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7179800000009

第9章 《伤寒杂病论》方(8)

【用方提示】根据心痛、手足不温辨为寒凝,再根据痛则喜按,脉沉弱辨为阳虚,以此辨为阳虚水气、寒凝心脉证。方以大建中汤温阳散寒、止痛;以薏苡附子散温阳散寒、除湿;加桂枝温阳通经止痛,吴茱萸温阳散寒降逆,龙眼肉补血化气,炙甘草益气缓急。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大黄牡丹汤合方

大黄牡丹汤由“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3g),桃仁五十个(8.5g),瓜子半升(12g),芒硝三合(8g)”所组成。该方是泻热消痈的重要基础方,可主治一切瘀热痈脓证。在临床应用中且不可将其局限于肠痈瘀热。

慢性阑尾炎

阑尾炎是以右下腹疼痛、拒按,发热,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根据阑尾炎临床表现分为急性阑尾炎与慢性阑尾炎。

【导读】根据慢性阑尾炎的病变证机是瘀热,治以大黄牡丹汤;又因病变证机有虚寒,故与桂枝人参汤合方治之。

梁某,女,39岁。有多年慢性阑尾炎病史,少腹虽无剧烈疼痛,但整日拘急不舒,多次服用中西药,均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因病友介绍特前来诊治。刻诊:右少腹轻微疼痛,拘急不舒,不能食凉,喜饮热食,倦怠乏力,口渴,舌红夹瘀斑,苔薄黄,脉沉略数。辨为瘀热虚寒证,治当泻热化瘀、温阳散寒。给予大黄牡丹汤与桂枝人参汤合方加味:大黄12g,牡丹皮10g,桃仁10g,冬瓜子24g,芒硝6g,桂枝12g,红参10g,白术10g,炙甘草12g,干姜10g,附子10g,败酱草3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未再出现右少腹疼痛,以前方6剂。三诊:倦怠乏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右少腹拘急除,以前方6剂。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口渴、苔薄黄辨为热,再根据舌红夹瘀斑辨为瘀热,因倦怠乏力辨为夹气虚,又因不能食凉,喜饮热食辨为寒,以此辨为瘀热虚寒证。方以大黄牡丹汤泻热通络、活血化瘀;以桂枝人参汤温阳散寒、补益中气;加附子温壮阳气,败酱草清热解毒。方药既能清热又能散寒,更能活血化瘀,从而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睾丸炎及附睾炎

睾丸炎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睾丸炎症病变。

【导读】根据睾丸炎及附睾炎的病变证机是瘀热,治以大黄牡丹汤;又因病变证机有寒凝,故与阳和汤合方治之。

李某,男,27岁。1年前睾丸红肿热痛,经检查诊断为急性睾丸炎,在南阳某医院住院治疗10余日,病情未有好转,即转入郑州某省级医院,诊断为急性睾丸炎、附睾炎,住院治疗20余日,病情控制。出院后睾丸肿痛又复发,再次住院治疗,可效果不佳,经人介绍前来诊治。刻诊:睾丸肿痛如针刺,怕冷喜热,口渴欲饮热水,手足不温,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脉沉紧略数。辨为寒凝夹瘀热证,治当温阳散寒,兼清郁热。给予大黄牡丹汤与阳和汤合方:熟地黄30g,肉桂3g,麻黄3g,鹿角胶10g,白芥子6g,干姜炭3g,大黄12g,牡丹皮3g,桃仁9g,冬瓜子12g,芒硝8g,生甘草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睾丸肿痛减轻,大便转溏,以前方减大黄为6g,芒硝6g。6剂。三诊:睾丸肿痛好转,大便仍溏,以前方减大黄为3g,芒硝为3g,6剂。四诊:睾丸肿痛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悉除,以前方6剂。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睾丸肿痛、怕冷喜热辨为寒凝,再根据睾丸肿痛如针刺辨为瘀血,因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辨为瘀热,以此辨为寒凝夹瘀热证。方以阳和汤温阳通脉、散寒养血;以大黄牡丹汤泻热祛瘀、消肿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的炎症、免疫、神经、内分泌参与的错综的病变。

