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7154700000032

第32章 宫廷辩论赛

灌夫入狱了,窦婴肠子都悔青了。这次婚宴是他拉灌夫来的,来时是哥俩好,去时却是孤苦伶仃。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兄弟一场,两肋插刀,就算刀山火海,就算倾家荡产,我也要把灌夫救出来。”窦婴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将自己的老部下、老相识召集而来,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请他们拿着这些钱财去帮自己上下打点,营救灌夫。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灌夫这次闯的祸可不是钱能摆平的。很快,消息就传来了:田蚡不仅把灌夫全族抓起来了,而且严刑逼供,看这架势,灌夫只怕凶多吉少了。

此路不通,看来田蚡根本就不给灌夫活路。他之所以吃了秤砣铁了心,非要致灌夫于死地,原因就是灌夫手里握有针对他的“定时炸弹”,自己这一拳如果不能彻底打垮灌夫,一旦灌夫出狱了,有了自由和发言权,捅出马蜂窝,自己便会吃不了兜着走,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窦婴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正准备再接再厉救灌夫时,窦婴的夫人不干了。她主动站出来,跟窦婴谈了谈。

“灌夫犯了这么大的罪,只怕仅凭你一人之力是救不出来的。”窦夫人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窦婴答。

“你要知道,灌夫得罪的不仅仅是田蚡,还有太后。这天下连皇帝都要敬她三分,让她三分,听她三分,你斗得过吗?”窦夫人加压道。

“我这个魏其侯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浪得虚名的,现在为了救灌夫,就算丢了侯爵,我也无怨无悔。”窦婴傲然道。

“灌夫真的这么重要?”窦夫人长叹一口气。

“是的,他是我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唯一的朋友,生死的朋友。他如果死了,我也不想独活了。”窦婴坚定地说。

拿钱是搞不定了,窦婴决定改走“官道”——投诉。他将投诉的折子递到了汉武帝面前,投诉的对象是田蚡。在投诉书中,他陈述了灌夫骂座的经过,着重强调了三点:第一,灌夫有错,但只是错在酒,错在酒后失言;第二,灌夫有过,但过不大,更不是对太后的大不敬;第三,灌夫有罪,但情有可原,罪不至死。

汉武帝看完后,认为说得有道理,于是主动请窦婴共进晚餐。吃完饭后,汉武帝对窦婴说道:“身正不怕影子歪。既然你说得这么头头是道,那我就给你一次公开辩论的机会吧。”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很快,这场万众关注的辩论会就上演了。

辩论会一开始,首先进行的是个人陈述环节。

窦婴作为灌夫的辩护人,自然第一个站出来说话。他不愧是有备而来的,陈述报告的语气不急不慢,有条不紊,报告条分缕析,提出了三条为灌夫开罪的理由。

第一条理由:灌夫有功有劳。他在平定七国叛乱时立下赫赫战功,披孝报国传为佳话,为汉朝的稳定贡献了力量。

第二条理由:灌夫因酒犯错。因为在田蚡婚宴上高兴,灌夫多喝了几杯,结果喝醉了,做出了酒后失言之举。

第三条理由:田蚡公报私仇。田蚡将小事放大,百般诬陷,是私心在作怪,是欲望在冲动。

应该说,窦婴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因素,除了正常为灌夫辩论外,并没有对田蚡有过激的言辞,更没有爆更多的猛料。

接下来轮到田蚡发言了。他陈述了灌夫的两大罪状。

第一条罪:大不敬。太后安排的婚宴,灌夫居然不放在眼里,蛮不讲理,大放厥词,弄得好好的婚宴不欢而散,弄得我这个新郎官灰头土脸,弄得太后下不了台。

第二条罪:大不韪。灌氏一族在颍川横行霸道,无法无天,胡作非为,弄得民众怨声载道,这都是灌夫纵容的结果,应当借此机会,一并铲除。

田蚡话音未毕,窦婴已是怒不可遏。灌氏家族涉黑一事原本在“和事佬”刘安的调解下,已达成和平共处条约。现在灌夫被关进了深牢,田蚡却出尔反尔,在这么重大的场合背后捅刀子。

“既然你这般无情,就休怪我无礼了。”窦婴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撤下了文雅的面具,恢复了冷酷的面孔,开始揭田蚡的短,说他贪财好色,并将田蚡城南索田之事现场曝光了。

听完窦婴的猛料后,田蚡笑了。笑完之后,他说了一句很猛的话:“我是有错。”

田蚡乃堂堂一国之相,平常都是高高在上的,都是别人主动巴结讨好他的,盛赞他的话铺天盖地,此时他居然主动认错,自然让人很是惊愕。

“食色,性也。我是丞相,也是人,更是凡夫俗子,也有三情六欲,因此,我自然喜欢房子、车子、票子、女子。”田蚡的后话来了,“我只是诗酒趁年华,好好地享乐,好好地过把幸福生活的瘾,这又有什么错呢?这只是人的本性啊。你魏其侯和灌夫天天在一起,不是抬头观天象,就是低头瞎捣鼓,不是重金圈养豪杰之士,就是重弹打击诽谤朝廷。你们这又是阴谋又是诡计的,到底想干什么呢?到底想图什么呢?”

