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7179800000058

第58章 《伤寒杂病论》方(57)

母儿血型不合

母儿血型不合是指孕妇与胎儿之间因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族血型免疫疾病。母儿血型不合主要有ABO型和Rh血型两类,以ABO血型不合比较常见。

【导读】根据母儿血型不合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茵陈五苓散,又因病变证机有肾虚,故与寿胎丸合方治之。

贾某,女,27岁。怀孕3个月,经检查,诊断为母儿血型不合(曾两次怀孕均因母儿血型不合而流产),经其亲戚介绍前来诊治。刻诊:****有轻微少量下血,腰酸,耳鸣,倦怠乏力,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沉弱略数。辨为肾虚湿热证,治当清热燥湿、补肾安胎。给予茵陈五苓散与寿胎丸合方:茵陈30g,猪苓10g,泽泻12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5g,菟丝子12g,桑寄生6g,川续断6g,阿胶(烊化、冲服)6g,黄芩15g,栀子12g,红参6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腰酸明显好转,以前方12剂。三诊:口苦减轻,以前方12剂。四诊:****下血止,以前方12剂。五诊: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先以前方治疗90余剂,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至分娩前30日停药。随访:一切基本正常,胎儿未出现黄疸现象。

【用方提示】根据腰酸、耳鸣辨为肾虚,再根据口苦口腻、苔黄略腻辨为湿热,以此辨为肾虚湿热证。方以茵陈五苓散清热利湿、温阳化气;以寿胎丸补益肾虚、坚固荣胎;加黄芩、栀子清热安胎,红参健脾益气安胎。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湿疹

【导读】根据湿疹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茵陈五苓散;又因湿热比较重,故与苦参汤合方治之。

唐某,男,32岁。有2年湿疹病史,屡经中西药治疗,反复不愈,近因瘙痒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四肢及胸腹部湿疹、瘙痒,疹痒甚于下肢,抓破流黄水,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腻,脉略浮。辨为湿热浸淫证,治当清热利湿止痒。给予茵陈五苓散与苦参汤合方加味:茵陈30g,桂枝10g,茯苓10g,泽泻15g,猪苓10g,白术10g,苦参20g,花椒10g,土茯苓30g,生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瘙痒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湿疹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瘙痒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解除,又以前方12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湿疹、苔黄腻辨为湿热,再根据抓破流黄水、口苦口腻辨为湿热浸淫,以此辨为湿热浸淫证。方以茵陈五苓散清热利湿止痒;以苦参汤清热燥湿止痛;加花椒温阳化湿止痒,土茯苓利湿止痒,生甘草益气缓急止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茵陈蒿汤合方

茵陈汤由“茵陈蒿六两(18g),栀子擘、十四枚(14g),大黄去皮、二两(6g)”所组成,是清热利湿的重要基础方,可治一切湿热俱重证。根据张仲景设茵陈汤,既可辨治湿热蕴结出现黄疸,又可辨治湿热蕴结且无黄疸。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男性发病较少。

【导读】根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又因病变证机有血热,故与清营汤合方治之。

邵某,女,44岁。5年前因胁肋脘腹胀痛,经B超等多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曾服用中西药,可治疗效果不明显,在3个月前住院治疗20余日,近又因症状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身目发黄,烦躁,牙龈出血,口渴,胁胀痛,不思饮食,皮肤瘙痒,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薄黄腻,脉细数。辨为热毒迫血证,治当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给予茵陈蒿汤与清营汤合方加味:栀子15g,茵陈蒿18g,大黄6g,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玄参10g,竹叶10g,麦门冬10g,丹参6g,黄连5g,金银花10g,连翘10g,山楂24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身目发黄减轻,烦躁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饮食好转,大便通畅,以前方6剂。四诊:皮肤瘙痒止,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悉除,又以茵陈蒿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巩固治疗1年。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身目发黄、烦躁、口渴辨为热毒,再根据牙龈出血、舌质红绛辨为血热,因皮肤瘙痒、大便干结辨为热毒侵扰内外,以此辨为热毒迫血证。方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以清营汤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加山楂消食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胆结石

胆结石是指胆囊和(或)胆管内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在特定情况下由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某些成分析出、沉淀、凝集成核而形成石状物的疾病。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分为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

【导读】根据胆结石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茵陈蒿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湿阻,故与三金通石汤合方治之。

彭某,女,68岁。在10年前因胁痛,不能食油腻,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管砂粒样结石,因胁痛剧烈而做手术,1年后又出现胁痛,经B超复查又有结石,在某医院门诊治疗半年,可症状表现还是时轻时重,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胁痛,胁下拘急,肢体困重,口苦口黏,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略弦。辨为肝胆湿热证,治当清热燥湿、利胆排石。给予茵陈蒿汤与三金通石汤合方加味:茵陈蒿18g,栀子14g,大黄6g,鸡内金24g,海金砂30g,金钱草24g,滑石30g,附子3g,通草10g,柴胡15g,枳实12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胁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肢体困重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均有减轻,以前方治疗30剂。五诊: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治疗3个月,经B超复查,结石排出。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胁痛、肢体困重辨为湿阻,再据口苦、舌质红辨为热,因口黏、苔黄腻辨为湿热,以此辨为肝胆湿热证。方以茵陈蒿利湿清热、导热下行;以三金通石汤清热利胆排石;加柴胡、枳实疏肝利胆、降泄浊逆。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

