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从来都是一个勇于争先的人,在项羽使用三板斧后,他自然也不甘落后,马上来了个三步走。
刘邦的第一步就是封韩信为齐王,在安抚韩信的同时,催促他赶紧出马伐楚。这一招有点类似于权钱交易,对双方来说互利互惠的。
果然,韩信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谢绝了武涉和蒯彻的劝说,拒绝背叛刘邦。同时,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的忠诚,他马上令灌婴为先锋,挥师南进。结果灌婴不负众望,在薛郡成功击败了楚将公杲,随即占领了淮水一带的县邑,包括项羽的家乡都易主了,直逼项羽的都城彭城。因此,刘邦的第一步可以说走得非常成功。
刘邦的第二步走便是封英布为淮南王,令他赴九江截断楚军的后路。英布和韩信一样,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后乐颠屁颠地上路了。
英布率军在九江一带和楚军的大司马周殷展开了激战。周殷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深得项羽器重,但这一次面对更为强悍的英布却无能为力,连连败退,一溃千里。因此,刘邦的第二步走同样走得很漂亮。
刘邦的第三步走便是厚葬为国捐躯的烈士,厚待烈士家属。凡是为国捐躯的烈士,由政府拨出专项资金购买丧服及棺材,并转送到其亲人手上。
这样一来,四海臣服,万众归心。别的不说,单拿“捣蛋鬼”彭越来说,自从刘邦出了这条“玉律”后,他在项羽的后方大本营干得更起劲了,他手下的士兵们也更卖力了。他们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令楚军防不胜防,挡不胜挡,粮草也频频告急。后方的危机也令身在前线的项羽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刘邦喜事连连,因为天上掉了块馅饼正好砸在他头上——平白无故捡到一支三千多人的貉族骑兵。
这支骑兵的到来完全归功于陈平,因为这群貉族骑兵的头头是一个叫郭逸的汉人。这郭逸和陈平是同一村的,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郭逸跟随父亲到洛阳做起了丝绸生意。那时北方的貉族人拿宝马和银器去换丝绸,而郭逸强就强在一张脸上,他长得那可不是一般的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因为帅,他被貉族一个郡王看上,于是强行把他招为上门女婿。
后来,郡王死后,他便代替了郡王的位置。恰巧这一年郭逸回家探望老母时,听说陈平在刘邦军中很是风光,就来看看。这一看不打紧,看出了情缘来。在陈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郭逸最终决定带领手下几千骑兵来支援。他的数千名英武高大的骑兵一出现,顿时就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总而言之,刘邦的第三步也走出了良好的成效。
然而,刘邦并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与自己的日新月异相比,对手项羽是日暮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项羽已今非昔比,但他毕竟有雄厚的底子做保证,还能做困兽之斗。更为重要的是,他此时还握有一张王牌——人质情感牌。
前面已经说了,为了逼他就范,项羽以撕票做威胁。虽然刘邦采取了以流氓之道还施彼身的战术,让项羽的威逼成了一张空头支票,但他意识到人质在项羽手里终究是祸害,正如欠下的账终究有归还的一天,如果让这笔账永远存在,那自己就永世不得翻身。
为此,三步走之后,刘邦还使出了一个盘外招:议和。
这时,刘邦手下的“第一外交官”兼“第一说客”郦食其已经在齐地光荣献身了,而在九江说服英布归降的随何此时也找不到人了。
好在关键时刻,刘邦手下从来不缺人才,这一次依然不例外。刘邦军中还有一位知名的“铁齿铜牙”——陆贾。
陆贾是一个大学者,著有《新语》一书,能说会道,一张三寸不烂之舌骂遍天下无敌手。刘邦对他寄予厚望,马上派他去项羽的大本营进行谈判。
这时候项羽最头痛的就是粮草。他和刘邦对峙这么久,后方粮草早就供应不上了。吃饭成了摆在楚军面前的第一难题,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谈何打仗。
就在这个绝望的时候,刘邦的使者陆贾来了,带来了个出人意料之外的提议——议和。
刘邦的脑子不是进水了,就是心里有诈,项羽想到这里,还没待陆贾张嘴,便马上来了个先发制人:“请你把带来的黄金珠宝带回去,转告刘邦一句话,士可杀不可辱,战可打不可和。一切废话都免谈,咱战场上见真章。”
可怜的陆贾空有满腹经纶,空有雄辩之才,但却没有展示的机会,因为项羽根本就没让他张口。最终,陆贾只能长吁短叹地无功而返。
刘邦一看自己的“阴谋”没有实现,不由大为失望,于是准备对楚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正在这时,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对刘邦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大王对议和之事只提了一次就打算放弃,这不是大王做事的风格啊!臣愿再去项营试试。”
这个毛遂自荐的人叫侯公,论年龄,他也是一个风烛残年的糟老头了,但他和范增一样,拥有一颗不老的心。刘邦对此很高兴,马上派他再上虎山行——到了项羽的大本营。
项羽第一次拒绝陆贾是因为心里最本能的反应——面子、疑心。此时面对侯公的到来,他就像溺水的人突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此一时彼一时,再耗下去,没有粮草的士兵军心涣散,只怕到时想和都和不了啊!
