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手足口病
27179700000009

第9章 预防和控制

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主要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完成,其防治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控制疫情暴发或流行,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病率,及时发现并救治重症病例,尽力减少死亡,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预防控制原则

一、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建立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

二、完善疫情监测机制,及时分析和研判疫情动态。三、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聚集性病例与暴发疫情,最大限度地控制疫情危害。四、建立实验室网络,加强实验室监测工作,为科学防治提供有力支持。五、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诊断和救治水平,减轻手足口病的危害。

六、建立针对不同人群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计划,动员全民参与手足口病的防控。

技术措施

一、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的手足口病疫苗,加强个人及居家环境清洁卫生,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控制手足口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危害的人群,他们多依靠家长或老师指导其卫生行为,生活起居完全由他人照顾,因此,对学龄前儿童家长、托幼机构(学校)教职工及广大群众进行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是手足口病预防工作的主要内容。

传染源的管理对预防至关重要,手足口病患者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因此对手足口病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要大力宣传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把“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变成广大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自觉行为。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家长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或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暴晒、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二)托幼机构、学校预防措施

1.每天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进行消毒。

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三)社区预防措施

1.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促进居民对手足口病的了解,使社区居民掌握手足口病基本知识,提高其防病意识。

2.鼓励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3.做好垃圾存放处、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4.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及时上报主管领导、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二、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疫情控制的首要任务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阻止疫情暴发和扩散,减轻手足口病的危害。

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准确处置疫情;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个人卫生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聚会,减少到公共场所的机会;做好传染源的隔离管理等措施对降低发病率和控制流行有重要作用。

(一)疫情报告

1.个案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如为重症病例,请在“重症患者”处选择“是”;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请在“实验室结果”处选择相应的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聚集性病例报告:托幼机构和学校及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手足口病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二)流行病学调查

1.调查目的:通过个案调查核实发病情况,查明手足口病患者或疑似患者的基本信息、发病原因和发病条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分析传播的可能性和范围,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续发,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中,应尽可能采集相关标本开展病原学、血清学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类鉴定,掌握引起手足口病患者发病和造成流行的主要病毒型别。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过程中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也有助于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的临床类型等,为手足口病临床诊断及救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个案调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弄清一个病例的发病原因,同时也是为现场流行病学提供分析的基础资料,所以必须把发病的现场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该病的传播途径,详细观察和记录与发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果有2例以上的手足口病患者,则必须查明他们之间有无共同暴露或互相传染等流行病学关联,判断是否发生了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

2.调查内容与步骤:

(1)核实诊断:核实诊断是采用询问、查阅病例等资料方法进行综合判断的过程,因此要求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具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应尽可能由患者自己回答。如果患者年龄太小或病情较重或死亡,无法对患儿直接调查时,应通过其家庭成员特别是患儿的看护人了解情况,完成调查。

病例个案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发病与就诊经过、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资料。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疾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单位、现住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临床表现、就诊情况等。调查时,应详细描述患者的皮疹形态,有无疱疹性咽峡炎,有无脑膜刺激征,有无出现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的并发症,必要时查阅病例和辅助检查结果。由于每个个案的情况各有不同,个案调查中发现的有价值的流行病学线索,虽然个案调查表并未要求列出,也要尽可能详细询问和描述,对个案调查表的内容进行补充。

(2)查明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根据患者的发病日期,往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进行调查。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后发病的最长潜伏期可达10天或更长,时间越久,调查会偏差越大,所以从大多数病例的潜伏期考虑,实际调查中调查患者的发病前7天内活动范围、暴露史与接触史,包括接触时间、接触方式、接触频率、接触地点、接触时采取的防护措施等,以便为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疫情蔓延提供证据。在调查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时,还要注意调查患者发病前所处环境的通风与卫生状况、患者的卫生习惯等信息。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发病前7天内是否到过手足口病流行的地区,注意询问具体时间和地点。

