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7154700000017

第17章 新皇上任三把火

刘彻登基后,马上做了三件当务之急的事。

第一件事:感恩戴德。

对谁感恩,戴谁的德?当然是汉景帝了。因为汉景帝交给了他一个好摊子。景帝和他父亲文帝在位期间,很好地施行了汉高祖刘邦的“与民休息”政策,不但稳定了社会,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共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个怎样的局面呢?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原话为证:“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国富民强,丰衣足食。面对如此大好局面,刘彻自然感恩戴德。

第二件事:感恩回馈。

刘彻感恩回馈的人自然也是他至亲至爱之人。他封祖母窦太后为太皇太后,封母亲王娡为太后,封他金屋藏娇的太子妃陈阿娇为皇后,封他的两个舅舅田蚡和田胜为武安侯和周阳侯,而敢于拿“青春赌明天”的王娡之母臧儿也咸鱼翻身,被封为平原君。

第三件事:思想革命。

刘彻上任后,并没有因为国富民强而裹足不前,相反,雄心勃勃的他很快搞起了思想革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朝自开国以来,吸取了暴秦灭亡的教训,沿用了战国以来流行的“黄老”的治国方针,以“无为而治”为治国的核心精髓。七十多年来,一直一脉相传。

如果刘彻也在这一条道上走到黑,那刘彻就不是汉武帝了。他决定进行一场思想革命,推翻黄老,独尊儒术。

要革命,首先就得有人才。如何才能让天下人才为己所用呢?刘彻马上下了一道圣旨,公开招聘“公务员”。

他的圣旨一出,天下文人骚客闻风而动,特别是自秦始皇以来被打压的儒生终于时来运转了。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自然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往京城里赶。

汉武帝出台的“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能产生这样轰动的效应,原因是如此选拔人才的方式史无前例。要知道,在他从政之前的汉初七十余年光景里,朝廷选拔官员基本上都延续了秦朝的规章制度,大致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军功制。凡是在军队功劳簿上有名的人,可以直接入选公务员。

第二种方式:任子制。凡是郡太守以上官员,在任期满三年之后,可以保举其子弟一人为公务员。

第三种方式:赀选制。凡是交纳一定的钱财,便具有入选公务员的资格。

这三种方式,说得再直白点就是有功、有权、有势之人才可以理所当然地到朝中为官。也正是因为这些条件的限制,官场上纨绔子弟多如牛毛,而真正的才学之士大都怀才不遇,流落民间。汉武帝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方式,正是给了大家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能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面对众学者儒生的到来,汉武帝很是高兴。这次公开招考也很成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汉武帝招揽了大量有用之才,其中尤以“双子星座”——董仲舒和东方朔——最为闪亮。

董仲舒是这次考试的状元。他是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少年闻名,从小就研读《春秋》,并以弱冠之年独创了流传千古的成语“目不窥园”而闻名天下。传说他专研学术到了痴迷的地步,整天守在书房里朗诵诗经,专研儒学,成了不折不扣的“宅男”。他自己家中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后花园,但他连续三年都没有踏进过,所以“三年不窥园”成了当时儒者的精神追求。

博览群书的董仲舒在而立之年彻底摘掉了“宅男”的帽子,开始四处游学。别的大师讲课要按天、按时收费,他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要倒贴——贴时间和车旅费等,但他却乐此不疲。

付出就有回报,他的无私奉献收到了良好成效,他送出去的是知识,留下的是董氏这块金字招牌。他的声名到了极盛的地步,那些“国家级”的教授在他面前也自叹不如。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事实证明,董仲舒是千里马中的千里马,而汉武帝刘彻是伯乐中的伯乐。他拿着董仲舒的考卷看了一遍又一遍,读一遍参悟人心,读二遍醒悟人性,读三遍感悟人生,读百遍爱不释手,读千遍意犹未尽……汉武帝马上下令召见了董仲舒。

与其说是召见,不如说是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第二次考验。只是先前是笔试,现在是面试。

“朕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烦请先生解惑。”汉武帝对董仲舒恭敬有加,态度诚恳至极,没有半点考官的架子,反倒像一个误入歧途的人等待高人指点一样。

