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7154700000055

第55章 公主柔情定乌孙

昆莫没有答应和汉朝结盟的请求,但他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接踵而来的是紧日子。原来,匈奴人发现了乌孙与汉朝交往的事,为了防止乌孙“出轨”,匈奴人决定再次派兵对乌孙实施军事打击。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匈奴的咄咄逼人,昆莫和大禄、岑陬三人很快达成了一致:和汉朝结盟。

乌孙使者带着昆莫的意愿快马加鞭地奔向大汉,请求和亲,结为百年之好。

汉武帝这一次还是发挥一贯作风,举行了一次朝议。大臣们一致表示同意和平,唯一的条件就是为了显示和亲的诚意,乌孙国必须先下聘礼,汉朝才能把公主嫁过去,两方结为百年之好。汉武帝采纳了众臣智慧的结晶。于是,乌孙使者马上回乌孙国向昆莫转达了汉朝的意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也就是张骞第二次西游到达乌孙国的第七个年头,昆莫送上了几十匹绝世良驹作为聘礼,正式迎娶汉朝的公主,两国结为百年之好。

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有幸成了这次联姻的女主角。刘细君虽然生在皇室宗亲之家,但并不幸福,原因是她出身不久,灾难便降临了。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刘细君的父亲刘建因为“谋反”未遂而畏罪自杀,她的母亲因为牵连也被砍了头,而刘细君因为年幼幸免一死。从此她便有了双重身份:一是无依无靠的孤儿,二是陷入宫中的“布衣”。

此次汉武帝通过“海选”选定刘细君,显然是想让她解脱。为了显示对自家公主的厚爱,对和平的重视,对乌孙王昆莫的礼貌,汉武帝送上了丰盛的嫁妆,不仅有锦衣华车,还有数百宦官侍从。

有这样的厚礼,刘细君的出嫁着实风光,然而,风光的背后却是辛酸与无奈,原因是这不是一场平等的婚姻,而是一场政治婚姻。政治婚姻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买卖婚姻。因为有了物质、有了利益、有了交易、有了权力隐藏其中,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刘细君很快体会到了什么叫悲喜两重天。

她喜的是汉武帝对这桩婚事很重视,丰盛的嫁妆让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且乌孙国王昆莫对她这位貌美如花的公主宠爱不已,立马封为右夫人。

她悲的是自己嫁给的乌孙国王昆莫是个花心之人。昆莫贵为一国之主,拥有众多妃嫔原本天经地义,但她刚一过门,昆莫马上又娶了一个“大老婆”,这让她心寒、心碎、心痛。

原来,就在汉朝和乌孙国大联婚、大结盟时,听到风声的匈奴人也没有闲着,他们也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也选了一位秀色可餐的公主,向昆莫提出了“和亲”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桃花运,昆莫虽然心里诚惶诚恐,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但他最终还是不敢得罪匈奴人,于是采取了来者不拒的政策,接纳了匈奴的公主,并且封为左夫人。

左为尊,右为卑,刘细君以后有这样原本就野蛮粗暴的匈奴公主为伴,日子可想而知,悲从中来啊。

既嫁之,则安之。虽然刘细君还要面临自己和昆莫年龄上的巨差、语言上的巨差、生活习性上的巨差这“三大危机”,但好在她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她牢记自己的使命,选择了忍气吞声。

这样的日子,尽管刘细君努力克制自己,试图改变自己,凡事逆来顺受,但她内心的孤寂、辛酸、无奈、不满却如野草般疯涨,她时刻梦想着回中原,梦想着从前那种清贫但却无束无缚的日子。心中苦与痛、酸与泪无处诉说,她选择了孤芳自赏,自我消愁,却不经意间展示出了自身的才华。

首先,刘细君展示出了吹拉弹唱的能力。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会抱起心爱的土琵琶,唱起心爱的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

其次,刘细君展示出了吟风咏月的能力。独坐孤室的时候,她常常挥毫泼墨,吟诗作画,有她的《黄鹄歌》为证: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运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返故乡!

汉武帝听说后,对这位远嫁他国的侄女又怜又惜,又惜又悯,又悯又疼。为了安抚她,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者前往乌孙,一来嘘寒问暖,二来千里送去家乡的土特产。

但是,就算锦衣玉食又如何,能填补刘细君内心的伤痕吗?梦回中原是她内心一直不变的梦想。终于,她等的机会来了。

不久,老迈的昆莫病逝,太子岑陬继承了乌孙国王之位。刘细君原本以为属于自己的春天终于来临,然而,乌孙国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马上给她泼了一盆冷水。乌孙国国王继任者,不但继承王位,而且继承皇后。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细君理由所然地要转成岑陬的妻子。

刘细君原本就身在乌孙心在汉,此时面临这样有违汉规汉俗的“乱伦继承法”,她真的有找块豆腐撞死的冲动。痛定思痛,她还是决定自救——给汉武帝写了一封请求回国的书信。

汉武帝看了,字字如刀,割得他不好受。于私,他又怎么忍心让侄女独自在他乡受这活罪,他也很想刘细君能早点回家。然而于公,他又不能这样做,毕竟一旦撤婚,汉朝和乌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就会功亏一篑,付之一炬。

思虑良久,汉武帝给刘细君写了封回信,信中的内容概括起来就两句话:“入乡随俗,善莫大焉。匈奴未灭,‘和’以为家。”

信至,刘细君梦断,心死。她选择了顺从,选择了继续忍辱负重。她改嫁岑陬,并为他生了一个女儿。

黄粱梦断,心如死灰。不久,刘细君就一病不起,含恨而去。

随后,汉武帝为了稳住乌孙国,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嫁给了岑陬。刘解忧和刘细君同病相怜。刘戊在七国叛乱中兵败身亡,幸免于难的刘解忧被降为“布衣公主”,最后也沦为和亲的“奴隶”。

身世相同,但刘解忧和刘细君的性格却大不相同。刘细君多愁善感,属于林黛玉那种梨花带雨型,而刘解忧天生乐观,属于薛宝钗那种豪迈奔放型。她嫁到乌孙后,任劳任怨、安居乐业,在岑陬早死后,她改嫁给新上任的乌孙国王,也就是岑陬的堂弟翁归靡。刘解忧一连为翁归靡生了三个王子,得到翁归靡的万千宠爱。解忧公主果然名副其实,成了解忧的好公主。也正是因为这样,大汉与乌孙的关系一直向着友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不管怎么样,刘细君和刘解忧这两位柔弱的公主用纤细的肩膀挑起了汉朝和乌孙走向和平的友谊之桥,功不可没,功德圆满,功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