值归宿,是一切活动的利益准则,“人”是唯一的目的,而不能是手段,每个人都有权享有一个独立个体所拥有的基本人权。

“以人为本”提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包容和宽容人民的大胆创造、大胆创新和大胆试验,对他们多理解、多支持,对失败多安慰,对成功多鼓励、多表扬,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他们首创的政治风险和代价、法律风险和代价,甚至完全杜绝风险和代价,为他们的首创营造良好的制度、法律和社会氛围。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民为了不饿死,大胆包产到户,但他们却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去试验,去首创的,而这样的创新代价和风险也太大了。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同时也要补充三个统筹,即统筹历史与未来,统筹学术与权力,统筹理论与实践,这样将会更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

要推动科学发展,除了继续推动破除旧体制的弊端,还要高度重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负改革”。当前我们面临的许多严峻问题和挑战,并非都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过分集中与缺乏监督所导致的,很多问题是由于出台的新的改革措施的消极后果过大所导致的。比如国有企业的很多改革措施,本意是为了推动建立更符合市场经济的独立经营主体,但结果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很多资产流失到个别人手中,巨额资产化公为私,加剧了社会的剧烈分化,分配更为不合理和不公正。比如为了弥补财政不足,国家允许政府部分部门收取行政费用,保证行政机构正常运转,但结果却导致了权力寻租猖獗,腐败横行,使企业和公民利益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