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村选
2724200000013

第13章 金不换 (3)

王贵生举棋不定,不知道该给谁当儿子之际,张茂发又捎了话,让年轻人到村里找他,有话要讲。王贵生怕得要命,不知道人家要跟他说什么,逼他听话还是迫他走人?硬着头皮过来,张茂发却没有难为他。此时张茂发已经不计较小青年不会吆喝,决定纳为女婿,因为他女儿张美仁只要这个家伙,老爸也没办法。那天张茂发不跟王贵生多说话,只让年轻人跟他在村里转一转。王贵生跟张茂发去村部办事,看村民和村干部拿着各种条子找张茂发签字,也有口头相求的。什么事都有,小至邻家小孩偷人一只鸡,大至宅基地报批,困难户救济款发放。大事小事,给谁不给谁,都是张茂发一句话。张茂发批发票签报销有特点,自己身上不带笔,找他的人都要自备用具,递上一张发票,同时递上一支水笔,请求村长签下大名。也有不知道的或者忘记的,张茂发会问人家让他拿什么签字?筷子还是锅杓?于是屁颠屁颠赶紧都去找笔,那情形挺好玩。除了领教村长现场办公,王贵生还随张茂发去低洼地看大水窟,再到后山上看张家祖厝和石旗杆。石旗杆边有几个放牛小孩在玩,牛在祖厝外荒地上吃草。张茂发到,不必大喝,只须咳嗽一声,那些小孩和他们的牛就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四散逃离,王贵生看得目瞪口呆。

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有大树不靠,难道喜欢晒太阳?王贵生终于乖乖听话,决意舍爹娘就老婆,嫁过来入赘张家。本地乡间倒插门婚娶并不罕见,通常上门即可,不要求改姓,张茂发却咬定不行,不改不算数。因此王贵生就变成了张贵生。

张贵生跟张美仁结婚不久,张茂发让他当村团支部副书记,在村中有个小头衔,管些小事。张茂发自家办有一个饲料公司,时下这一带乡村,单纯种地的农家过日子可以,致富却难,要在乡村里当个头,没有经济实力通常不行。坂达村是生猪饲养大村,也有大片养殖水面,张茂发不搞饲养养殖,他为大家买卖饲料,养鱼的、养猪的饲料都经营,在溪坂乡集和村里都有门市,用的人都是他的族亲。张贵生入赘之后,张茂发让他参与经营饲料生意,张贵生却提不起劲,总想出去做事。他私下里对汤金山发牢骚,说岳父原本答应帮他在乡里找事做,要不是这样,他自己已经有父母了,何必再给人当儿子?

当年在学校时,王贵生跟汤金山关系还行,虽然他跟张美仁张富全走得近,毕竟是外村人,与汤金山没有利害过节,彼此能说上话,互相帮点忙。汤金山去达西村拜师傅学武术,师傅是王贵生的舅舅,王贵生还帮他说过话。后来汤金山闯祸,出走,跟王贵生不再联系,没想两同学日后还会再纠缠一块。

县里武装部在溪坂乡搞民兵集训,指定坂达村抽几个年轻人参加。通常参加集训的都是民兵骨干,多半已有头衔,这回却要求增选新的培养苗子。村里原本另有人管民兵事务,张茂发嫌那个人不清楚,下令让女婿来办,不是派小女婿亲自上阵参训,是让他找几个去摸爬滚打。张贵生列了名单,经岳父批准,把汤金山计入其中。此时不比以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时期,大家各有生计,各自忙活,招呼人去做公事,哪怕给补贴也不太容易。汤金山参加民兵训练,他的车谁开?客怎么载?得临时请师傅,麻烦得很。但是一听说是张茂发点名让他去,汤金山没再多话,即满口答应。

汤金山去了乡里,四里八村来了三四十个年轻农家子弟,武装部领导给集训队编班,各班班长由领导指定,副班长则让年轻人推举。汤金山在年轻人中人缘好,就当了回副班长,管一些杂事。他虽然年纪不大,却出过外吃过灰开过车,已经见过一些世面,到了这种地方并不怯场,训练很努力,处事很清楚,很快就让教官和领导注意上了。教官发现汤金山虽是新人,悟性不错,训练动作要领掌握得比其他人快,姿式一摆像模像样,自有架势。教官不免好奇,把人叫来问问,这才知道年轻人早先练过武术,知道怎么蹲马步。当时也巧,汤金山这个班的班长在训练中扭了脚,无法上阵,教官即任命汤金山为代理班长,把一班民兵交给他管理。汤金山从小在村里当孩子头,手下有一帮“小的”,管人有经验,到了此刻自有办法。集训期间,他那个班屡受表扬,让教官和领导都很满意。

