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分寸 做事的尺度
27335400000009

第9章 把好嘴门这道关,口无遮拦就会祸从口出(2)

一个圆滑的人不一定总是要懂得说好话,但是一定要懂得把话说好,不中听的话可以委婉来说,或者选择不说,这些话虽然也是真话,可是真话未必受人欢迎,这是每个人在说话时应该掌握的技巧。所以即便你对人心怀不满,即便你对别人的行为有意见,即便你想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有些话的确不方便当面说出来,做人还是应该沉住气,要懂得掩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要懂得撒谎,要懂得口是心非。对于那些不该说的话最好还是放在心里,不要轻易说出来,以免伤害刺激到别人,从而对自己不利。

佛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很多话本身可能是实在话,是真心话,但是这些话往往带着刺,带着毒,你说出来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而且最终会伤害到自己,与其这样,还不如三缄其口,什么都不说。其实当你隐忍着什么也不说时,事情往往也会就此作罢,你当然也不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话不说满,要给自己留后路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说话太满,必定会自讨苦吃。

凡事多一些考虑,给自己留一丝余地,到最后也能有条后路可走。在人际交往中,少说绝对的话,尽量用“可能”、“也许”、“大概”,因为一旦有变故,还可以有回旋的余地。不把话说绝,是一个人老练成熟的标准。

古语说:“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大意就是说话要留有余地,以防事情变化。在待人办事方面如此,说话更要如此。

谁都明白,说话是一门艺术。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话定是严谨、稳妥、留有余地的;而那些不善言辞的人,往往会把话说得太绝对、太满。我们常说“祸从口出”,有时候把话说太满,等于是自寻死路,会把双方都推入尴尬的境地。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善于学习,就会发现很多名人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都喜欢用这些字眼:或许、尽量、可能、考虑、征询各方意见等。之所以这样回答,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点儿空间。人算不如天算,我们料不到明天会发生什么,说话不要太满,给自己一点容纳“意外”的空间,如果一下子把话说死,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小张在一家公司做广告策划,他做的策划方案非常有创意,深得公司领导喜欢。但是小张有个毛病就是过于自信,说话太满。

有一次,公司来了个大客户,领导准备把这个大饼分给小张,领导把小张叫到办公室说了此事,临走时还问他:“这可是条大鱼啊,小张!我相信你的创意没有问题,但是时间比较紧,他们只给了一星期的时间,你能不能做到?”

小张拍着胸脯回答道:“绝对没问题,放心吧!三天之内我就能搞定它!”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张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有点头绪,后面因为被一些琐碎的杂事影响,于是越到后面越没有想法。三天后,领导见小张一点动静都没有,便问他进度如何,小张老实回答说:“哎,话说太满了,三天之内根本做不完……”

领导拍着他的肩膀示意他继续努力,但是再也不敢把一些大方案交给他,而且对于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也已经逐渐开始反感。

没有人喜欢大话连篇的人,特别是吹得天花乱坠,却不见实际行动的人。这难免会让人觉得华而不实,不值得信任。其实把真实情况说出来,给自己留点缓冲的空间,既无损诚意,又显出你的谨慎,别人反而会因此更信赖你,就算把事情搞砸了,想必也不会太责怪于你。

说话不留余地,就等于不留退路;凡事不留退路,就等于自寻死路。就像气球留有空间,是为了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杯子留有一丝空间,就不会因太满而溢出来;人说话留一定的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而出现下不了台的局面。因此,话不说太满,还有从容转身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留有空隙,事后才会有回旋的余地。就像两车之间总会有段安全距离,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我们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毕竟,谦虚一些总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一味拍胸脯,只是让人觉得不够稳重、不能信任。不管是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还是在职场,尽量不要用“我保证、一定是这样”,而应该多用“我试试看、应该没问题、我尽量”等字眼,这是为了防止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所留下的退路。话不说太满便能收放自如,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成功时,他给人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当时已经卖出很多本了,我便觉得自己还不错。于是到了客户家里后,我便向客户说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我就跟那家的一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小男孩想了想便问我:‘我想知道,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我当时一听,立马就面红耳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从这次经历过后,我就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正因为我明白了这一点,后来才逐渐走上了成功之路。”

民间有句俗谚:“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其实生活中很多的尴尬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话说得太绝。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提醒自己,在说话时要留一丝余地,使自己进可攻、退可守。

说话不说太满,给自己留余地,需注意以下两点:

1说话不要违常理

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拿着自己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尖利的东西也刺不穿它!”接着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什么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有人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这盾,会怎样?”

有一些人说话就喜欢偏向于夸张,爱用夸大事实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夸张却不能违背常情常理,一旦事实夸得太大,便容易给别人留下话柄。

2说话不要太绝对

如果有人斩钉截铁地说:“答案绝对是这样!”那么别人心里定会有疑问:“难道真是这样?”