②发病前7天内饮食(水)史,包括外出就餐史、饮生水史和不洁饮食史,注意询问具体时间、地点、频率和方式。

③发病前7天内有无去过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或因其他疾病去医院就诊。

④发病前7天内有无与手足口病患者或疑为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病毒性心肌炎、肺水肿等患者的接触史。

(3)调查并登记密切接触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密切接触是指曾与手足口病患者(自其出现临床症状前7天起)有过较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包括家人、亲戚、同班或同校学生、同村居民或其他人等。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在进行个案调查时,一定要仔细询问并登记密切接触者名单、联系方式等。对密切接触者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询问其接触起止时间、接触方式、有无出现类似症状,以及相应的临床诊治情况等。

(4)采集相关的标本:

①采样对象:普通病例中有代表性的病例、所有的重症和死亡病例、部分聚集性或暴发疫情的病例。

②采样时间:用于病毒核酸检测及分离的标本尽可能在发病的初期、急性期或患者入院的当天采集,同时最好在感染的恢复期采集用于抗体检测的第二份血清(发病后2~4周)。

③标本种类:用于病原学检测的标本包括粪便、咽拭子和疱疹液,如果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还可以采集脑脊液标本。对于血清学诊断,需要在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双份血清标本。

(5)相应的控制措施:根据病例个案调查掌握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①隔离治疗患者:严格管理传染源,加强消毒和污物处理。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强化洗消措施;对居家治疗的患者,要告知做好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并指导落实家庭内隔离消毒措施。患者原则上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热度及皮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消失为止。若患者为学生或托幼儿童,建议在结束隔离治疗后再休息1周才能返校。

②疫点消毒处理:疫情发生地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的周围环境,严防水源污染。

③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1周,这期间如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和体征,要立即报告,根据病情和临床诊断情况采取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

(三)传染源的管理

1.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尽量避免患儿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2.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机构要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

(四)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观察

密切接触者的家长或监护人要了解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在医生的指导下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1周,每天测量其体温和观察患者体征、症状,如果出现体温升高或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根据病情和临床诊断情况对其采取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

(五)消毒

1.消毒原则:

(1)消毒范围和对象:以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2)消毒持续时间:以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3)消毒方法的选择:应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进行消毒,如含氯(溴)消毒剂、碘伏、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戊二醛和甲醛等,并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的污染。

(4)注意与其他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搞好饮用水、污水、食品的消毒及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管理,必要时灭蝇、灭蚤、灭蟑螂后再消毒处理。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

2.消毒方法:

(1)室内空气: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以自然通风为主,无法自然通风的可采用空调等机械通风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通风工作,可采取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灯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2)地面、墙壁:对污染地面、墙壁用含有效氯(溴)1000毫克/升消毒剂溶液喷洒消毒,作用15分钟。泥土墙吸液量为150~300毫升/平方米,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毫升/平方米。对上述各种墙壁进行消毒的喷洒消毒剂量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1次,喷药量为200~300毫升/平方米,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1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3)物体表面: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溴)500毫克/升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15分钟。必要时消毒后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

(4)污染物: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每1000毫升加漂白粉50克或含有效氯20000毫克/升消毒剂溶液2000毫升,搅匀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含有效氯50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

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溴)5000毫克/升消毒剂溶液浸泡15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可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60分钟后清理。

(5)衣物、被褥等织物:患儿的衣服、被褥需要单独清洗,用70℃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患儿所用毛巾、擦手巾、尿布等每次清洗后煮沸5分钟。

(6)奶瓶和饮食用具:患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分钟后使用。饮食用具也要每天煮沸消毒20分钟,或用二星级消毒碗柜消毒,也可用含有效氯250毫克/升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7)玩具、学习用品:患儿接触过的玩具、学习用品用含有效氯500毫克/升的消毒液擦拭或浸泡,作用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

(8)手:手用0.5%碘伏溶液作用2~3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看护人在给患儿换尿片、处理粪便,或直接接触患儿分泌物、皮肤疱疹前后要按正确方法洗手,或进行手消毒。特别需要注意,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对肠道病毒无效。