集训结业时,依例由受训民兵进行操练表演,那一天来了很多领导,有县、乡武装部的,还有市里军分区的。领导们到来当然只是表示重视,参加集训的毕竟是些农村青年,很少有谁接受过军事训练,把他们召集过来,给件迷彩服,操练半个月,学学“向右看齐”,不可能立刻学得可以参加阅兵。哪想到出乎意料,汤金山带着他的班级进场表演时,举座皆惊。

这些领导都是专业人士,他们吃惊什么呢?口令。汤金山站在一队民兵前一声大吼:“立正!”喊得有板有眼,气势勇猛,声量强劲,有如沙场老兵。

领导们注意到这个班长和他的兵精神抖擞,一听说汤金山是地道农家子弟,从没有当过兵,是第一次参加集训,领导们更觉难得。

集训结束,汤金山班长解甲归田,回到坂达村继续开他的夫妻车。这时候情况不一样了,武装部领导向张茂发推荐汤金山,说小青年不错,是好苗子,可以培养。张茂发很高兴,因为汤金山给坂达村长脸,就是给张茂发长脸。张茂发说,这回试试小贼皮,看来还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少年家数什么本事大?”张茂发询问。

人家说汤金山动作掌握很全面。这人还有一好,喊口令特别大声。

张茂发大笑,指着自己说师傅在这里。

没多久,汤金山得到提拔重用,在村里当了民兵连的副连长。这个头衔哪怕在小小坂达村也不算大官,毕竟民兵是业余身份,平日里事不多,民兵副连长既不拿钱,也不管村里繁杂事项,并无多少实惠。但是对汤金山来说也是一个官方身份,这个人从小在人们印象中就是个贼皮,除了绑到石旗杆,上不了其他台面。眼下不一样了,人家成了民兵连副,大小有个官衔。

这个官衔汤金山用了两年多,两年来汤金山很长进,果然十分“金不换”。夫妻俩起早贪黑忙碌,家庭经济渐渐起色。汤金山向村人证明自己的眼光十分可以,他选的客运线路不错,起初贴了点本,到大家接受了,愿意搭车,几个月后就转亏为盈。“夫妻车”每日按时出动,风雨无阻,除了载客,还时常捎点货物,做点买卖,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也赚了些商品差价。慢慢的汤金山还了债,手头上攒了些钱。家人商量,是不是把尚缺半边,在村里十分招眼的半边厝搞全,免得少头欠尾难看得要命。汤金山却自有主张,说房子不急,现在还能对付,难看又不赔钱,怕个啥?不如趁着机会不错,再攒一些,买一辆新车,申请一条新线路,请几个帮手,多赚点钱。家庭经济有了,才好谋划其他。

这时出了一件事情。

林珍老师因病去世,张丽娟从县城回到坂达村送葬,痛哭流涕。

林老师患的是食道癌,动过两次手术,死的这年才四十多岁。林老师一直呆在坂达小学,直到去世没有离开农村。如她当年曾经表示的一样,真是扎根在这里了。死后她也葬在村后十二岭山上。林老师生前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参加乡村小学民师培训考试,希望能从民办老师转为正式教员,几次三番都没能如愿,据说始终受到当年“四人帮”那件事的影响。去世前两年,她上书领导,百般恳求,终于得贵人相助,从旧事解脱。那一年她成为正式教员,隔年却发现患病,再一年就撒手离开。

林老师将死之际,最放不下的就是她的两个女儿。当年林老师从县城到坂达村插队,嫁给当地农民,在乡间起起落落,终一生没有离开。她生了两个乡下女孩,她们因为她才降生成长于乡村,她却不希望她们像母亲一样陷在泥土之中。当年张丽娟跟汤金山说过,乡下孩子命不好,不读书就没救了。小小年纪怎么说得像大人一样?她其实是在重复母亲的话。林老师对两个女儿的这种教导一定百遍千遍。