“三皇五帝从兴起到衰弱,这是不是天命呢?夏、商、周三代受天命而兴起,它们的祥兆是什么?灾异变化又是什么?是天命还是道义?朕希望社会能流行淳朴的风气,朕希望四海升平,百姓能安居乐业,朕也希望法律能坚决地实行下去,所有人都有安全的保障,朕希望能享受上天的保佑和鬼神的阴骘……却不知该如何修治整饬,达到心中宏愿,故请先生赐教。”汉武帝大有把埋藏在心底十六年来的“十万个为什么”都问出之意。

面对汉武帝撒豆子般的提问,董仲舒不急不躁,从容淡定,娓娓而谈,一一作答。他的话高屋建瓴,条分缕析,成了流传后世的经典,史称“天人三策”,归纳起来有五个要点。

第一,新王改制,君权神授。

董仲舒说,新的王朝建立后,新的皇帝即位后,一定要改变旧朝的制度和礼仪,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改正朔,易服色”,达到以顺天命的目的。

“正朔”的“正”指正月,即一年之首;“朔”指初一,即一月之首。“改正朔”说白了就是改变前朝历法的意思。

“服色”指的不仅仅是服装的颜色,还包括车马、祭牲等颜色。每一个朝代崇尚的颜色都不同,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赤。“改服色”说白了就是改变前朝所崇尚的颜色。

之所以要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意,是因为君权神授。皇朝的更迭是天意,非人力所为,这证明了新政权的合法性。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而皇帝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是命中注定的。如果君主滥用权力,苛法****,无法无天,违背天意,老天就会发出警告。如果警告没用,老天就会以灾异等形式来鞭策、约束君主的行为,直至剥夺君主手中的权力。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使君主的权威得到了空前提高,他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的基础上,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这有利于维护皇权。同时又告诫君主要懂得洁身自爱,做到慎言、慎独、慎行。

第二,大一统,大统一。

董仲舒按照《春秋》所提倡的“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极力主张实行“大一统”。

“大一统”即天下统一,这正好跟极富政治理想和抱负的刘彻不谋而合。刘彻当时的形势是,国内刚刚平定七国叛乱,各大诸侯虽然心存敬畏,但人心不稳;国外匈奴日益强盛,常常骚扰大汉边疆,为所欲为。

在内外形势都很严峻的局面下,如何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制”,这正是刚登基的刘彻面对的当务之急。而董仲舒提倡的“大一统”正中刘彻的要穴,自然很得他的赞赏。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彻一生都在追求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并且倾尽人力、物力、财力和匈奴展开了“虽远必诛”的持久战,只为了达到中国“大统一”的目的。

第三,立太学,举贤良。

打天下,靠人才;治天下,更需要人才。正如刘邦所说,“我能在马背上打下天下,总不能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吧”。治理天下,没有人才,一切都是扯淡。

“立太学”是指建立国家级的中央大学,通过政府扶植来培育人才,通过设立乡学培育人才,以供朝廷社稷所用。

“举贤良”指将“公务员公开招聘”,即举贤制制度化,源源不断地向朝廷输送能人异士,让大汉王朝人才荟萃,国泰民安。

第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说,天下民众,只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和《论语》就可以了,凡是不在此范围之内的其他各家学派的学说,应该禁止传播,坚决杜绝这些学说与儒家学说同存共议。这样一来,可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只有思想统一了,法纪制度才能统一;只有法纪制度统一了,民心才能统一;只有民心统一了,国家才能治理好。

当然,这个统一是要讲究方法的,秦始皇也是为了统一天下民众的思想,但采取的方法却不妥,是血淋淋的焚书坑儒。而董仲舒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温柔战术,不杀你也不坑你,只要你一心一意读儒学就行了。

第五,主更化,常善治。

“更化”指改变、革新,“主更化”就是指要变革。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就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改变。

刘彻不是一个想躺在先皇功绩簿上过日子的皇帝,他想有所为。听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后,他感叹道:“妙,实在是妙!妙不可言,妙语连珠啊!”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面试到此结束。董仲舒的建议他都悉数采纳。考虑到官场用人的规矩,汉武帝并没有直接把董仲舒留在朝廷为官,而是先把他安排到了基层,任江都相,辅佐自己的兄长刘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