项羽内心虽然有点激动,但表面上却装得很镇定。他不冷不热地对侯公说:“汉王派你来干什么?”
“议和。”侯公回答得很干脆直接。他说,楚汉相争这几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且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到了缺衣少粮的地步,不如议和算了。
“汉王有什么条件吗?”项羽问。
“我家大王只想与你划下界线,从此各守一方,永不相犯。”侯公答。
“就这一个条件?”项羽再问。
“嗯,还有一个附加条件。请求大王放了太公和吕后等人质……”
这个附加条件一提出,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好在侯公马上对项羽进行了说服工作:“大王放了太公和吕后等人质,不但汉王对你感恩戴德,天下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义之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将来这天下还有谁是你的对手?”
这话说得项羽心里很受用,他向来吃软不吃硬,有点飘飘然的感觉了,再加上当时形势也不容乐观了。于是,接下来,窝里横的项伯又派上用场了。他被项羽派出来和侯公进行议和条款细节的谈判。
项伯那是啥人才,打仗不行,谈判那是老在行了。两人三下五除二就达成了共识。双方协定以鸿沟(在今河南省境内,自开封市至淮阳一线)为界,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作为附加条件,项羽必须先放人质: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夫人吕雉等亲人。
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后,项羽派使者随侯公到汉军。刘邦自然没有意见,双方正式签字画押。这就是历史上楚河汉界的由来。
协议签订后,项羽马上做了两件事。
首先,他履行承诺,立马按约定放人质,包括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二哥刘仲、儿子刘肥等亲人统统都被放出来了。
其次,奉行盟约,立马按约定开始撤军。
一切看似都出奇顺利,一切仿佛都重归平静。
然而,项羽不会料到,这平静的背后,是巨大的阴谋,正排山倒海地向他袭来,因为此时的刘邦非但没有撤军,反而选择了进军。
刘邦之所以这么快公然违背盟约,全拜张良和陈平所赐。
张良和陈平在刘邦准备后撤之时,以双剑合璧的方式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归纳起来,就是两点意思。
第一,兵不厌诈。什么盟约,什么条款,只不过是一张纸。在利益面前,可以把盟约和条款统统变成废纸,关键看你如何选择,如何去做了。
第二,时不我待。现在汉军已经坐拥了半壁江山,诸侯都已经归顺,形势好得不能再好;而楚军现在缺兵少粮,疲惫不堪,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这时候正是消灭楚国的绝好时机。如果现在放过项羽,那便是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啊!
刘邦听了,点了点头道:“原来我这个政治家根本就不懂政治啊!”说完这句话,他马上做出了大胆之举:撕毁条约,追击项羽。
当然,以上是史书的记载。难道刘邦的议和真的只是为了亲情吗?
