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7154700000040

第40章 战功堆出来个卫大将军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汉·霍去病

与汉武帝的风光快乐相比,匈奴的军臣单于却有苦说不出。对这个从来不把汉朝放在眼里的单于来说,河套地区的失守这一记闷棍打得他眼冒金星、头昏心痛。不甘心失败的他很快又对汉朝边境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但结果都无功而返。军臣单于在彷徨中挣扎,在挣扎中落寞,在落寞中沉沦,在沉沦中逝去。

军臣单于死后,按理说应由他的儿子太子於单继位,但他的弟弟伊稚斜却对单于之位觊觎已久,并在侵略大汉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亲信,扩充自己的军队。特别是河南一役,军臣死伤数万人,对匈奴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对伊稚斜来说却是好事,因为他的军队在围攻汉朝的渔阳和上谷,没有一点儿损失,反而得到了许多战利品。

这时,军臣单于一死,伊稚斜的狼子野心也就暴露出来了。他突然发动兵变,赶走了正在举行登基仪式的太子於单,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单于。

於单原本想夺回属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与他叔叔一较高下,但他们叔侄二人一个老而弥坚,一个少而弥纯,结果姜还是老的辣,几轮交手於单都被伊稚斜完败了。

败军之将的於单面临的选择只有一个:投降。但是,向谁投降,於单却有两个选择:一是归降伊稚斜,对他俯首称臣;二是归降汉武帝,借汉朝的力量来和伊稚斜对抗。

於单选择了后者。

事实证明,於单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他到了汉朝后,汉武帝对他宠爱有加,不但把他封为涉安侯,而且还留在身边,时常对他嘘寒问暖。

伊稚斜做了匈奴的单于后,不断派兵骚扰汉朝边疆。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伊稚斜率数万大军攻入代郡,掠获汉人数千及无数财宝大胜而归。这年秋天,他再次偷袭雁门关一带,杀掠了一千军民。

元朔四年,伊稚斜派出三路大军,对汉朝的代郡、定襄、上郡三个地方进行了新一轮的抢掠,屠杀了一千多百姓。

元朔五年,伊稚斜派匈奴右贤王对朔方郡进行了多次骚扰,试图重新夺回河套之地,死伤无数。

事不过三,伊稚斜单于连续三年发动的入侵行为一直在考验汉武帝的忍耐力。汉武帝经过精心准备,决定兵分两路,即西路军和东路军,以西路军为主、东路军为辅,采取军事行动。

西路军的元帅依然是汉朝的“年度红人”卫青。这一次,汉武帝给了他精兵三万。他们这路大军从高阙出发,目标直指朔方城外的匈奴大军。

东征军由大将李息和张次公率领,从右北平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古宁城)一带北上,起到牵制敌军和策应西路军的作用。

兵贵神速。接到作战命令后,卫青率大军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速度向前推进,很快便出塞七百余里,追上了刚刚在朔方郡抢完战利品、大胜而归的匈奴右贤王。

匈奴右贤王原本以为“我的地盘我做主”,认为汉兵不能至,所以喝了个酩酊大醉,不料汉军从天而降。右贤王一行人等没有还手之力,也没有招架之功,只有逃命之举了。最后,卫青俘虏匈奴士兵一万五千多人,缴获大量牲畜,生擒匈奴小王十多个。这就是著名的漠南之战。

汉武帝得知消息后大为高兴,当即派使者在卫青回来的路上对他进行了封赏,授予卫青“大将军”的荣誉称号。

要知道,这个大将军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在和项羽楚汉争霸时,听从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军,打造出一支精锐部队,最终打下江山。这时候,汉武帝把卫青封为大将军,对他的器重可见一斑。

回朝后,汉武帝为了表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嘉奖,还要增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卫青却拒绝了。

“功高不在我。”卫青开始陈述理由,“我能在前线杀敌已经是老天对我最大的恩惠了,现在我是依靠陛下的天威才取得了一些胜利,这是将士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陛下如今已给了很高的封赏,我实在是诚惶诚恐啊!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还希望陛下封赏更多有功的将士,鼓励他们继续保家卫国。况且,无功不受禄。我的儿子都还小,没有一点功劳,怎么能封侯呢?”

为众将士“争赏”,替自己孩子“辞赏”,汉武帝闻言,对卫青更加高看一等。随后,他嘉奖了卫青手下众将士和策应有功的东路军将领。总之一句话,皆大欢喜。

至此,卫青五征匈奴,每次都以胜利告终,创造了五连捷的奇迹。尤其是经过河南之战和漠南之战,卫青取得了辉煌战绩,从此成为汉武帝尊宠的权臣、士兵尊崇的将军、百姓景仰的民族英雄。个中原因,除了汉武帝的“照顾”和不错的运气外,卫青自己的内在素质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首先,卫青很谦卑,这跟他从小遭受磨难有关。他称自己是“人生之奴”,在被长公主绑架后依然选择了忍气吞声,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卫青发迹后才不会得意忘形,更不会因为身为外戚、战功卓越而狂妄自大。胜不骄,败不馁,这种始终谦虚谨慎的态度,让他拥有了一颗平静心,能够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战场形势。

其次,卫青才华出众。《资治通鉴》中记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这说明他骑射功夫是一流的,应该和李广有的一拼,而且力气也很大,应该和项羽有的一比。正是因为有本事、有才华,卫青才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最后,卫青礼贤下士。《资治通鉴》中记载:“青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这说明卫青与部下交往时很注意礼节,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对手下的普通士兵更是嘘寒问暖,关照有加。也正因为这样,卫青手下的将士都愿意为他效力和卖命,所以他每次出征都会立下战功。

然而,天下之事,物极必反,盛极则衰。正当卫青飞黄腾达,红得不能再红时,却遭遇了当头一棒,仕途之路从此急转直下。卫青的好运到头了,第六次出征成了他的人生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