【导读】根据前列腺炎的病变证机是瘀热,治以大黄牡丹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水气,故与猪苓汤合方渗利水气。

谢某,男,49岁。有15年前列腺炎病史,近因症状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小腹拘急、疼痛如针刺且拒按,腰困沉胀,小便不畅,大便干结,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脉沉涩。辨为瘀热水气证,治当泻热祛瘀、利水通便。给予大黄牡丹汤与猪苓汤合方加味:大黄12g,牡丹皮3g,桃仁10g,冬瓜子12g,芒硝10g,茯苓12g,泽泻12g,阿胶(烊化、冲服)12g,猪苓12g,泽泻12g,生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小便通畅,大便溏泄,以前方减大黄为6g,芒硝为3g,以前方6剂。三诊:腰困沉胀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小腹拘急、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腰困沉胀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小腹疼痛基本消除,以前方50余剂,诸症悉除。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5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小腹拘急、疼痛如针刺且拒按辨为瘀血,再根据腰困沉胀、小便不畅辨为水气,因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辨为瘀热,又因大便干结辨为热结,以此辨为瘀热水气证。方以大黄牡丹汤泻热祛瘀;以猪苓汤清热利水;加生甘草益气清热、缓急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大黄虫丸合方

大黄虫丸由“大黄蒸、十分(7.5g),黄芩二两(6g),甘草三两(9g),桃仁一升(24g),杏仁一升(24g),芍药四两(12g),干地黄十两(30g),干漆一两(3g),虻虫一升(24g),水蛭百枚(24g),蛴螬一升(24g),虫半升(12g)”所组成,其既是辨治瘀热夹虚证的重要方,又是辨治瘀热重证的基础方。若病变证机是瘀热未夹虚,方中芍药、干地黄旨在兼防攻伐药损伤阴血;若有虚者,则以补虚为主。

阿米巴肝脓肿

阿米巴肝脓肿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所引起的肝脓肿。

【导读】根据阿米巴肝脓肿的病变证机是瘀血阻结,治以大黄虫丸活血破瘀;又因病变证机有气郁,故与四逆散合方治之。

柴某,男,46岁。在2年前出现发热,肝区疼痛放射至肩部、腰部,在郑州、北京等地多次检查,诊断为阿米巴肝脓肿。虽经中西药治疗,但发热症状未能达到有效控制,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长期发热,肝区疼痛,痛如针刺,腹胀,急躁,不思饮食,舌质红夹瘀紫,苔薄黄,脉沉涩。辨为肝脉瘀阻证,治当疏肝通络、活血化瘀。给予大黄虫丸与四逆散合方: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炙甘草12g,大黄4g,黄芩10g,桃仁12g,杏仁12g,生地黄15g,干漆1.5g,虻虫6g,水蛭6g,蛴螬6g,虫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发热减轻,肝区疼痛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诸症均有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较前减轻,以前方治疗12剂。五诊:自觉症状消失,以前方治疗60余剂,经B超复查,肝脓肿消失。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2服,治疗3个月。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肝区疼痛、痛如针刺、脉沉涩辨为瘀,再根据腹胀、不思饮食辨为肝郁克脾,因长期发热辨为肝郁夹瘀化热,以此辨为肝脉瘀阻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行气解郁;以大黄虫丸活血化瘀、缓急补虚。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大黄甘遂汤合方

大黄甘遂汤由“大黄四两(12g),甘遂二两(6g),阿胶二两(6g)”所组成,以泻热逐水为主,主治水血互结证。

下肢深部静脉血栓

血栓性疾病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血液在血管内(多数为小血管)形成血栓,引起血管部位或完全血栓栓塞,导致相应部位血供障碍的一种疾病。