田蚡这番话有分量,喻义很深,层层递进,最后把窦婴也圈进了打击的范围中。他暗示窦婴和灌夫图谋不轨,这帽子谁戴上都吃不消啊!

听了田蚡的话,窦婴又急又气,又惊又怒,一张老脸涨得通红通红的。好在这时“裁判长”汉武帝眼看双方辩论的内容偏离了主题,马上站出来,宣布自由辩论阶段结束,下面进入群臣表决时间。

首先站出来表态的是朝中“二把手”——御史大夫韩安国。

韩安国这个人有三大特点:一是学问多。他从小研究韩非的《杂说》,据说很有心得,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二是主意多。平定七国叛乱时,正是他为梁王刘武出谋划策,屡建奇功,最终使吴楚大军没有攻破他们的壁垒。三是阅历多。刘武病逝后,韩安国另谋高就。当时田蚡得势,他马上散尽全部家当贿赂田蚡,谋得了北地都尉的职务,不久又升迁为大司农,还参与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最终被汉武帝任命为御史大夫。

此时,韩安国站出来,说了两段话。

“窦婴的话没错,灌夫罪不当斩。当年,他在父亲战死疆场的情况下,坚持不下火线,只身闯入吴军大营,大勇大德,大仁大义,真是不折不扣的壮士。对于这样的壮士,如果仅凭一次酒后乱言就严惩,未免太过于小题大做了。

“田蚡的话也不无道理,灌夫罪有应得。丞相说灌夫与豪强交往甚密,宗族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图谋不轨。我看这种情况或多或少也是存在的,因此,丞相的话也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既然窦婴和田蚡说得都没错,最后还得请陛下圣裁啊。”

韩安国不愧为官场老手,玩政治玩到他这样圆滑的阶段,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说了两句话,结果却是互不得罪,互不相侵,说了等于没说,说了等于白说。

其实,韩安国察言观色,显然知道汉武帝是有意偏向窦婴的,得罪了当今天子那就会吃不了兜着走,但田蚡对自己有推荐之恩,大家同处一个战壕,自然也不能得罪。

桥上过人,桥下流水,这是韩安国给自己在仕途上留的可进可退的两条路。什么叫老好人,韩安国是也。

汉武帝不需要这样的废话,他需要的是实话实说。于是,他马上把眼睛看向了朝中的一位牛臣——汲黯。

汲黯是典型的世家出身。他的祖上至他这一代连续七代都是卿、大夫一级的官员,所以他入仕途的起点非常高,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是汉景帝安排的太子洗马(太子的陪读,类似于韩嫣的角色)。

汉武帝继位后,汲黯的官职马上升到了谒者(掌管礼仪的官,官不大,但权力大)。很快,他就被汉武帝任命去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了战争。面对这样的暴动,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汉武帝派汲黯前往调研,以便第一时间掌握动态。然而,汲黯却晃悠悠地上路,又是游山又是玩水,好不容易到达吴县后,便选择了打道回府。汉武帝相问时,他答道:“这只是一起群体事件,是当地民俗好斗的必然产物,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汉武帝听了极为不悦,说道:“值不值得,是你一个大臣说了算的吗?”但这一次,汉武帝还是原谅了汲黯。

第二件事,是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发生这样的安全事故,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调研,安抚人心,处理善后工作。这一次汲黯没有再偷懒,他真真切切地到了现场。回来后,他马上主动向汉武帝报告道:“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凭借您给我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交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汉武帝一听,怒不可遏:“假传圣旨,私自放粮,罪不可恕啊!”

因为两次都有辱使命,汉武帝决定让他到地方去锻炼锻炼,长长见识,提高政治修养,于是贬他为荥阳县令。

但是,汲黯不干了,在他的眼里,当个小小的县令简直就是一种耻辱,于是打了个辞职报告,告老回家去了。汉武帝对此很震惊,毕竟汲黯对自己有陪读之恩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于是武帝将他请回长安,封为中大夫。

转了一圈,汲黯因祸得福,反而升了一级,但这却没有给他带来好运。不久,汲黯因为为人过于刚正不阿,性情过于严肃,常面揭人短,不能容人之过,得罪了朝中的许多重量级人物。迫于舆论压力,汉武帝只好又将他从中央调到了地方,任命他为东海郡太守。

这一次,汲黯没有再打辞职报告,而是欣然赴任。上任后,汲黯将老子的“无为而治”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的独门绝学——卧床而治。

汲黯因为体弱多病,到了地方后,为了静心养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而把事情都交托给自己挑选出的得力郡丞和书史去办。结果,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清明太平,百姓生活风生水起,人人都称赞他。

