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27130300000042

第42章 反思高等教育扩张

从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其成就还是应该肯定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发生了质变。

但是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却不容忽视。

来自教育部的一组数据称: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为108万人,随着1999年全国大规模高校扩招,2006年这一数字变成504万人,2007年达560万人。与此同时,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340万人,2006年增至413万人,2007年达到500万人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1月3日举行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传出消息,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社科专家指出,这种就业难的情况,发生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0%的背景下,这一毛入学率其实远远低于周边的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太盲目激进。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以怎样的速度扩大规模,扩大何种层次高等教育的规模,由哪些学校来完成扩大规模的任务,这些问题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才能付诸实践。但遗憾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而是快速上马。

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主要交给职业学校、社区学校完成,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层次,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主要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学校承担,而且大力扩大本科教育层次和研究生教育层次,这种做法,不但使教育质量严重下降,而且也使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严重的定位错乱。虽然我国目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500万,但是其中不少大学毕业生,具有的只是大学生的身份,而非大学生的质量。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重庆大学举办的一次校园招聘会上规定,本校学生可免费参加,外校学生参加需要购买门票。由于是限量销售,10元一张的招聘会门票在网上居然被炒到200元。

从农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四年级学生小贾平时生活俭朴,但为了制作求职简历,他已经花了四五百元。“我们班同学最少的投了二三十份简历,像我这样准备了上百份简历的大有人在。”小贾告诉记者,“竞争太激烈了,很多毕业生都采取‘广种薄收’的策略——外企、国企、公务员一个都不能少,所谓的‘双向选择’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用人单位的‘单向选择’。”就在求职无门的时候,一部分毕业生便把目光投向了考研的队伍。于是,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扩招。“很多学生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悲哀。”中国传媒大学一位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如是说。

招生人数的激增,使得我国高等院校原有的办学规模很难应对,为了消化急剧膨胀的生源,高校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扩张,地方上也在轰轰烈烈地造城。目前我国在建和已建的大学城超过50座,多数都是依靠银行贷款建设,许多高校成为银行“债务人”。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和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办学条件日趋紧张,不得不向外扩建。以沈阳为例,2001年沈阳师范大学异地置换并取得良好办学效益后,许多高校采用资产置换的办法,由城区向郊区搬迁,以获取新的发展空间和资金。目前,沈阳已形成南北两座大学城,占地面积近万亩,在校生近10万人。郑州大学2002年在距市区15公里处建设了新校区,该校在市区内还有三个老校区,为了接送住在老校区的教职员工上下班,每天至少要发40次班车,仅此一项每年增加开支上百万元;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内的高校,冬季取暖燃油一天要花费一两万元,面积大的学校甚至要五六万元。

民盟山东省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山东目前28所省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和已经超过100亿元,个别高校负债高达十几亿元。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进入还款期的高校将可能形成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局面。

33所普通高校,负债49亿元,每年利息支付近4亿元。“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我省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在2007年召开的政协甘肃省九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呼吁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高校发展瓶颈问题。

据审计署审计数字:至2003年末,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直属的清华、北大等18所高校负债7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背负巨额债务的不仅仅是中央直属的“名校”,各地一些省属高校,同样存在因贷款搞基建,债务包袱越背越沉的现象。

高校债务缠身,使居高不下的大学学费下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目前,有的大学已亏损运行,连债务利息都无法偿还,其实已经游走在“财务破产”的边缘。目前全国高校的债务已经超过2000亿元。

扩招确实需要高校加大对院校软件和硬件的投入,但也助长了高校“贪大求全”的浮躁风气。一些高校忽视了“特色办学”和“优势专业”,不顾校情,也不顾社会需要把目标锁定在“打造一流学校”上。这种盲目性往往造成高校专业设置、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结构性不平衡。

以湖北省为例,2005年湖北省大学师生比为1:17,而扩招前的1998年,这一比例仅为1:11。教师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

“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量过大,教学手段难以到位,教学目的得不到保障。很多学校采取大堂上课的方式,无法照顾专业特点,一般专业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图书和实验设备严重不足,有的新校区没有图书馆,有实验室而缺实验设备,缺乏实习场地和必要的实习条件。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滞后于学生规模的扩大,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全国人大代表王志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