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27130300000005

第5章 面对中国模式决不可自我膨胀

回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的议论频频见诸海内外。

美国右翼智库企业研究所2007年底出版的《美国人》双月刊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国模式”有两个组成部分。他们描述这一模式的一个较为简捷的方式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上述观点可以说是西方对“中国模式”的典型描述。他们不否认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但同时强调“政治压制”,甚至干脆说中国“****”、“独裁”。这显然是以西方的价值观为标准,居高临下地蔑视中国,有几分敌意和不屑,也有几分不安甚至恐惧。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极端片面和不科学的。

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说:“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4年5月26日的文章说:“这种在上层指导下逐步推行政治改革的观点引起了许多亚洲国家领导人的共鸣,他们认为,西方的民主模式并不总是行之有效。”

俄罗斯经济学院教授弗拉基米尔·波波夫在《中国模式——魅力难以抗拒》一文中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东亚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这种模式与美国开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处方可谓背道而驰。”

现在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有观点认为“一场金融海啸反使‘中国模式’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并拿“中国模式”来和其他发展模式(包括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相比。对于“中国模式”,不少有见识的西方人大都欣赏中国的改革是先经济后政治,就是先使政治稳定下来,然后大胆发展经济,创新经济体制。

著名经济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指出,过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体现在“四个巨大”:即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巨大的成果,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因此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30年的改革开放,应该说是在过去160年的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为什么说160年,因为这160年是中国艰难的工业化、现代化的160年,有起有伏。这30年是过去160年中,从整体上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持续时间最长、取得最实在成果的30年,这个评价应该是很客观的。

他还指出,国际上之所以很多人,特别是研究第三世界发展的学者越来越重视“中国模式”,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30年来,在严格意义的发展领域里(即不包括中国官方宣传夸张的那些方面,比如说文化),确实取得了实在的成就。尽管海内外一部分人否认,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中国取得的成绩是不可抹杀的,可以拿出确实的数据,不管是来自中国官方的数据,还是来自世界银行、IMF,或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研究机构。尽管这些数据之间在统计口径或计算方式上有差异,但对于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长期的增长,基本上是有共识的。

国际上对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有质疑是长久的事。过去十几年,一些国际上有名的经济学家曾用了多种间接的方法,试图检验中国官方数据的可靠性。虽然他们的有些估算把中国的实际GDP增长打了两三个百分点的折扣,但即便如此,中国在过去30年间累积的增长是实实在在的。

“中国模式”被世人热议,但我们应当更加自警自检,如实估量自己,谨行慎思,决不可自我膨胀,自夸“盛世”。须知我们确确实实尚处在发展之中,离发达还很远。当此危机降临之际,正是我们自我警惕、自我检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