汲黯的业绩自然也逃不过汉武帝的慧眼,于是他又将汲黯从地方调到中央来,任主爵都尉(负责列侯封爵事宜的中央政府官员,位列九卿)。

而在这时,汲黯充分展示了自己不畏权势的一面。当时,田蚡因为做了丞相,朝中大臣见了他都礼让三分,唯独汲黯却不卑不亢,见了田蚡从来都爱答不理,只是拱手作揖就算完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牛时,汲黯笑着答道:“以丞相的地位之尊,对他阿谀奉承、三跪九叩的大有人在,丞相如果能容忍我这般失礼,就说明丞相能礼贤下士,这可大大有利于他的名声啊。”

汲黯对田蚡没有好脸色,对汉武帝脸色也好不到哪里去。汉武帝因为喜好儒学,广揽天下的文学之士和儒生。汲黯看不过去了,公然在朝堂上进谏,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名句:“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意思就是皇上您其实内心的欲望很多,对外却偏偏假装要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获得唐尧虞舜那样的功绩呢!

汲黯的批评揭疤戳骨,真刀真枪,不留情面,直戳要害。汉武帝一听,心里大为不爽,但城府极深的他选择了沉默不语,内心的火气却越来越大,最后不等上朝时间结束,便拂袖而去。汉武帝用实际行动表示汲黯的柔情他永远不懂,回去时他还对近侍发牢骚道:“汲黯这个人,真是又憨又愚!”

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心,有的还数落汲黯不该这样赤裸裸地指责皇上,汲黯却回答说:“皇上要咱们辅佐他,难道咱们都非要阿谀奉承不可?这不是明摆着要陷皇上于不义吗?”

汉武帝听了这话,气就消了,不但没有治汲黯的罪,而且还照单全收了汲黯的批评。

虽然汉武帝这次原谅了汲黯,但面对他这样的“狙击手”,这样的“敢死员”,这样的“狠角色”,汉武帝也忌惮三分,惧怕三分,避让三分。

大将军卫青入宫侍奉,汉武帝可以一边上厕所一边接见他;丞相田蚡求见,汉武帝有时连帽子都忘了戴;可是,汲黯求见时,汉武帝帽子没有戴好是不会接见他的,更别说蹲厕所召见了。

有一次汉武帝坐在武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还没有戴帽子。一看见汲黯,他赶紧躲进帐子里面,嘱咐近侍代他出面,汲黯奏什么就准什么,直到自己戴好了帽子后才出来。

天不怕地不怕,汲黯就是这样的人。群起而怕之,汲黯就是这样的人。

此时,他以带病之身列席这场辩论赛,自然不是来当观众,而是来主持正义的。果然,面对汉武帝火辣辣的目光,他站起来,实话实说道:“我支持窦婴。正直厚道的灌夫不可杀,更不可辱。”

“拼命三郎”汲黯支持窦婴,心里一直站在窦婴这一边的汉武帝很是高兴。他马上又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位大臣——郑当时。

郑当时也是名门之后,他的祖先郑君曾是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后,他选择了择良木而栖——投靠了汉朝。当时,刘邦下令所有项羽的旧部在提到项羽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于是刘邦下旨撤了郑君的职。郑当时继承了祖先的优良传统,以仗义行侠为乐事,声名远播。

这一次辩论赛,韩安国选择了中立,汲黯选择了支持窦婴,现在郑当时这一票就相当关键了,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票。如果他再支持窦婴,汉武帝可以当庭宣布窦婴胜诉,并将灌夫无罪释放。

然而,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被寄予厚望的郑当时先是说了这样一句话:“灌夫,灌夫,虽然只是一介匹夫,但杀之可惜啊。”

他话里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是站在了窦婴一方。

说完这句话后,郑当时停下来,用殷殷期待的目光扫视了众大臣一圈,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然而,他很快失望了,迎接他的不是掌声和鲜花,而是沉默。

郑当时心中一颤,看样子这件事不能轻易表态啊,否则灌夫是祸从口出,自己也会赴他的后尘啊。于是,他头脑一转,马上又接着说道:“不过,话又说回来,田丞相的话也是正确的。”

韩安国在前面已经做出“打一个巴掌给一个枣”,两边都不得罪的举动,此时连一向以正直著称的郑当时也打起了太极,作为裁判长的汉武帝自然更郁闷了。于是,他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大臣。

然而,这时候的众臣都选择了沉默是金,集体失语,再也没有一个站出来主动表明立场。众臣的畏缩不语让汉武帝很不悦,于是,他很快就把所有怒火都聚焦到了郑当时身上,说道:“平日里,你总是对魏其侯和田丞相品头论足,说三道四,现在怎么睁着眼说瞎话?这种孬种样,这个熊模样,我真想一剑砍了你的脑袋!”

这是一句泄愤话,也是对这场辩论赛的总结话。说完这句话,汉武帝拂袖而去,辩论自然也戛然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