(9)厕所、卫生间:患儿使用后的便盆、便池、坐便器要先投入50克漂白粉,作用60分钟后再冲水。坐便器表面用含有效氯500毫克/升的消毒液喷雾、擦拭消毒,作用15分钟。厕所、卫生间使用的拖把应专用,并每天用100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清洗。

(10)垃圾:垃圾喷洒含有效氯10000毫克/升消毒剂溶液,作用60分钟后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11)污水:污水每升加4克漂白粉或2片消毒泡腾片搅匀,作用60分钟。

(六)健康教育

1.目的:针对手足口病流行的特点,动员和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健康宣传使目标人群和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掌握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以促进手足口病控制策略的实施有效,遏制手足口病流行,保护广大婴幼儿健康成长。

2.对象和方法:由于不同人群在手足口病防治活动中的需求、所起的作用、与手足口病防治相关利益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为了提高健康促进活动的效果,应当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不同的健康促进活动。

(1)患者和家属:针对他们的情况,重点宣传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如何就诊、居家治疗或住院治疗的指征、消毒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医护人员:向医护人员分发手足口病折页、健康教育手册等,举办讲座讲授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在医疗机构张贴手足口病防治的宣传画。

(3)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的家庭进行随访时,主动向周围的人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4)普通公众:针对不同人群采用宣传画、标语、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5)托幼机构和学校:对托幼机构和学校医务室医生进行手足口病培训;在卫生课中讲解手足口病防治的知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家长一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是饭前、便后要洗手。

(七)托幼机构暴发疫情的处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托幼机构发生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信息后,要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置。应遵循边调查边控制的原则。

1.核实暴发疫情:手足口病暴发是指在一局部区域或一集体单位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手足口病的最长潜伏期)突然出现较多的手足口病病例,其强度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平。目前国家对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以村、居委会、托幼机构、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7天内发现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就可视为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病学工作者到达暴发疫情现场后,首先要甄别已发现的病例是否为手足口病病例,然后再判断是否发生了暴发疫情。

2.搜索病例:根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中的手足口病的定义,尽可能在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发现所有的手足口病病例。搜索病例时,可根据已报告的资料及门诊或住院、化验室记录等,必要时可开展现场专题调查、医师询问调查、电话调查、入户调查等。对搜索到的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认真填写个案调查表。

3.描述性分析:病例搜索完毕后,统计分析病例的时间、地点和人群分布等特征,了解此次疫情暴发持续的时间、规模、病例分布在哪些区域等。

4.调查首发病例:将每个病例的发病时间按顺序排列,找出此次暴发疫情的首发病例。了解首发病例和其他病例之间是否有流行病学联系,并绘制传播链图,判断首发病例对此次暴发疫情发生的意义。

对首发病例要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着重了解其发病前7天内的饮水(食)史、活动史、接触史等。

5.建立假设:通过分析现场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特征,建立本次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假设:危险因素;传播的方式和载体等。假设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合理性;被调查中的事实所支持;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

现场调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假设不准确或错误,要及时予以调整。

6.控制措施:是贯穿疫情处置始终的。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和控制应同时进行,即在现场调查开始不仅要收集和分析资料,寻求科学的调查结果,而且应该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针对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具体的控制措施如下:

(1)积极救治手足口病患儿,发现病例后立即送入医疗机构就诊和治疗。

(2)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某个或某几个班级,甚至是整个托幼机构进行停课或停园处理。

(3)实行晨检制度,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5)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7.控制措施效果评估:应当对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修正控制工作中的偏差。在采取控制措施后,经过手足口病的一个最长潜伏期10天后,如果没有新发病例,则说明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时、有效;反之,则说明控制工作中有漏洞或不足,应当进行改进。

(八)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

1.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应认真洗手、消毒,或更换使用的一次性手套。

3.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5.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