【导读】根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茵陈蒿汤;又因肝热生风,故与羚角钩藤汤合方治之。

庞某,女,41岁。在2年前经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常常服用中西药,可症状表现未能达到有效控制,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甲状腺肿大,肢体肌肉震颤,畏光流泪,急躁易怒,眼球轻微突出,失眠噩梦,多汗,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口苦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略数。辨为肝热动风证,治当清肝泻火、平息内风。给予茵陈蒿汤与羚角钩藤汤合方:茵陈18g,大黄6g,栀子15g,羚角粉(冲服)5g,钩藤10g,桑叶6g,菊花10g,生地黄15g,生白芍9g,川贝母12g,竹茹15g,茯神9g,生甘草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肢体肌肉震颤减轻,以前方减羚羊角为3g,6剂。三诊:噩梦止,大便通畅,以前方去大黄,6剂。四诊:急躁易怒未除,以前方加柴胡15g,牡丹皮12g,6剂。五诊:急躁易怒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较前又有减轻,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症变化酌情加减用药60余剂,诸症基本解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治疗1年,诸症悉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急躁易怒、眼球突出、大便干结辨为肝热,再根据肢体肌肉震颤辨为肝风,以此辨为肝热动风证。方以茵陈蒿汤清肝泻热、导热下行;以羚角钩藤汤清肝泻热、息风止痉。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会阴及****疱疹

会阴及****疱疹(又称阴部疱疹)是由单纯性疱疹病毒侵犯生殖器、皮肤及****黏膜引起的炎症、水疱、糜烂、溃疡性病变的性传播疾病。

【导读】根据会阴及****疱疹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茵陈蒿汤和栀子柏皮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郑某,女,26岁。在1年前被感染为会阴及****疱疹,痛如针刺,经常服用中西药,可未能彻底治愈,近因病症复发前来诊治。刻诊:会阴及****出现多个疱疹且发痒,痛如针刺,带下量多色黄,口苦口渴,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脉沉涩。辨为湿热瘀血证,治当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给予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茵陈18g,栀子15g,大黄6g,桃仁12g,桂枝12g,白芍12g,牡丹皮12g,茯苓12g,黄柏6g,苦参15g,地肤子15g,炙甘草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疱疹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带下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疱疹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治疗20余剂。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带下量多色黄、口苦口渴、苔黄腻辨为湿热,再根据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辨为瘀血,以此辨为湿热瘀血证。方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以栀子柏皮汤清热燥湿,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加苦参、地肤子以清热燥湿利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又称阴部疱疹)是由单纯性疱疹病毒侵犯生殖器、皮肤黏膜引起的炎症、水疱、糜烂、溃疡性病变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在病毒性传播疾病中最高。

【导读】根据生殖器疱疹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茵陈蒿汤和四妙丸合方;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牛某,男,27岁。在5年前****、冠状沟、尿道口出现红斑、小丘疹、糜烂脓疱等,经检查诊断为生殖器疱疹,静脉及口服西药,病情趋于好转,约半月后症状消失,可1个月后症状又复发,再次用西药治疗,则效果不明显,经常服用中西药却没有达到治疗目的,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头及****有多个丘疹,发痒,有的为脓疱,痛如针刺,尿道口分泌物多,全身不适,口苦口渴,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脉沉涩。辨为湿热浸淫、瘀血阻滞证,治当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给予茵陈蒿汤、四妙丸与桂枝茯苓丸合方:茵陈18g,栀子15g,大黄6g,桃仁12g,桂枝12g,白芍12g,牡丹皮12g,茯苓12g,黄柏24g,薏苡仁24g,苍术12g,怀牛膝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瘙痒、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瘙痒止,疼痛略有,脓疱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尿道口分泌物明显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丘疹、脓疱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未有其他明显不适,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脓疱、尿道口分泌物多、苔黄腻辨为湿热,再根据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脉沉涩辨为瘀热,以此辨为湿热浸淫、瘀血阻滞证。方以茵陈蒿汤清热燥湿利湿;以四妙丸苦寒燥湿、苦温化湿、导热利湿;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散结消癥。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慢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指除酒精外,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导读】根据慢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茵陈蒿汤合方;又因病变证机有中虚湿热,故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治之。

徐某,男,58岁。有多年慢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病史,近因朋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胁肋拘急胀痛,倦怠乏力,恶心,腹胀,不思饮食,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滑。经检查,肝脏肿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辨为湿热夹气虚证,治当清热利湿,兼益中气。给予茵陈蒿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加味:茵陈20g,栀子15g,大黄6g,黄连3g,黄芩10g,姜半夏12g,干姜10g,红参10g,白术10g,大枣12枚,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恶心好转,腹胀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胁肋拘急胀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饮食转佳,以前方6剂。五诊:口苦、腹胀、恶心止,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七诊:经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正常,以前方30剂。八诊:肝脏轻度肿大,以前方30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半年。又经复查,肝脏肿大消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胁肋拘急胀痛、苔黄腻辨为湿热,再根据恶心、不思饮食辨为热扰脾胃,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湿热夹气虚证。方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以半夏泻心汤健脾益气、清热温阳;加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