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7154600000020

第20章 王业之兴肇此矣

“一战摧大敌,顿使海宇平。”——明·顾炎武《汉三君诗·光武》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昆阳大战中,刘秀这块被埋藏的金子终于冲破沙尘的阻挡,大放异彩。一个毫不起眼的偏将,一夜之间成了大功臣,成了汉军中的明星将领。

刘秀在危急之时挺身而出,以敏锐的政治眼光、超强的心理素质、非凡的军事智慧,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一战之前,刘秀默默无闻;这一战之后,刘秀天下闻名。借用史书里的话,就是“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

这种变化谁都看得见,只是刘秀还是那个刘秀,他还和昆阳之战以前一样,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没有半分胜利之后的得意忘形,也没有一战成名的飘飘然。然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因为当你一个人扒着门缝看世界时,门外的人也都齐刷刷地看着门内的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时候,柳暗花明的刘秀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因为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一个超级重要的人物,又失去了一个超级重要的人物。

首先,来看刘秀得到的超级人物——冯异。

冯异,字公孙,父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人。他有三大特点。

第一,冯异具有书生意气。他好读书,小小年纪便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是个博学多才之人。

第二,冯异拥有响亮名号。他当时是颍川郡的一个小官。官职虽然不大,但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

第三,冯异具有好人缘。刘秀趁着昆阳大捷,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一鼓作气拿下颍阳(今河南省许昌市)后,便把部队开到了冯异所在的父城。常胜将军冯异坚守父城,刘秀数攻不下,只好屯兵于该县的巾车乡,准备长期作战。

这时候,冯异百密一疏,搞了个“微服私访”,到基层去视察工作,结果被汉军逮了个正着。当时冯异的几个好哥们儿正好在刘秀军中效力,知道后,不约而同地站出来推荐冯异。刘秀原本就仰慕冯异的大名,又见他人缘如此好,口碑这么好,二话没说,马上就召见了冯异。

两人谈话很是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谈到最后,冯异开始亮剑了,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投之以明,表示愿意归顺刘秀。

第二,献之以礼,献出五座城池,报答刘秀的知遇之恩。

第三,给予承诺,表示回父城说服众人,再来投奔。

刘秀一听,大喜。此时,有部下提醒刘秀,防人胜于防川,冯异说不定是玩“躲猫猫”的游戏呢。对此,刘秀不予理会,他坚信冯异的人品没问题。

面对刘秀的信任,冯异也没有食言。回到父城后,他对县令来了个开门见山的劝导。

“官逼民反啊!”冯异说道,“现在闹革命的将领,大都脱离不了与生俱来的痞气,蛮横无理,掳掠抢杀,跟土匪没什么两样。只有刘秀是个例外,他带领的队伍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依我看来,他少年老成、忠厚诚信,肯定不是庸碌之辈,投奔他一定会有光明前途的。”

县令听完,回应道:“死生同命,敬从子计。”

就这样,桀骜不驯的绝世奇才冯异带领五县将士归降了刘秀,这使刘秀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日后,刘秀离开“傀儡之王”刘玄,选择单飞后,能在逆境中拓出一片艳阳天来,离不开冯异的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冯异的归顺还进一步提高了刘秀的威信。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和平解放父城五县后,原本就人气爆棚的刘秀更是声名远播,成了颍川一带的“大英雄”。

有得必有失,下面我们就来看刘秀失去的那个重量级人物——刘演。

也许是老天的眷顾,在昆阳之战中,除了刘秀立下奇功外,刘演也功不可没,因为他拿下了军事重地宛城,不但给自己留下后退的安身之地,而且还给官军以士气上的沉重打击。

王莽的主力部队被灭后,其灭亡已是必然之势。刘氏兄弟立下大功后,威望、人气大增也是必然结果。

众人看刘演和刘秀的眼光都是崇拜的,朱鲔等人看刘演和刘秀的眼光却是毒辣的。别人的“高”衬托的是自己的“低”,朱鲔等人视他们两兄弟为眼中钉、肉中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朱鲔联合平林军、新市军的将领,对更始皇帝刘玄轮番吹耳边风,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杀死刘演,以绝后患。

俗话说树大招风。秀外慧中的刘秀知道,只要他心态保持得好,拥有一颗超乎常人的平常心,就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别人怎么看他,他毫不在意,因为他正在放眼苍穹。

但是,粗犷豪爽的刘演却毫无收敛,依然我行我素,雷厉风行,他显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

先知先觉的刘秀劝诫刘演,说了两个关键词:功高震主和落井下石。

对此,刘演一笑置之,回应道:“身正不怕影子斜,咱们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孤傲、自大,这就是刘演的“命门”。就在他漠视刘秀的善意提醒,一意孤行时,一场惊天杀局已经步步向他推进。等待他的将是怎样一番腥风血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