但是张丽娟让她母亲死不瞑目。张丽娟上了三年高中,学习极其刻苦,成绩保持中等。第一次高考没考好,也上了大专线。一只脚已经踏进大学校门,当时张丽娟心气很高,不服输,觉得自己考试时太紧张,没有发挥好,以她的实力,应该上好的大学。于是没去读大专,留下来复读一年,隔年再进考场。这一年准备得很充分,也有了上年的考试经验,估计把握会大一些,却不料考前还是非常紧张。去年紧张是因为母亲和自己千辛万苦,希望靠读书改变命运,担心考不好丧失机会。今年紧张,除了原来因素,还加上已经复读一年,担心前十几年加上今年一年的心血全都白花。考试前夜张丽娟紧张得彻夜不眠,第二天竟然昏倒于考场,最终分数比第一次还差,大专线都没上。张丽娟还不放弃,在母亲支持下咬紧牙关再复读一年,第三次上考场比前两次还要紧张,因为害怕命不好,也因为那一年教学大纲有较大修订,考题设置与原先有很多不同。结果又考砸了,成绩比第二年还不如。一考再考,越来越差,张丽娟和她母亲林老师的大学梦到这里终于完结。

她没有回坂达村来。她跟汤金山王贵生张美仁不一样,姓汤姓王姓张的这些乡下孩子从小认命,从来没有怀疑自己就是乡下人。书读够了,学考完了,该回家就回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张丽娟虽然也姓张,却有一个来历特别的母亲,自小从母亲那里得知她的命对她不公平,她应当靠自己的努力去换一种命。所以在一败再败之后,上大学不敢指望了,她还是走不回去,除了心里不甘,也因为太没面子。

张丽娟留在县城,她父亲帮她找了份临时工作,在县城的一个农贸市场干活。张丽娟的父亲张春明是屠宰专业户,他有个同行熟人在县城农贸市场经营肉食摊位,人家让张丽娟到摊位上帮助卖肉收款。张丽娟牙关一咬,去了。这种活是读过五年高中,考过三次大学,一只脚本已踩进大学校门的张丽娟愿意干的吗?所谓人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张丽娟这时没有太多选择,她要不回坂达,想留在县城,只能有什么先干什么。那一年,恰好张丽娟的妹妹张丽芳从溪坂中学初中毕业,如几年前她姐姐一样考上县一中,小姑娘学习也非常刻苦,成绩却不如意。张丽娟和母亲林珍的全部希望此刻转寄到张丽芳身上。张丽娟没考上的大学,现在要由张丽芳来考,张丽娟决定留在县城打工,也有一重目的,就是就近照顾看管妹妹,帮助她去考大学。

不料目标尚未达到,母亲没有救了。林珍老师没能看到两个女儿改变她给她们带来的命运,在大女儿已经无望之后,没能等到小女儿考上大学,就恶病缠身,恨恨去世。她死在县医院的病房里,死亡当夜被送回坂达村。

汤金山跟林老师一家一直有来往。汤金山读的书不多,见的老师不少,走动最多的只有小学的这位林老师,因为是同村,也因为小时候与她和她女儿张丽娟间有点故事。汤金山离村出走那几年,每次回村,都会抽空跑到小学校,或者上门到林珍老师家跟她聊几句,讲一讲自己在外边的事情,也问一问张丽娟的情况。林老师很感叹,说当过老师的都知道,得老师喜爱的孩子长大了常常什么声息都没有,不再记得以前的老师,倒是调皮孩子有心。知道来走走看看老师的,还都是当年的小贼皮。

汤金山说,小贼皮没出息,老师不嫌弃就高兴。

林珍老师很赞成汤金山到外边去,说自己年轻时什么都得听人安排摆布,叫到哪里就到哪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哪里有现在这种机会。她还拿当年劝告汤金山读中学的那句老话说:“爬死窟,走活路”,鼓励汤金山在外头谋前途。汤金山返回坂达村成家立业,她感觉分外可惜,认为年轻人本来可以走得更远,为什么不走了呢?汤金山告诉她,他这样的乡下小子在外边不容易混出名堂,他到过不少地方,哪一个都比坂达村热闹,不过都是别人的,在哪里他都是外人,乡下小子。走来走去,只能爬死窟了,自己的地方还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