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27154800000005

第5章 贵人相助

三年后,天下已不是乱成一锅粥的战国时代了,而成了秦始皇一个人的天下。

秦始皇新皇上任三把火,首开思想革命,开始搜杀全国的“外士”。张耳因为名气太大,被秦始皇钦点了人头。为了保命,他开始了并不光彩的逃亡生涯。

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张耳本着爱护弟子的原则,把刘邦打回了原籍——让他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

就这样,刘邦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沛县。沛县还是那个小沛县,街道还是那些旧街道,房屋还是那些破房屋,亲朋还是那些土亲朋……唯有他的心境已然不是那个心境了。

此时的刘邦不再满足于逍遥快活地混日子。他的胸膛里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心中藏着鸿鹄之志。刘邦的大志如深埋在地下的种子,正破土而出,拔节而长。

但还是那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刘邦眼前的残酷现实涛声依旧——如何生存?如何糊口?因此,再就业成了他面临的第一个尴尬难题。

为此,他做了两件改头换面的事。

第一件事:改名字。

刘邦的父亲因为没文化,在给儿子取名时,为了图方便,分别取名为伯、仲、季、交。对刘邦来说,“季”字太文气,像个姑娘的名字,与自己的形象不符。于是,他索性把名字从“刘季”改成了“刘邦”。

“邦”是他对自己游侠生涯的总结,寓意要讲哥们儿义气,才能独霸一方。同时,改名也代表着刘邦此刻已经下定决心,要洗心革面了。

第二件事:结贤人。

如果说以前的刘邦只满足于召集几个小混混,和“小人物”一起混,那么,此时的他,眼光已经变高了,开始结交起了“大人物”。而这些“大人物”中,最重量级的就是萧何。

萧何是丰邑人,出生于地主之家,自幼饱读诗书,现在在沛县衙门做司法科科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深受沛县人的称赞。

“萧何啊,你才华非凡,我愿意向上举荐你。”县令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不愿意萧何被埋没。然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萧何居然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自己的好意。

“首先,这里是我的故乡,我热爱这里的一切。我想一直在此为父老乡亲服务,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其次,我给衙门跑跑腿还行,不适合做大官,那些官场上的事我可应付不过来。若再生出一些是非,追其源头,可能还会连累到您的头上。”萧何郑重其事地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县令见萧何如此“淡泊名利”,自然对其更加器重。可他哪里知道,以萧何的慧眼,他早就看出秦王朝有迅速衰败的迹象,倘若在朝廷为官,只怕将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他认识了一个人,一个很特别的人,一个腿上长着七十二颗黑痣的人。

那是一个天气很热的夏天。萧何和县衙的几个小吏到城外的护城河洗澡。洗完澡躺在河边休息时,萧何不经意间看见了一个躺在草地上的人,他那高高跷起的左腿上还长着几排黑痣。为了弄清他腿上究竟有多少颗黑痣,萧何主动上前和那人聊天。

“啊,这不是萧大人吗?”萧何还没说话,那人便惊叫着坐起身来。

“嗯,你是……”

“在下刘邦!”

就这样,萧何一边和刘邦聊天,一边数他腿上的黑痣,最后确定不多不少正是七十二颗。萧何不由得大吃一惊,一下联想到了熟读百家之书时,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上古时期,五位主持天事的帝王中,赤帝的脸上就有七十二颗黑痣……

“这人难道是赤帝的化身?”萧何想。

偶然的相识后,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后来据萧何所说,当他看到刘邦腿上那几排奇特的黑痣时,就断定这人一定非同寻常。

论年龄,萧何比刘邦大一岁,论地位,萧何比刘邦高百倍。但在人前,萧何却甘当刘邦的“小弟”,不顾自己的公务员身份,总是跟在刘邦身后,丝毫不顾他人惊讶的眼光。而在人后,萧何却充当着刘邦的“保护伞”,一旦刘邦遇到困难,他便挺身而出,为其化解燃眉之急。

沛县人常在茶余饭后谈论起这对莫逆之交,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这两人会走在一起。

旁观者迷,当局者清。

萧何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刘邦,后来才能成为大汉的开国丞相。

刘邦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萧何,后来才能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

当时泗水亭正好缺一个亭长,机敏的萧何立即向县长举荐了刘邦。从此,刘邦告别了“无业游民”的身份,得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秦始皇当初设立郡县制之后,又在县里设立了亭乡制。所谓亭乡制,就是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每亭设亭长,每乡设里正。

那时的亭长不但管辖的地盘有十里之多,而且管辖的范围也很广,包括解决各种治安问题、民事纠纷,以及登记和检查本地的流动人口等。当然,亭长还有一项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兼任这十里之地的捕头。

由此可见,亭长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岗位,弄不好还有伤身子掉脑袋的风险。但无论如何,身为亭长的刘邦好歹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公务员”,可以拿国家俸禄了,这可比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游侠强多了。

而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萧何的举荐。

很多人都感叹刘邦的运气实在太好,遇到了贵人相助,但很少有人往深里去想这事儿。萧何之所以愿意助刘邦一臂之力,必定是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刘邦讲道义,讲宽厚,讲感恩,所以三教九流的人都愿意跟他交往。

在沛县,除了萧何这个铁哥们儿,刘邦还结交了两个真兄弟:在监狱看门的狱掾曹参和管公车的司御夏侯婴。

当时夏侯婴担任的司御一职,相当于《西游记》里的弼马温。就跟不能小瞧齐天大圣一样,夏侯婴也不仅仅只有管车马那点儿本事。在日后刘邦与项羽进行楚汉争霸时,正是因为夏侯婴的存在,才使刘邦能逢凶化吉,胜利大逃亡。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日后的发迹史中,刘邦不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样一句话:所谓好运气,就是机会正好落在了你努力的时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已过了而立之年的刘邦,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通过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成了泗水亭的亭长,迈出了成功转型的第一步。如果说当亭长之前的刘邦只不过是一条虫,那么当了亭长之后的刘邦,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条龙了。

龙岂池中物?刘邦,就从这里发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