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7154600000060

第60章 隗嚣的发迹史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春秋·田穰苴《司马法》

中原已定,刘秀决定休养生息。连年征战,他觉得太累了,该歇歇了。士兵们也可借此机会养精蓄锐,为征战西北的隗嚣和西南的公孙述做好准备工作。

趁着休战的机会,咱们先来看看隗嚣的发迹史。

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他有九大特点。

特点一,出生高贵,他出身陇右大族。

特点二,出道早,他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

特点三,才华足,他是陇上有名的大才子,熟读百书,精通兵法。

特点四,命运坎坷。王莽的国师刘歆听说隗嚣的才能后,推荐他为士(国师的属官)。就在别人认为隗嚣将飞黄腾达时,雄心勃勃的刘歆叛逆没有成功,被王莽处死。隗嚣一看事风不对,赶紧脚底抹油,回到了故乡,过起了田原生活。

隗嚣很快就解脱了,因为压在他头上的那座大山——王莽政权开始呈土崩瓦解之势了。当时天下英雄皆起,隗嚣家族在当地也算是一霸,自然也不甘心沉沦下去。他的几个叔伯就准备起兵造反,并叫他一起干。他非但不入伙,而且还对叔伯们进行了忠告:革命有风险,扯旗须谨慎。一步行来错,遭殃是家族。他还引用《孙子兵法》的话进行阐述:“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但是,叔伯们却把他的话当成了耳边风,召集千余父老乡亲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并且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很快攻占下了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等几座城市。人马越来越多,地盘也有了,可就是群龙无首,这头把交椅交给谁坐好些呢?这回众人进行了民主投票,结果得票率最高的是“另类小子”隗嚣,理由是:素有名,好经书。说的再通俗点就是说隗嚣既知书达理,又声名在外,是最好的人选。

第一回,隗嚣回绝了。

第二回,隗嚣拒绝了。

第三回,隗嚣发话了:“谢谢大家看得起我小子,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必须尊重并执行我的意见,我才敢从命。”

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了一个字:“好!”就这样,隗嚣摇身一变,成了他们的“带头大哥”。

特点五,胸怀大志。

隗嚣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招贤纳士。他用高薪聘请了平陵人方望为“军师”。知恩图报的方望向隗嚣建议说:“足下想要承天命顺民心,辅汉而起事。今更始帝立在南阳,王莽还据守长安,咱们虽想以汉的名义行事,其实没有接到汉的命令,那用什么让众人相信呢?所以,咱们应当赶快建立汉高祖庙,称臣奉祀,才能名正言顺。”

说白了,方望就是劝隗嚣利用百姓的“思汉情结”壮大自己的事业。隗嚣听了觉得有道理,马上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祭祀。他下令在邑东立庙,祭祀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隗嚣等都称臣执事,祝史手捧玉璧以告神。

第二件事:盟誓。祭祀完毕,隗嚣带领部将杀牲而盟:“计盟誓的共三十一位将领,十六姓,顺承天道,兴兵辅佐汉室。如有心怀不轨的,神明灭他。高祖、文帝、武帝,使他坠命,宗室遭到血洗,族类灭亡。”

第三件事:传檄。隗嚣向各地发布檄文,列举王莽罪状,共同谋伐。

第四件事:扩疆。该做的准备工作做好后,隗嚣带兵十万,先是攻占了雍州,击杀雍州牧陈庆,然后攻陷了安定,杀死了安定大尹王向,再接着攻占了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县。

特点六,立场坚定。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对隗嚣投来爱的橄榄绿——招降。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隗嚣心动了,决心归顺。却遭到了方望的坚决阻止。这一回,隗嚣发扬了自己任性的一面——坚决不听。方望见状,选择了和他分道扬镳,临走时,还留下了一封劝谏信。在书信中,方望最后劝告隗嚣,到长安去是没有前途的,将来是要后悔的。为了将来不后悔以及更有前途,方望还告诉隗嚣,安定郡乌氏县境内有一座龙池山,山上有神仙,自己这次正是要到龙池山找神仙去。言外之意,隗嚣与其去长安,还不如跟自己到龙池山。

但这没能阻挡住隗嚣归顺更始的决心。到了长安,刘玄以他为右将军,他的两个叔叔隗崔、隗义仍维持原来称号。面对“原地踏步”,他的两个叔叔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就找隗嚣商量,说:“咱们还是回去吧,到这里受人管、受人气,职务还是这个职务,薪水却少了不少。”

隗嚣说:“两位叔伯先等等,我办一下事就跟叔伯一起回家。”然而,隗嚣去了之后,回来却是一大群人,二话不说就把两位叔伯抓起来了。牺牲了两位至亲,隗嚣却得了想要的收获。他因大义灭亲被提升为御史大夫。

特点七:嗅觉敏。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夏,赤眉军入关,三辅扰乱。而这时刘秀已经在河北称帝,建立了东汉政权。隗嚣便向更始皇帝刘玄建议把政权移交给光武帝叔父国三老刘良,结果刘玄没有答应。眼看刘玄敬酒不吃吃罚酒,隗嚣很是气愤,于是参加了前面所说的“三王之乱”。这次活动本来是“秘密五人组”,但刘玄知道这件事后,把他们召进宫去,想来个瓮中捉鳖。其余四个人都去了,唯独隗嚣没去。他的嗅觉天生灵敏,似乎闻到了什么,于是非但没有赴刘玄的鸿门宴,而且还带着自己的亲信逃出了长安。

别了长安,这是隗嚣第二次离开长安,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第二次光顾长安的经历塑造了隗嚣的性格。自此,一个酸腐愚忠的经学家消失了,而一个充满斗争智慧,甚至有些狡诈的隗嚣出现了。

逃出长安后,隗嚣直奔天水。回到了老家,他重新召回了自己的部队,占据原来的地盘,自称西州上将军。

特点八:纳贤士。

后来,更始政权土崩瓦解了,三辅的耆老士大夫都逃奔到天水来归附隗嚣。隗嚣素来谦恭爱士,尽可能接引名士以为布衣之交。以前王莽的平河大尹、长安人谷恭,被任为掌野大夫,平陵人范逡为师友,赵秉、苏衡、郑兴为祭酒,申屠刚、杜林为持书,杨广、王遵、周宗及平襄人行巡、河阳人王捷、长陵人王元为大将军,杜陵、金丹之属为宾客。另外,《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班彪也在其中。隗嚣由此名震西州,威名闻于山东。

特点九:野心大。

随着自己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魏嚣也想做皇帝,他委婉地向部将班彪征询意见。班彪明明白白地反对:“天下经过王莽之乱,民间都认为刘姓皇室要复兴,您不要想了。”

魏嚣反驳道:“周朝灭亡之后,战国七雄互相打,谁打赢了,天下就是谁的。秦末天下大乱,也是如此,在刘邦没有打赢之前,谁知道天下会是他刘家的呢?”

于是,班彪写了一篇《王命论》:“一般人以为刘邦是个普通老百姓,赶上天下大乱,他能打,也幸运,就得了天下,这是不对的。从尧舜禹汤文武到秦汉,凡能当皇帝得天下的,都有天命的必然,非人力所能争取。世间之所以那么多乱臣贼子,就是因为对此没有认识。”

可惜的是,隗嚣这回依然将任性进行到底,非但不听,反而在心里憧憬:“即便当不了皇帝,能像战国时那样当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国君也不错,再或者,像南越国那样表面向刘秀称臣,实际独立,也挺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