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7154600000049

第49章 种瓜得瓜

赤眉军在长安里各自为王,胡作非为、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时,刘秀在洛阳和他们的表现完全相反,他重用贤才、强基固本,大封功臣、励精图治。

首先,来看刘秀的第一举动:重用贤才,强基固本。

人才是一个政权的支柱。刘秀来到洛阳后,除了每天感叹“洛阳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的美好意境外,还有一个必修课,那就是广纳贤才。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秀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贤内助”——杜诗。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省汲县)人,属于“三派人士”:一是“少壮派”——少年才气出众,十里八乡闻名;二是“公正派”——成年踏入社会,在任郡功曹期间,因为办事公正而声名远播;三是“倒霉派”——在王莽执政时,他怀才不遇,只任郡功曹,典型的名大官小。到更始政权建立时,他仍怀才不遇,职务是大司马府属吏,典型的大材小用。

更始政权灭亡后,他原本对仕途已不抱希望,只想安稳地过上隐居生活。结果,刘秀硬是把他这块金子给找出来了,三个月之内便将他连升三级,官至侍御史。侍御史相当于公安局局长,专门负责洛阳的社会治安。上任后,杜诗不辱使命,重拳出击,秉公办事,当真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当时有一个叫萧广的人,属于“双面人物”——公职是将军,私职是混混。他“放纵士兵,暴横民间”,成了长安城里的一霸。杜诗对这位“洛阳城里的黑社会一号人物”,采取的策略是先礼后兵,先是对其进行告诫警示,无非是说一些“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之类的忠告话,以及“执迷不悟,后果严重”之类的警告话,希望萧广能改邪归正。

然而,希望越多失望越多,萧广把杜诗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不悔亦不改。杜诗这回没有再犹豫了,他很快就搜集了大量萧广的罪证,然后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迅速把萧广给正法了,然后再向刘秀汇报。先斩后奏,这多半是将在外做出的无奈之举,但杜诗却在刘秀的眼皮底下这样做,显然是他的果敢作风使然。

事情闹大了,众人持观望的态度,等着看杜诗的好事。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刘秀非但没有责怪杜诗的我行我素,反而对他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赞赏有加。

为此,感恩戴德的杜诗更加努力的工作,后“历经擢用,政绩卓著”。

于是,洛阳在杜诗的治理下自然井井有条。就这样,刘秀通过重用贤才,达到了强基固本的目的。

其次,来看刘秀的第二举动:设置百官,励精图治。

刘秀到洛阳后,照着汉制设置了官吏,分封了官员,其中大部分是跟随刘秀多年的老功臣。而在其分封的“十大将军”中,却有一个叫王梁的人比较陌生。原来,他的入选是有原因的。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今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人。他因为与吴广、盖延一起率渔阳突骑和刘秀会师有功,被封为偏将军。后来,平定河北后,被封为野王令,隶属于河内太守寇恂部下。此时王梁能一跃挤入“三公”之列,成为不折不扣的“高管”,倒不是说他的能力有多突出,贡献有多大,而是因为一幅图——《赤伏符》。

我们都知道,刘秀是靠《赤伏符》起兵的,甚至连称帝也是把此作为重要依据。因此,刘秀尽管是属于知识分子,是明白事理之人,但他不信佛教却信谶语,不尊《道德经》,却尊《赤伏符》。王梁是幸运的,他入选了《赤伏符》:王梁主卫作玄武。一句顶万句,刘秀便以此为理由和借口,对他委以重任。

就在刘秀日益壮大的同时,赤眉军被“苦日子”折腾得没法立足了。城中粮尽,食不果腹,连宫女们都得吃草根树皮,甚至泥巴来充饥了;城中萧条,衣不遮体,活着已是奢望,死亡才是必然。最终,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一个大胆之举:离开长安,一路向西,去外面寻找衣食无忧的花花世界,去外面闯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他们走之前,还亮了亮剑,掠掳了满城的金银珠宝;他们走之前,还点了把火,燃烧掉了所有宫室;他们走之前,最后挥了挥衣袖,和屁股还没坐热的长安城道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