【导读】根据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病变证机是水血胶结,治以大黄甘遂汤泻热逐水;又因瘀血病变证机比较明显,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夏某,男,82岁。有20年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病史,在省市级多家医院治疗,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下肢水肿加重前来诊治。刻诊:下肢水肿胀痛,皮肤暗青紫,肢体沉重,倦怠乏力,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弱。检查:Homans征阳性;血液学检查:抗凝血酶减少,蛋白C及蛋白S缺乏。辨为水血瘀热夹气虚证,治当泻热逐水、活血化瘀。给予大黄甘遂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大黄12g,甘遂6g,阿胶(烊化、冲服)6g,桂枝12g,白芍12g,茯苓12g,桃仁12g,牡丹皮12g,海藻30g,红参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下肢胀痛减轻,大便溏泄,1日1次,以前方减大黄为10g,6剂。三诊:下肢水肿减轻,大黄仍溏泄,减大黄为6g,以前方6剂。四诊:苔黄腻基本消退,以前方6剂。五诊:皮肤紫暗好转,下肢水肿较前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较前均有明显好转,以前方治疗180余剂,病情稳定。检查:Homans征弱阳性;血液学检查:抗凝血酶、蛋白C及蛋白S恢复基本接近正常。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g,每日3服,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下肢酸困胀痛、皮肤暗青紫辨为水血瘀结,再根据肢体沉重辨为水气阻滞,因舌质暗红、苔黄腻辨为水热胶结,又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水血瘀热夹气虚证。方以大黄甘遂汤泻热逐水;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加红参大补元气、化气帅血,海藻软坚散结消肿,炙甘草益气和中缓急。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大青龙汤合方

大青龙汤由“麻黄去节、六两(18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枚(7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48g)”所组成。大青龙汤既以解表散寒、清泻里热为主,又以发汗祛湿为主,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即可依法选用。

肌肉风湿

肌肉风湿是指以疼痛、僵硬,运动受限,软弱无力为主的软组织炎性病变的一种疾病。

【导读】根据肌肉风湿的病变证机是寒湿,治以大青龙汤散寒除湿;又因阴寒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治之。

杨某,男,62岁。有10余年肌肉风湿病史,服用中西药即能缓解症状,可停药后则诸症又复发,近因肌肉疼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全身肌肉酸困疼痛,阴雨天加重,畏寒怕冷,口腔溃烂灼痛,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缓。辨为营卫寒湿、郁热浸扰证,治当散寒通经,兼清里热。给予大青龙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加味:麻黄20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7g,生姜10g,大枣10枚,石膏48g,附子5g,细辛6g,知母15g,黄连10g,白芍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口腔溃烂灼痛基本痊愈,以前方6剂。三诊:肌肉酸困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畏寒怕冷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较前均有明显好转,以前方治疗20余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肌肉酸困疼痛、阴雨天加重辨为营卫寒湿,再根据口腔溃烂灼痛、口干、舌质红辨为郁热在里,以此辨为营卫寒湿、郁热浸扰证。方以大青龙汤宣发散寒、清解里热;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通络止痛;加知母清热益阴,黄连清热泻火,白芍益血缓急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大柴胡汤合方

大柴胡汤由“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芍药三两(9g),半夏洗、半升(12g),生姜切、五两(15g),枳实炙、四枚(4g),大枣擘、十二枚,大黄二两(6g)”所组成。根据《伤寒论》中记载大柴胡汤无大黄,而《金匮要略》中记载有大黄,张仲景设大柴胡汤的目的以突出用方辨治,即因病症可调整方中用药,务必使方药切中病变证机。

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高敏状态的胸膜腔引起的胸膜炎症。

【导读】根据结核性胸膜炎的病变证机是热结,治以大柴胡汤清热泻结;又因病变证机有痰热,故与小陷胸汤合方。

吕某,男,41岁。有2年结核性胸膜炎病史,经中西药治疗,可胸痛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近20日因胸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胸胁痛因呼吸、活动转侧加重,胃脘痞满,时有寒热阵作,口咽干燥,饮水不多,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紧。辨为热结脉络证,治当清热散结、通络止痛。给予大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柴胡24g,黄芩9g,白芍9g,姜半夏12g,生姜15g,枳实4g,大枣(擘)12枚,黄连3g,半夏12g,全栝楼30g,大黄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胸痛减轻,大便通畅,以前方减大黄为3g,6剂。三诊:胃脘痞满消除,饮食转佳,又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得到有效控制,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继续配合西药治疗3个月。1年后复查,胸膜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