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7154700000019

第19章 建元新政

刘彻在拿卫绾开涮后,第二个倒霉鬼是御史大夫直不疑。

直不疑,南阳人(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属于三朝元老级人物,历经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皇帝。

汉文帝时,直不疑任郎中。一次,他的同房郎官中有人请假回家,但是这个人回乡心切,情急之下错拿了另外一个郎官的黄金。不久,黄金的主人发现丢失了黄金,便胡乱猜疑是直不疑干的,对他指指点点,指桑骂槐。对此,直不疑没做任何辩驳,而是直接交给了失主同样的黄金,还慎重地向他道了歉。

过了几天,请假的郎官回来了,他也是个诚实之人,主动把错拿的黄金交还给了失主。结果,这个丢失黄金的郎官十分惭愧,也十分震惊,明白了直不疑是无辜的,是被冤枉的。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人都称赞直不疑是位忠厚长者。

到了汉景帝时,直不疑官职升到了太中大夫。因为树大招风,他成了朝中一些野心家的政治公敌。一次上朝时,有位官员笑着对他说:“你很美?”

“哪里美?”直不疑心里一惊。

“不但长得美,而且偷得美?”那位官员笑道,“美不是你的错,是上天的错,但把美用在偷情上却是你的错。天涯何处无芳草,可你为什么偏偏要与自己的嫂子私通!”

直不疑听后,脸色平静得如一潭清水,半晌才弱弱地来了一句:“实在抱歉,我没有兄长。”说完这句话,他的嘴巴像是贴了块膏药,不再发一句为自己辩白之言。

这件事之后,直不疑的忠厚长者之名更是大震了。

七国之乱时,这位“长者”做出了更为“长脸”之举,他以二千石官员的身份带领军队参加了平叛战争。整个过程,他身先士卒,不畏生死。因为平定七国之乱有功,直不疑升迁到了御史大夫的职位,并被封为塞侯。

如果说直不疑在仕途的升迁之道是靠长者风范,靠大公无私,靠勇于担当,那么他此时被刘彻削去职务则是因为他的“不学无术”。

不学无术,此话怎讲?原来直不疑喜欢读《老子》,崇尚的是黄老之道。他无论到哪里做官,总是采用老一套的办法,唯恐人们知道他做官的事迹。见过做人低调的,但没见过这么低调的,几乎可以低到尘埃里去了。也正是因为他奉行黄老学说,成了刘彻动刀的第二个对象。

“您老历经三朝,年事已高,也该回家享清福啦。”刘彻拍拍直不疑的肩膀,对他说了一句极为温柔的话,但这“温柔一刀”下去,直不疑的官帽掉落于地,从此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场,从此告别了风起云涌的仕途,成了闲云野鹤,归隐山林。

赶走了直不疑,刘彻马上重用了“儒之名者”赵绾和王臧。赵绾接替直不疑的御史大夫职务,王臧则被任命为郎中令。

赵绾和王臧也是知恩图报之人,马上向汉武帝推荐了一位重量级的儒学大师——申公。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申公却恰恰相反,他是隐士,也是人间有事人。他原本在楚王刘戊手下打工,但刘戊天生淫暴,申公尽职尽责地屡屡相劝,最终仍是无效,于是申公选择了飘然离去,后成了“赤脚教授”,四海为家,到处传道授业,门下弟子数不胜数。

申公的大名,弱冠之年的汉武帝也早已如雷贯耳,他自然极为想见这个儒学泰斗。

为了表示对这位儒学泰斗的重视,汉武帝使用了最高礼节——驷马安车去接他。我们通常所见的马车都是用一匹马,但汉武帝这次却使用了四匹马。且不说这样阔气不少,单是四匹马拉一个车的速度就快了很多,所以才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同时,为了防止马车颠簸,让古稀之年的申公吃不消,汉武帝特命人用蒲草包裹好安车的轮子。他怕申公不肯出门,还特令使者带着玉璧和布帛等价值不菲的礼物。如此厚重的糖衣炮弹砸向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谓下足了老本。

汉武帝用最高的礼仪把申公迎进宫后,殷殷切切地望着他道:“请先生不吝赐教治国安邦之道。”

“务实,务求。”申公沉默片刻,才惜字如金地吐出这么四个字。

“如何做到务实、务求呢?还请先生指点迷津啊。”汉武帝高薪聘请申公来,自然不想只换来这几个字。

“治国安邦和为人做事一样,只要做好这个四个字,就行了。”申公说。

“还有呢?”汉武帝打破砂锅问到底。

“没了。”申公淡淡地答道。

四目相对,无语亦无声。良久,汉武帝心里长叹一声:“我请来的不是教授,是石佛啊。”但走到这一步,已没有回头路,于是他给这座“石佛”一个供奉的“神台”——太中大夫。

在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儒家弟子后,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没有再迟疑,没有再观望,他马上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改革,出台了新政策,史称“建元新政”。

“建元新政”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列侯不留京。

列侯每年都有一次进京朝觐的机会,但是在京城停留的时间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一旦到了期限,就必须无条件离开京城,回到封地,镇守一方,造福一方。

之所以出台这个政策,是因为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封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把县作为“嫁衣”封给某人,并且以县名来对应称侯。有了封地,有了爵位,按理说受封的人肯定会独守一方,享太平之乐,拥富贵之荣。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封侯之人都不愿留在封地,而是想方设法留在京城。一是京城比封地繁华得多,二是大多数诸侯要么是皇亲国戚的出身,要么是娶了公主为妻的。这些人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惯了奢靡豪华的生活,哪里肯到穷乡僻壤去体验生活呢?三是为了仕途的需要,京城是权力的中心,不到京城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到京城不知道自己权小。汉朝有这样的“潜规则”,丞相人选必须从列侯中选择。为了得到皇帝的器重,为了能攀上丞相这权力至上的宝座,谁都想长期留在京城,伺机而动。

列侯不准滞留京城,这项新政可以说是汉武帝为加强列侯作风实行的新举措。

第二,关中不设防。

早在秦朝时期,为了确保首都咸阳的绝对安全,出台了这样一条硬性措施:凡是出入函谷关的人,必须持有特别通行证。刘邦建国后,沿袭了秦朝的做法,依然实施执证入关。这样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京城的稳定,但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给交流带来了极大不便。不说普通百姓只能望关兴叹,经济交流也因此受阻,极大地影响了政通人和。

汉武帝下令废除通过函谷关的关禁,一来可以更好地显示太平盛世,二来可以真正让百姓享受平等出行的机会。这条新政可以说代表了汉武帝“开放”的治国理念。

第三,宗亲无特权。

汉武帝时,宗亲仗着势力大、后台硬,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经常做出一些违法,甚至是草菅人命的事,一来给皇室宗亲抹了黑,二来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汉武帝下令坚决打击宗亲违法乱纪行为,宗亲犯法,与庶民同罪,严惩不贷。

总而言之,这三条新政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