对于绝对的东西,很多人在心理上都会有一种排斥感。即使表达的是事实,但是心里总会存有一丝疑虑。所以倒不如除去绝对,用这样的口气说话:“答案大概就是这样。”

人们常说“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绝”,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谈话时,即便这件事我们绝对有把握,也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话太满便容易有漏洞,绝对的东西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反驳,还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些,给自己留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承受变化。

对别人的“秘密”,要装聋作哑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龙是世间的灵物,平时表现得非常温顺,很多人都可以从容地骑在龙背上腾云驾雾,可是有个人某一天发现了在龙的咽喉上存在一块逆鳞,而这块逆鳞实际上是龙的秘密和禁忌,是不准别人知道和触碰的东西,这个人却对逆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忍不住用手去触碰,结果龙就毫不客气地把他吃掉了。

其实人身上也存在这样的逆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禁忌和秘密所在,这些东西是我们深藏起来,不愿意和人分享的东西,是我们私密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你足够识趣和聪明的话,就不要跨越雷池,不要去打探别人的隐私和秘密,更不要随意就将别人的秘密说出去,这样对别人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同样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事实上,在如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个人隐私的保护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当中,总是要时时防备着周边的人和眼睛。而偏偏有很多人喜欢窥探他人,喜欢打听别人的秘密,而且也喜欢到处宣扬别人的秘密,甚至专门以此为乐。比如很多人喜欢找出别人身上的毛病,喜欢调侃别人身上的缺陷,要么就将别人的秘密公布出来,成为所有人的笑谈。

从道德层面来说,窥私行为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轻易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这样做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是一种非常不文明的行为。而从人际交往的层面来看,窥私往往是一种损人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让别人对你失去更多的信任,甚至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具备排他性,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隔阂,每个人为了寻求自我保护,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和别人保持距离,甚至可以排斥别人。而一个人身上的排他性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秘密,有关个人隐私和秘密的事情,我们通常会表现得很谨慎,一旦有人试图窥视秘密,我们总是本能地做出反抗。所以如果当一个人试图了解他人的秘密时,往往会被他人列入人际交往的黑名单,没有人愿意和这种喜欢窥私的人在一起。

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去探听别人的隐私,不要去了解别人最私密的生活,也许你能够满足一时的兴趣,但却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不仅要做到洁身自好,最好还要主动远离那些秘密,比如当你无意中发现别人的秘密时,当你道听途说知道他人的私密时,最好还是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有些东西还是不知道为妙,因为它们很可能带有很大的危险性。

每个人都具有猎奇心理,都想要了解那些未知的、神秘的东西,觉得那些才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和价值,但是好奇往往是祸患的根源,一个人越是对别人的秘密感兴趣,就越容易惹上麻烦。私密有时候就像罂粟花一样,看上去很美丽,很有诱惑力,可是一旦你迷上了它,实际上就会将自己推入黑暗的深渊。

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曾流亡英国数年,但是2006年,他最终还是离奇地死在了医院中,有关他的死亡,很多医学专家认定他是死于重金属铊和放射性物质钋中毒,很显然这是一起明显的谋杀,因为类似于重金属铊或者放射性物质钋,常人是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的。那么利特维年科为什么会被人投毒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曾经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中校特工,手中掌握了一些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重要秘密,而随着他的叛逃,这些重要秘密很可能会泄露出去,事实上,早在1998年,他就爆料俄罗斯金融巨头别列夫斯基被联邦安全局列入暗杀名单的事,结果引起轰动。正因为他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秘密,俄罗斯政府决定除之而后快。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位因为知道秘密而惹祸上身的俄罗斯公民了,他的好朋友波里斯科夫卡娅是一名非常有名气的女记者,她曾经因为报道车臣问题而扬名世界,但是记者喜欢挖掘真相、调查秘密的职业习惯最终害死了她,因为了解了太多车臣的秘密信息,她在利特维年科死前的一个月被人枪杀在莫斯科的公寓楼中。

所以有时候还是不要轻易去探听别人的秘密为好,正因为是秘密,是别人不愿意告知公众的东西,所以一定会想办法隐藏起来,如果你总是抱着窥探的心理去深入挖掘,那么实际上就容易触及别人的禁忌,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做人还是应该低调平和一些,无论别人的秘密多么富有吸引力,都要沉住气,不能被那些秘密拖下水,即便知道了那些秘密,也不要随口张扬,不要到处传播,尽量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反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置身事外,不会牵涉其中。

西方有句谚语:好奇害死猫。都说猫有九条命,无论怎样都不会轻易死掉,可是猫往往却死于自己的好奇心,人往往也是这样,猎奇心和窥私心理往往会让我们陷入麻烦之中,所以平时不要去打探别人的隐私,更不能到处宣扬别人的隐私,要尽量管住自己的嘴巴。无论对方是你的对手、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路人,你都不要拿别人的私密事来开玩笑,最好的做法就是避而远之,要么就一直锁在自己的心里,一旦泄漏出去,你就会被人讨厌和排斥,会失去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言多必失,慎言才能少是非

有个人宴请朋友,可是到点时,还有一些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脱口而出:“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有些人还没到,这边又有人准备走了,心中一急就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听了很不舒服,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纷纷离开。

这时候,整个屋子里只剩下一个客人了,这个人好心劝主人:“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觉得很委屈,急忙解释说:“可是我的本意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接着,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于说话过多,往往会犯下类似的错误,让人产生误解。所以在很多场合,能够少说话的还是应该尽量克制自己,不要说得太多,以免越说越错,越错越多。