答案是否定的。亲情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天下。
前文提到,当初刘邦在攻入关中时,在武关用“糖衣炮弹”对秦将进行诱惑——招降。结果就在秦将心有所动,正要行动,准备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时,刘邦却突然反悔,杀了个回马枪,结果牢不可破的武关被他轻松拿下,从而得以直捣咸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一次通过招降,刘邦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同样的道理,这一次通过议和,他也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刘邦做出要撤兵的态势,一来是为了迷惑楚军,二来是为了伪装自己。迷惑楚军很容易理解,假戏只有做得越细,才会让人认为越逼真;伪装自己就是高境界了,以退为进,通过别人的劝诱,来顺水推舟,走自己既定的方针路线,通过装糊涂装宝,成了披上羊皮的狼,让人看不到他的真实面目,以达到“老好人”的目的。
果然,刘邦有了部下的支持,马上对项羽迅速展开了“千里追踪”,一口气追到了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这时候,他突然发现形势有点不对劲,因为他约定的另路人马——韩信和彭越的大军并没有出现。于是刘邦赶紧放慢脚步,准备等韩彭大军到了,再联合出击。
然而,这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时真正的“老好人”项羽终于发现了刘邦的阴谋诡计,他马上命令正在撤退的楚军做了四个动作:立定,稍息,向后转,跑步走。
结果,项羽和刘邦再次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战。
这一战的交锋地点在固陵。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是汉军二十万对楚军十万。虽然楚军兵力不济,但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都说哀兵必胜,是因为人处在绝境时,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此时的楚军便是这样一支哀军,他们个个对刘邦的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出尔反尔义愤填膺。汉军人数虽多,自然也挡不住楚军的攻势。这又是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项羽在这场“回首战”中,成功斩杀了两万多汉军,当真是收获颇丰。
刘邦眼看打不赢,再度发挥能跑善逃的特长,带领残兵败将退到陈下,挖掘深堑,筑壁自守。双方再一次进入了僵持状态。
打了胜仗的项羽此时却心如刀绞——举国形势一片黑天,心神恍惚——长期征战累啊,心猿意马——想攻想守,想进又想退,心如死灰——关键时刻已经没有谁来帮自己了。
而刘邦却是心急火燎——长期坚守在这里不是办法啊,心烦意乱——韩信和彭越大军怎么迟迟不来呢?心乱如麻——人心难测,思前想后,能不乱吗?因此,心有所思的他马上向自己的智囊团团长张良问计:“兵困于此,权宜之计,援军未到,如之奈何?”
张良心领神会地说了两句话:
“久拖楚必亡。咱们只要和项羽这样僵持下去,楚军便再无回天之术,早晚都会死翘翘。久旱逢甘霖。只要给韩信和彭越足够的动力,圆了他们心中的梦想,援军自然马上就到。”
随即,张良说出了具体做法,八个字:分地封王,共享天下。
之前韩信虽然被封了齐王,但却没有被封地。彭越虽然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却没有封王,还只是个魏国相。
张良建议刘邦赶紧封一块地给韩信,让他这个齐王实至名归,再封一个王给彭越,让他体验体验王者至尊。这样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和虚荣后,再邀他们来会战,便会招之即来,来之必胜了。
对此,刘邦只有遵照执行的份儿了。他一是下达封地令,把陈地到东海的地盘都封给韩信,二是下达封王令,封彭越为魏王,管辖睢阳北部直至咨城一带的地盘。
这双管齐下后,效果是看得见的,很快韩信便挥师南下,火急火燎地来支持刘邦。
项羽听说这个情况后,马上派上柱国项他出马,结果两军在九里山上演了生死斗。龙且都不是韩信的对手,项他更不是韩信的对手了,结果可想而知,楚军大败,项他被擒。
与此同时,彭越大军很快也向楚军境内开进。人都有见风使舵的思想,此时见韩信和彭越有了动静,淮南王英布也坐不住了,马上也发兵来支援刘邦。
其实,他心中那点小九九明眼人一看便清楚,数路大军围攻,楚军必败无疑,这样顺手牵羊的功劳不拿白不拿,这样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不取白不取啊!
英布不但自己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两个人:刘贾和周殷。
刘贾是刘邦的大表哥,当时在淮南协助英布“攘外”,结果眼看楚军一落千丈,本着“不战而屈人”的策略,渡过淮水,对项羽镇守后方的楚大司马周殷进行了劝说,通过威逼利诱和情攻策略,成功策反了周殷。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尽管周殷是项羽手下的强力悍将,尽管他深得项羽器重和喜爱,尽管项羽待他不薄,但刘贾的威逼利诱彻底征服了他,他认为与其再苦苦支撑着这无法扭转的败局,落得个无法善终的结果,不如顺应形势,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归顺汉军后,周殷和刘贾反戈一击,拿下了九江郡等地,然后又协助英布收复了六安,最后英布、刘贾、周殷三人带领联合部队与刘邦会战项羽。
在项羽的战术思想里,只有进没有退,只有胜没有败。然而,这一次,面对四面围攻而来的汉军,不退不行。而这一退,便是一溃千里,再无回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