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7154600000010

第10章 真假刘秀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三国演义》

王莽改革失败了,加上天灾,各地闹饥荒,流民、难民多如牛毛,社会动荡不安。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数十支由流民组成的武装力量诞生了。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活跃在青州、徐州的樊崇武装(也就是后来的赤眉军),以及荆州的绿林军。他们揭竿而起,只为有一口饭吃,有一件衣服穿。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各地流民纷纷拿起木棒、锄头等工具开始武装斗争的这一年,刘秀却窝在老家舂陵,两耳不闻世间事,一心只务庄稼活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天下进入灾荒之年时,刘秀却获得了大丰收。

天灾人祸,米价疯涨,价如黄金。刘秀首先挣到了钞票,其次赢得了名声。

他在做生意的同时,在他姐夫邓晨的引导下广交朋友,结识到了两个人。

第一个是奇人,他的名字叫蔡少公。

蔡少公虽然姓蔡,但人却不“菜”,他非常精通图谶。

图谶是一种由所谓的方术大师发明出来的东西,据说能推算出未来的变数,预言人的富贵兴衰。图谶玄之又玄,高深莫测,令人遐想,而蔡少公就是因为精通图谶而天下闻名的。

一次,邓晨带着刘秀特意拜访蔡少公。择日不如撞日,他们正巧赶上蔡少公公开演讲,围者甚众。眼看观众赏脸,蔡少公更来劲了,不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还开始爆猛料,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王莽的新朝是昙花一现的王朝,将取而代之的真龙天子叫刘秀。”

有人问道:“大师所说的刘秀是指国师刘秀吧?”

有人答:“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众人口中的国师刘秀原名叫刘歆。刘歆,字子骏,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刘向学问渊博,著述颇丰。刘歆继承了父亲的博学多才,十二岁时就因父荫任辇郎。他深谙官场厚黑学,善于拍马屁,乐于算心计,善于和稀泥,不到二十岁便爬到了谏大夫的位置上。他之所以升迁速度惊人,是因为他跟对了人,这个人便是王莽。刘歆身为王莽建立新朝的重要功臣之一,一跃成为位高权重的国师。之后,他做出了一个诡异的举动——改名。

刘歆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的。他在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天下奇书——《赤伏符》。他如获珍宝一样,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便推算出了这样一句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谶语暗示了将来主宰天下的人叫刘秀。

为了顺应“天意”,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心血来潮的刘歆改了名,摇身一变成了刘秀。此时蔡少公在图谶中提到刘秀,大家自然便想到了他。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本一直充当听众的刘秀挺身而出,漫不经心地说道:“你们就这么肯定是国师吗?没准儿这个刘秀说的是我呢?”

面对刘秀的质问,众人纷纷报之以笑,不是笑脸的笑,而是嘲笑的笑。众人的嘲笑声中带有三分不屑、三分不满、三分不顾、一分不解。他们都认为刘秀是井底之蛙,不知道天高地厚。

邓晨也笑了。他认为这是刘秀的鸿鹄之志,此人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刘秀也笑了。他并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他正在以待天时。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很快,刘秀期待已久的天时便不期降临了。这时,他遇到了第二个高人——李通。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论经商,刘秀应该要拜他为师,因为李家是经商世家,家境富裕殷实;而且李通混迹于官场,在仕途上也干得风生水起。不仅如此,李通还痴迷于图谶,这源于他父亲留下的一句话,八个字:“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出身豪门、家庭富裕、政治背景好、官场后台足,李通拥有了常人所期盼的权和势,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在听到父亲的这句谶语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辞职回乡。

他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形势所逼。当时王莽的新政加上天灾人祸,天下已乱成一团糟,这时在地方为官,只会成为天下穷苦大众发泄不满的对象。与其苟活于官场,与其让百姓来泄愤,李通认为不如主动解甲归田更心安。

其次,是李通雄心所至。李通心里并不满足于既得的一亩三分地,不满足于金银财富,他有更大的雄心、野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

果然,李通回到家乡后,开始主动召集宗族子弟,让他们成为自己坚强的后盾和壁垒。与此同时,他开始积极拉拢刘秀。

李通之所以对刘秀另眼相看,就是因为父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句话。他对刘秀观察良久,最后确定刘秀就是隐藏在民间的天子,就是真龙天子。

所谓英雄惺惺相惜,诚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